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帶溪

昺山邊有一道小溪,溪旁一石鐫“龍溪”二字。據傳馬尾一帶的磨溪、昺頭溪、水帶溪,都稱“龍溪”。附近一橋,叫下溪橋,造於宋慶元元年(1195年)九月,是通往青龍寺的古道。現在上青龍寺只要登階而不用過橋了。
登山不遠,可見到石眼泉,旁有石刻。這是個小石壑,但泉眼很多,所以又叫“九眼泉”。傳說古青龍寺僧每天都在此汲水,有多少僧眾就出多少水量,足夠飲用,取之不竭。石眼泉附近,有一塊近於方形的大石,石面朝天,上刻“三生石”。它的上方還有“七星岩”,七塊石頭並排矗立,又叫“七仙女”。
昺山上有巫頂。宋末昺頭愛國文人邵京實懷家國淪亡之痛,於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巫頂搭蓋草廬,隱居不仕。他的好友鍾明德作《巫頂飛雲》詩相贈:“白雲飛去山色青,白雲飛歸山色陰。時來時去自古今,山亦無語云無心。有人結廬占巫頂,白石支頭臥雲影。青霄雲起隨飛龍,行雨歸來人未醒。”詩句既讚賞他的隱居生活,也歌頌昺山風物。
巫頂上有青龍寺,相傳建於宋代,原名花眉堂,是鼓山湧泉寺的廨院。後來被火燒毀,經多次修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1985年以後開始恢復。現在青龍寺已成為馬尾區較大的佛寺,有大殿、佛堂、伽藍殿、僧寮等。寺中有一塊大石,上豎刻楷書“巫頂南山”四字,把巫頂比作陝西的終南山,說明古代昺山勝景的氣派。
寺後山上有日月壑;寺對面山上還有二片石,叫日月弓。寺周還有許多奇岩怪石,以桃源洞為著。它在山石間隙中,幽深莫測,前橫小溪流,人要從上而下涉水入洞,十分隱蔽。據傳明嘉靖間倭亂時鄉人曾逃匿其間。洞後山亦稱仙馬山,側看酷似一匹駿馬,昂首仰天嘶鳴。
沿山向西行可到舒嘯台,台四周綠樹覆蓋,濃蔭蔽日,樹下有一石,上刻八卦,卦爻完整無缺,稱八卦壇。這是明洪武八年(1375年)衡山佛寺方丈滄海為昺頭異人邵雷源刻制。據傳邵有呼風喚雨之術。壇西約百步又有靈芝石,上刻“仙芝”二字。現在,陽光國際學校建於昺山之上,馬尾隧道貫通其下,又增添了靚麗的風景線。昺山之東為水帶溪。古代溪山清靜,茂林修竹,幽谷鳴禽,儼若世外桃源。現因森林被砍伐,水帶溪景觀已經改變。
溪後山雖不高,而峰巒挺拔,有“娘娘髻”、“七粒米時”、“風動石”諸勝。山中溪澗曲折,山姿樹影,上下一碧。溪口附近重建龍溪寺,寺右下方有酒屏洞,從石隙跳下入洞。第一洞面積90平方米,中有流泉漱石,別有一番世界。
君山頂上有崑崙石室,宋代即已聞名。但因多年無人采樵,山徑掩沒,荊棘縱橫,野草繁密,無法攀登。溪面登龍嶺有清末代帝師陳寶琛墓,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