地理氣候
水槎鄉位於高山地區,山峰林立,地勢南高北低,全境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0餘座,其中南部邊境的十八排海拔1176米,是泰和縣最高峰;天湖山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東沔河自東向而來,在中部的鄉政府駐地附近折向北,流入沙村鎮境內,與雲亭河匯合。
水槎鄉氣候溫和,雨量適度,年平均氣溫17.8℃,7月份平均氣溫29℃,有“井岡山下小井岡”、“泰和境內小廬山”之美稱。2004年6月,上海師大旅遊規劃專家已對該鄉進行旅遊開發規劃。
行政區劃
水槎鄉現轄12個村委會,分別為:四和畲族村、水槎畲族村、西陽畲族村、坑西畲族村、樂群村、縫嶺村、東沔村、橋溪村、合江村、新橋村、茶園村、浪川村,鄉政府駐合江村。總面積171平方公里,人口1.2萬,其中30.8%為畲族。其餘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名勝古蹟
境內山峰林立,延綿起伏。“十八排”海拔1176米,為全縣最高峰,天湖山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還有竹子崬、轎頂石、香菇山、釣魚台等1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群山之中,有貌若天仙的三疊泉、玉帶飛虹等瀑布,有天然造化的蛤蟆石、虎頭崖、取經回頭石、童子拜觀音石等,維妙維俏;山上植物資源豐富,有30多種珍稀樹種,如:紅豆杉、銀杏、黃樟等;竹類除毛竹外,還有實心竹、黃竹、箭竹;花木種類繁多,一年四季鮮花綻放,清香四溢。水槎鄉有很多山區特產,沙參、竹筍、茶葉、香菇、楊梅、李子、山梨等,宜加工成旅游食品。水槎鄉內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蹟,黃龍坪上的“寶藏寺”、天湖山上的“觀音古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位於茶芫村的陳氏宗祠“追遠堂”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至今500餘年,依然保存完好;位於西陽村的“康王廟”建於明末清初,主體結構仍完好,此外,深山腳下還有原始造紙作坊,展示著千百年來的民族文化。
天湖山
天湖山位於水槎鄉西陽畲族村,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其植被呈三個層次分布:山頂是萬畝高山草甸,平緩起伏,鬱鬱蔥蔥,如蒙古草原,與山腰的茂密森林界線分明,景致奇異,蔚為壯觀。山頂有“天湖”,湖水清澈,一年四季不乾涸,湖邊有座觀音古寺,四季香菸繚繞;山腰有萬畝次原始森林,叢林中怪石嶙峋、飛瀑成群,有“虎頭崖”、“蛤蟆石”、“觀景台”、“將軍石”、“取經回頭石”、“童子拜觀音”、“鷹嘴石”等,天然造化,栩栩如生,有“歷古潭”、“三疊泉”、“玉帶飛虹”等瀑布,或汩汩流淌,或湍急奔流,還有50多種珍稀樹木,如:樹枝全部向一個方向生長,且像一隻只托起的手的“千手觀音樹”、直徑達三尺生於峭壁上的“楠木王”、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杏”、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等;山腳是萬畝翠竹、千畝高山茶場,還有幾個歷經千年的古法造紙坊點綴其間。暗獅岩溶洞
位於水槎鄉茶芫村,因洞內光線差、可見度低,叫做“暗獅岩溶洞”。洞內分上中下三層,其間有許多形象逼真的石鐘乳、石筍,如玉佛手、金鴨戲水、海豚出水、仙人飲酒、金鐘萬民傘、流金溢彩瀑等,千姿百態。溶洞或寬或窄,還有很多岔道,寬處20多米,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目前還不知該溶洞有多深多遠,只有人走到500米深處,據說此洞可通往興國縣境內。暗獅岩溶洞或許是天下奇觀,期待著中外探險家前來探險、開發。經濟社會
2006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60萬元,平均增長11.6%,財政總收入481160元,占當年縣定目標數的100%,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1410元,占目標數的119。9%。2006年,全鄉毛竹低改面積達2.3萬畝,水稻制種達800畝,油茶低改4500畝,山羊存欄600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先後引進了鑫華榮工藝廠、景泰水電有限公司、閩泰木業加工廠、江西精曄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慶東牆飾廠、合江竹膠板廠等12家外商投資企業,引進內資8000多萬元,引進外資40萬美元,啟動民資2000萬元。2006年獲縣重點經濟工作考評第四名,招商引資第二名。
全年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鄉有行動,村村在變樣,特別是水槎畲族村大崗坪自然村、茶園村茶園自然村兩個示範點,共投入資金80萬元,新修和硬化通村幹道、巷道1850米,拆除舊房450平方米,清除垃圾30立方米,清除路障25處。兩村100%戶通電,98%戶通電話,85%戶通自來水,83%戶通有線電視,60%戶有沼氣池。實現了“走水泥路、打全球通、喝乾淨水、上衛生廁、看衛星電視”。林改工作取得成效,全鄉勾圖勘界面積23萬畝,占99%,民眾滿意率96%。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五年來,全鄉農田水利建設完成投資600多萬元,建設水陂16座,水閘10處,水渠2200多米,加固了牛押坑水庫,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600畝,改造中低產田1200畝,2006年水稻種植面積1.2萬畝,糧食總產達16000萬斤。
2002年以來,投資3800多萬元,建設了沙村至合江15公里水泥路,合江至浪川23公里四級砂石路,合江至西陽畲族村7.1公里、水槎畲族村1.5公里進村水泥路,修通了樂群至縫嶺8.7公里砂石路、縫嶺村到上模縫坪村邊際砂石路4公里,興修了組與組間的簡易通車道近30公里。昔日的爛泥黃土路已成為通往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通訊設施有突破。村村接通了電話。2006年,充實安裝了行動電話信號塔,實現了信號“村村通”。電力、有線電視發展快。2006年實現了農戶用電“戶戶通”,60%村組完成了低壓改造,70%的行政村接通了有線電視。圩鎮實現了“亮化、美化、綠化”,東沔、合江、新橋小康新村建設初具規模。
2008年按時超額完成了100萬元的目標任務,到12月中旬又完成了縣政府追加的30萬元稅收任務,共完成近130萬元,其中國稅完成110萬元,地稅17萬餘元,幹部引稅近10萬元,創造歷史新高。全年投資近10萬元請專業公司專業人員對圩鎮進行規劃,制訂總規和詳規。二是投資50多萬元對圩鎮進行硬化、美化、亮化,建設畲族文化廣場,修排水溝250米,鋪水泥彩磚180多平方米,水泥坪硬化400平方米,綠化100平方米,建涼亭一座,樹標誌性景觀石一座,突顯畲族文化特色。三是中學學生宿舍、供電服務大樓、水槎汽車站三幢服務大樓建成,共投資110多萬元。四是機關綜合服務大樓全面起動,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五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圩鎮管理制度,加強了對圩鎮衛生和秩序管理,較好治理了髒亂差現象。新農村建設有新亮點。到目前為止,3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共新修水泥路3800米,占目標任務的98%,改水70戶,改廁61戶,均占目標任務98%以上,拆除破舊房占地1600平方米,清除路障32處,建新房20多棟建築面4600多平方米,粉刷牆壁3800平方米,建宣傳長廊30多米,100%戶通有線電視、電話。
2008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計生率達88.18%,共徵收社會撫養費50多萬元,徵收到位率達63%以上,各項計生獎勵政策及時兌現。民生工程實施力度加大,新農合參合率達95%以上,醫保、社保低保擴面、就業指標完成或基本完成,老建、民政、安全生產、防疫、防汛、防火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在“民族立鄉”道路上我們紮實做了許多有益工作,抓好了宣傳營造了氛圍,積極向上爭取領導、輿論支持;抓了西陽、水槎畲族村的亮點建設,樹立示範形成帶動效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安全生產得到加強,全鄉社會和諧穩定,民眾安居樂業,民政、老建、婦女兒童、文化教育、民兵預備役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
江西吉安泰和縣行政區劃
泰和縣位於江西中部偏南。總面積2666平方千米。總人口5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7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澄江鎮。郵編:343700。代碼:360826。區號:0796。拼音:Taihe Xian。全縣轄16個鎮、6個鄉。 | |
鎮 | 澄江鎮[江西省泰和縣] | 沿溪鎮[江西省泰和縣] | 橋頭鎮[江西省泰和縣] | 蘇溪鎮[江西省泰和縣] | 螺溪鎮[江西省泰和縣] |萬合鎮 | 苑前鎮 | 灌溪鎮 | 小龍鎮 | 禾市鎮 | 沙村鎮 | 冠朝鎮 | 塘洲鎮 | 碧溪鎮 | 老營盤鎮 | 馬市鎮 |
鄉 | 水槎鄉 | 中龍鄉 | 上圯鄉 | 上模鄉 | 南溪鄉 | 石山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