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這裡混居著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婦女愛穿花哨美麗的服飾,被人稱為"“仡佬”,地因人而得名,花溪也就被稱為“花仡佬”。 南明河自廣順流入貴陽,其龍山峽至濟番橋一段,稱花溪河。沿溪兩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
建園起源
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徐霞客由貴陽前往長順,在《黔游日記》中,對花溪流經的地方有五次記載,可惜失之太略。據傳到了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當地柏楊寨塾師周奎家,六十五年中,接連有五人科舉高中。周家喜地方靈秀,於是先後在麟山建樓,龜山築閣,蛇山種柏,綴以雙亭,並在河中疊石為壩,瀦水為潭,疏淺渚為洲,修隙地為嶼。周奎長子周石藩還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從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
1937年開始,這裡正式闢建為公園,在麟山上建倚天亭、飛雲閣,龜山上建清暉樓,蛇山上建歸詠亭;在園中增建了憩園(東舍)和尚武俱樂部(西舍),取壩橋風月之意建了壩上橋,借唐人旗亭畫壁和宋人旗亭賣酒之典建了旗亭。1938年至1939年,貴陽縣長劉劍魂將放鶴洲一段闢為風景區,並改“花仡佬”之名為“花溪”。1940年,貴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礎上建“中正公園”,即花溪公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溪公園有了更大改觀,在小洲之間架起了蜿延曲折的放鴿撟、百步跳磴,擴建了碧桃園、荷花池、松柏園、桂花園、牡丹園等,新建了音樂廣場。歷代建園者都力圖保留公園的天然本色,順山水之勢而為,亭台、小洲、花圃、石橋,無不與四周的環境融為一體。
公園改名
1936年時任貴陽縣長劉劍魂以“花溪”為試點開展縣政計畫,按照開發建設花仡佬風景區的整體構想,採納了羅浮仙的建議:將“花仡佬”改名為“花溪”,寓意“花開四季,碧水長流”, 並親筆書寫了“花溪”二字,讓人刻成石碑,立於濟番橋頭,濟番橋也改作了花溪橋。
花溪風景區成規模的建設始於劉劍魂。劉氏卸任後,其風景區建設規劃尚未完全實現,繼任者李大光接手繼續建設,但是不久便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困擾,甚至一度停工,幸得有包括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撮合。1939年4月,以吳鼎昌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園建設籌備委員會,公園名同時敲定為“中正公園”。何應欽,吳鼎昌二人均為蔣中正手下重量級之軍政大員。公園名“中正”,經費便有了著落。1940年3月,公園建設基本完工。
開發建設
公園落成後數十年里,其方位格局和主景點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動。公園大門位於花溪大橋北橋頭,諸景點錯落於花溪河兩岸,一直點綴至平橋。主要景點有放鶴洲、壩上橋、飛雲閣、旗亭(棋亭)、西舍、憩園(東舍)、百步跳蹬等,與這些花木簇擁的景點相交錯的是大片的農田——所謂“幾步花圃幾農田”也!
貴陽解放後,公園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先由貴陽市直接管轄,1985年劃為花溪區管理。河流林木得到保護,亭台樓閣得到修葺,道路橋樑得到改造,園內布局更為合理。花溪公園為此贏得了“高原明珠”之美譽。
其中有幾項工程值得一提:
一是20世紀50年代,改放鶴洲一帶的跳蹬為小橋,成為公園一亮點,此即今日之放鴿橋。
二是80年代中葉,在距棋亭不遠處開挖人工湖。人工湖的建成,給花溪公園核心區平添了新的水面,加上周邊植被的培育,如今它已是園內的重要景點,其名曰“南湖”。
三是1987年在公園葫蘆坡重建了被周恩來譽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魂”的抗日名將戴安瀾的衣冠冢。
四是2000年後,大修了平橋至花溪水庫段的基礎設施,花溪風景區得以延伸,“黃金大道”更聲名遐邇。
領導人與花溪
1935年紅軍長征時,在花溪佯攻貴陽,紅一、紅二方面軍都曾經路過花溪,毛澤東、朱德也曾進駐花溪。
1959年陳毅元帥曾游花溪,花溪成為陳毅最愛的風景之一。陳毅元帥曾賦詩稱讚花溪:“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1960年4月30日,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印度、尼泊爾等14國回國後和鄧穎超同志一起乘機抵達貴陽,到貴陽花溪作短暫休息。
後來陸續蒞臨花溪的革命領導人有鄧小平、 賀龍、聶榮臻、羅榮桓等老一輩革命家和胡錦濤、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吳邦國、羅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溪公園地處黔中腹地,位於花溪區城市中心,東至花溪大橋,南沿磊花路,西臨花溪平橋,北抵花溪小寨,交通極為便利。同時處於貴州著名學府——貴州大學花溪校區的中央位置,是聯繫貴州大學南北兩校區的紐帶,園內成為高校生交流與休閒的極佳場所。
地形地貌
花溪公園現有面積800餘畝,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域面積占總面積的81.5%,平均海拔1140M。公園所在的花溪地處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豐富的水資源與發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山環水繞的美麗景觀。被譽為“中國第一愛河”的花溪河在此蜿蜒而過,河水清澈見底,四周景色明秀。 地處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為14.9°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濕潤,空氣清新,具有生態“大氧吧”、天然“大空調”的美稱。
結構布局
花溪公園四山夾一水、一水帶四山,四山即麟山、蛇山、龜山和鳳山,麟、蛇據北岸,龜、鳳峙南岸。一水則為花溪河。
四山——鱗、鳳、龜、蛇山
花溪公園的風景以鱗、鳳、龜、蛇四山為中心展開。
麟山是花溪公園主峰,外型酷似兇猛的麒麟,有"雲卷青麟"之名。麟山最高,山頂獨石嶙峋,若麟角,麟山以此得名。在麟山頂向下鳥瞰,整個花溪公園美景盡收眼底,使人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憑空馭氣之感。 山下花圃農田,朱橋碧水,樓台亭榭,賓館別墅,綠樹紛牆,歷歷如繪。由麟山石條小路盤曲而上,半山有一名叫"飛雲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飛雲閣"在危崖之際可供遊人休息觀景。山巔懸岩如麟角崢嶸,頂端"倚天亭"依山指天,玉樹臨風。
龜山如同一年邁老匍匐於公園之中,"山勢西來,河水東去"山中一閣,供遊人鬧中取靜,品茗對弈。山左"玉棋亭",山右有壩上橋。蛇山與龜山遙相呼應,山勢盤曲為三個小岫,岫頂左、中、右分別為"柏亭"、"蛇山亭"和"觀瀑亭",並在壩上橋與龜山相連。鳳山處於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頂可見村寨小徑如銀蛇舞龍盤伏在花叢中田野上,蛇山舞麟前,鳳山立龜後,各得其所。
一水——花溪河
花溪公園是花溪水流到最平緩處的一段,位於花溪鎮中心,身居鬧市而取靜。尤其是這段溪水因為平緩,水面鋪開如一面巨大的鏡子,把兩岸垂柳、竹林和花樹都倒映在水中。春天,百花盛開,待到落英繽紛時,花瓣飄零,浮在水面,水中就帶著陣陣清香。從放鴿橋到放鶴洲,清流被河床上雜陳的石礁牽引,時分時合,悠然迴環。一道天然岩嶂從東南向西北隆起,將河水折成兩疊。瀑流之上,有石磴百餘蜿蜒如龍脊,供人來往。放鶴洲上,是一泓平靜的深潭,接著就到了壩上橋。壩上橋連線龜、蛇二山。橋的一面瀑流奔騰,飛珠濺玉;另一面積水淵深,沉沉如靜。動與靜、有聲與無聲,融為一體。
鄰近景點
天河潭
從花溪水庫大壩登舟,逆流而行8公里即可抵達天河潭。天河潭為露天深潭,四周是數十米高的絕壁,似刀削斧鑿。天河潭沿岸有相互連通的水洞、旱洞。遊人從遊船碼頭乘舟進入水洞,燈光幽暗, 遠遠近近的鐘乳石若隱若現,充滿神奇色彩。
高坡鄉
高坡鄉是貴陽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居民均系苗族同胞。高坡鄉的苗族有不少傳統的民族節日,其中,以“四月八射背牌”、“正月跳洞”、“七月牛打場”最富魅力,觀看、參與的遊人絡繹不絕。古代苗族的懸棺葬和崖洞葬,也給人留下難解之謎。
青岩鎮
花溪以南12公里處的青岩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始建於明初。鎮四周原建有城牆,分內城、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築有敵樓、垛口、炮台,因年久失修,成為殘垣 。現定廣門城樓為後修復,城樓與古道、石坊、寺廟交相輝映。西鎮古石牌宏偉壯觀。 古鎮的古建築櫛比鱗次,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四溶洞”,保存完好。
黔陶幽境
“黔陶幽境”位於崇山峻岭中,因兩座山峰間凌空飛跨著一座天然石橋--鬼架橋而出名。鬼架橋橋長約11米,寬約60厘米,系石岩與樹根相伴天然生成。從橋面到谷底足有10多層樓高。從花溪到黔陶,一路林濤起伏,響聲不絕。在鬼架橋的山後,還有一個直徑數十米的仙人池。每年雨季,飛瀑灌池,吼聲灌耳,十分壯觀。
公園特色
自然公園
公園園內山水環繞,花草繁盛,綠地率達93%,是遊客休閒消暑,度假旅遊的佳所。花溪公園的景致,以龜、麟、鳳、蛇四山為骨架,沿花溪河自西向東順勢展開。花溪河上壩上橋、百步橋瀑流轟鳴、飛珠濺玉;芙蓉洲、放鶴洲溪流寧靜、青渚點點;群山之中麟山、龜山、蛇山、鳳山怪石嶙峋、古藤漫徑,亭台樓閣若隱若現;此外松梅園、紅楓園、玉蘭園、碧桃園、櫻花園、桂花園、牡丹園四時繁花、奼紫嫣紅。春天百花爭艷,夏日荷風送爽,金秋桂子飄香,隆冬梅花清馨。陳毅元帥游花溪後,曾留下“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詩句。
園內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而下行,橫穿花溪河床,可諦聽流水之聲,此乃一奇;有蛇山、龜山對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橋,過橋則為深藏不露的碧雲窩,置身其間,恍若與塵世隔絕,此乃二奇;花溪河上的百步橋,有石磴百具彎彎曲曲置於河壩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遊人經此必魚貫而行,望水中倒影,飄飄欲仙,此乃“三奇”。
生態公園
花溪公園目前有5000多棵漿果類和籽實類、3000多棵蜜源樹木,25種飛鳥“定居”。 豐富的水體、溫潤的氣候,使風景區植物種群繁多,鳥禽也樂於棲息,特別是花溪河上的小洲、淺灘,野鴨水鳥追逐嬉戲,自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另外,花溪河水資源充足,年平均天然徑流量9.84億m3。水質優良,清澈見底,達到Ⅱ類地面水水質標準,是貴陽市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點。
花溪水奇妙變幻,生趣盎然。從花溪大橋至放鶴洲前,水勢平穩,天光雲影、樹態花姿,一絲不紊。花圃中,生長著近千種名花異卉。形形色色,儀態萬方。花溪兩岸的蝴蝶多達二百餘種,有一種叫雲南麗蛺蝶,飛翔時藍光閃現;一種天藍紋紫蝶,翅翼金光耀眼。
人文公園
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歷花溪山水,對花溪美不勝收的風景讚不絕口以來,花溪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清乾隆年間,花溪白楊寨鄉賢周奎及其子孫提倡風雅,經營山水,改獅子山為麟山, 並建亭築壩,形成了“周家花園”,即今日花溪公園之初貌。民國時期,經貴陽縣縣長劉劍魂逐步經營,始成風景區,並由何應欽提名“中正公園”,於是漸成黔中勝地,前來遊覽之人絡繹不絕,也因此印刻了諸多的人文歷史印記。
花溪公園原名“中正公園”,始建於1937年,1940年3月,公園建設基本完工,吳鼎昌親自主持落成典禮。次年,何應欽為公園大門坊額題寫了“中正公園”四個字。1949年正式命名為花溪公園。但實際上它的發展歷史要追溯到明代中期。在經歷了明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個發展時期之後花溪公園才逐步發展成為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蹟、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同時亦是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綜合接待服務景區。景區曾接待過周恩來、朱德、陳毅、董必武、朱鎔基、蔣介石、何應欽、馮玉祥等多位國共重要領導,徐霞客、巴金、徐悲鴻等諸多旅行家、文人墨客也在此踏跡留蹤
公園具有歷史背景的摩崖頗多,其中麟山“生聚教訓”摩崖為何應欽取“匯聚千萬國民鮮血、生命換來的警醒教訓”之意而提,意在激勵人們發揚臥薪嘗膽精神,不忘國讎家恨;龜山防空亭“無防空即無國防”摩崖,意在突出抗戰中防空的重要。
憩園,文學巨匠巴金與蕭珊在此舉行婚禮並完成名作《憩園》,因此得名,現設定有巴金陳列室;
戴安瀾將軍衣冠冢,民國三十一年,戴安瀾率部二百師於緬甸戰場抗擊日軍,負傷殉難,國民哀悼痛挽,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簽署頒授勳章的命令,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中國軍人第一個獲得美國勳章。民國三十七年,戴將軍靈柩從花溪遷回故鄉安徽蕪湖,貴築縣長依花溪人民之願,以將軍生前穿戴過的一雙皮靴和一頂軍帽,在厚葬靈柩處,興建了衣冠墓,並立碑誌記,以示追緬。
尚武俱樂部,今西舍,建址在花溪公園壩上橋頭。蔣介石、蔣經國、蔣緯國父子,馮玉祥等都曾在此下榻。
董必武的《題花溪》;陳毅的《花溪雜詠》;巴金的《憩園》等,也都描述了花溪道不盡、說不完的美。
花溪風景區濃郁的民俗文化也是一大亮點。周圍布依村寨依山傍水,苗族村寨踞山臨谷。他們語言各異、服飾紛呈;有跳花、跳洞、跳場,過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慶活動;他們吹蘆苼、奏嗩吶、唱山歌、觀鬥牛。整個花溪籠罩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之中。
主要景點
園內主要景點有:尚武俱樂部、棋亭、壩上橋、柏山亭、憩園、清暉樓、防空亭、碑亭、麟山飛雲閣、平台、黃金大道等處。這些景點分布於園內各處,點綴了公園秀美的山水。
花溪公園的最大特色是天然秀美。山嶺玲瓏小巧、錯落有致;溪水純淨澄碧、曲折善變;花木繁茂蔥籠,秀拔多姿;橋榭亭閣,各具特色,以少勝多。
音樂廣場
音樂廣場於2002年建成,此前是一幢蘇式風格的大樓,稱為“和平禮堂”。 原大樓修建於1951年,修建之初意為當做西南軍幹校。後因賀龍元帥不願占用花溪公園之地而勒令停工。已經蓋了頂的禮堂在擱置了一段時間後成為貴陽博物館。貴州是一個有著47種少數民族的大省,主要以苗族、侗族、布依族三大少數民族為主。花溪,是一個少數民族雜居地,主要居住著苗族、布依族,音樂廣場對花溪的少數民族來說更是尤為重要,每到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例如: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各個地方的民族同胞們都會盛裝打扮聚集到此載歌載舞歡度他們的節日,非常的熱鬧。
放鴿橋
1943年將介石游花溪,途徑此橋時遇一隻被槍擊而落的斑鳩,斑鳩遭槍擊卻並無大礙,蔣介石放飛斑鳩,因斑鳩形似鴿子,因而橋得名放鴿橋。
放鶴洲
放鶴洲又稱芙蓉洲。由於貴州優越的氣候條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溫度15℃,加上優質的水源,豐富的水生物,所以每年都吸引很多候鳥到此棲息,每到冬天就會有很多的白鶴飛到此處,白鶴與水中的一座座的蘆葦小島相呼應,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於是便把這裡叫做了放鶴洲。
何應欽舊居
何應欽,原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抗戰時期母親及姐姐何應香、四弟何輯五就居於這裡,何應欽經常都會到這裡小住陪伴母親及家人。
百步橋
百步橋,又稱跳墩,因由一百三十多個相隔兩尺左右的石墩立於河上,遊人跳踩石墩而過,故名。
東舍
花溪公園內有兩座小洋房,一座在公園東側(東舍),一座在公園西側(西舍)。東舍興建於1940年,於1941年初竣工。起初這裡是景區招待所。1944年5月,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曾與蕭珊在此“舉行婚禮”,共度蜜月,當他把蕭珊送上車去四川後,獨自在此寫完了他構思已久的中篇小說《憩園》。建國初期進行過簡單修整,仍保持原樣。但因巴金老先生的中篇小說《憩園》,而改名為“憩園”,並掛有白底黑字的小木牌“花溪小憩”。1958年,貴州省政府在花溪興建賓館,把花溪小憩給撤掉,改建成兩層樓戶,蓋琉璃瓦。為與西舍對稱,把花溪小憩改為東舍,並掛牌。八十年代,東舍又經過修整,將屋面瓦改成了土紅色。1992年以後,花溪組建了旅遊公司,並派人到上海走訪巴金老先生,徵集資料並成立了巴金紀念館。
麟山
花溪河兩岸作為“公園”來建設,是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天開始的。但作為“風景名勝”,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花溪有一山名為獅子山(今麟山),自從明代《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把它定為貴陽名山之後,就常有人到花溪遊玩。這一時期,花溪河兩岸是明山配秀水,綠樹蔭蒼苔,“風景出自然,非由人力造”的自然原始時期。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花溪開始出現“亭台掩林間,樓閣連霄漢”的人工景觀。這是花溪白楊寨(今吉麟村)周奎及其子孫所為。周奎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麟山記》。他說,白楊寨東半里許“有山。壯若伏獅”,但也接著說,“獅麟之辨”、“獅無角而麟一角”。他把山頭上一巨石認為是“一角”,說“麟兮麟兮,夫復何疑?”於是把獅子山改名叫麟山,並說“獅不得爭也”。
生聚教訓
此摩崖是何應欽為紀念抗日期間貴陽被轟炸所提的。後來由貴陽縣縣長劉劍魂所書寫。是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的有力見證。“生聚教訓”四字典出於“臥薪嘗膽”,該摩崖所蘊含的意義、哲理同樣對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未來都有極強的啟迪意義。
黔山一柱
刻於公元1993年,出自貴州書法家王鄂華之手,意為景點留名。
防空亭
亭上刻有“無防空即無國防”,刻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民族復興節”,字有斗大,字型為魏碑體,渾厚有力。刻此摩崖,意在突出抗戰中防空的重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被鏟掉,現在只能見到被鏟後的痕跡。
壩上橋
壩上橋原是一座石墩木板橋,橋上朱欄,鮮麗奪目 ,取“壩橋風月”之意命名為壩上橋。
平橋
平橋位於花溪公園西側大寨村旁,橫跨花溪河上。橋畔一彎清水,碧波蕩漾,走上以青石塊砌成的踏步橋,感受清清的河水在腳下流淌,很是愜意。花溪平橋旁有大片的油茶花田,陽春三月,油菜花開時節來此賞花、野炊、放風箏,更是一番美麗景象。
西舍
西舍與東舍一樣是花溪最早的招待所,後經幾次翻新,一直以來都作為賓館來使用。 朱德、陳毅、賀龍等國家領導人來到花溪也都下榻於此。1960年5月,周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國訪問緬甸、印度、尼泊爾、高棉、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期間,中途回國停留,代表團全體成員均住在花溪,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就下塌在這裡。
棋亭
棋亭原叫“旗亭”,書上記載,“旗亭”之名是借唐人“旗亭畫壁”和宋人“旗亭賣酒”的典故而來。是供遊人休息、飲茶、娛樂之處。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抗戰時期,棋亭原是一座辦公樓,每天這裡的工作人員都要在此舉行升旗儀式,於是叫“旗亭”。
公園開放以後,吸引了大批的遊客來此遊覽,一些棋類愛好者就聚集到這裡下棋一比高下,後來便把“旗”字改為“棋”字。陳毅元帥來到花溪公園遊覽時也參與到下棋的行列中,並寫下了:“花溪棋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費推敲,勸君讓他先一著,後發制人棋更高。”的詩篇。
戴安瀾將軍墓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鳳和村人。民國十四年七月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後來還當上了營長、團長。戴安瀾在各種戰役中與日軍殊死拼搏屢建占功,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成為陸軍二百師師長。
1941年(民國三十年),戴安瀾奉命率部遷駐貴州安順,他的夫人王荷馨女士帶孩子也從廣西全州遷到貴陽。戴安瀾經常到花溪小住,與家人團聚。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戴安瀾將軍殉國,時年三十八歲。戴安瀾將軍的殉國,牽動了億萬顆國人的心,全國許多地方都舉行了公祭或追悼會,戴安瀾將軍的靈柩輾轉經昆明、安順、貴陽、然後到達廣西全州暫厝於香山寺。
1944年猖狂的日軍由湘桂線直下,進占廣西,戴安瀾的靈柩只能撤離全州,輾轉由桂林到柳州經獨山和都勻回貴陽。當時他的妻子兒女均住在花溪,經貴陽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商議,認為花溪山青水秀,又方便寓居花溪的戴將軍家屬每年清明祭掃,徵得戴夫人王荷馨女士和戴安瀾胞弟戴子莊的同意,便將戴安瀾將軍靈柩“淺厝”於花溪葫蘆坡西麓。
1948年戴將軍靈柩隨家屬從花溪東歸,遷回故鄉安徽蕪湖。依花溪人民之願,以將軍生前穿戴過的一雙皮靴和一頂軍帽,在原葬靈柩處,興建了戴安瀾將軍的衣冠墓,清明時節,為戴安瀾將軍的衣冠墓立碑誌記。並把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到清明時節周邊的學校及單位都會來為戴安瀾將軍掃墓,紀念戴安瀾將軍。
名人吟詠
吟詠山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花溪一向是人們吟詠的對象。
周奎之子周際華就有詩云:“山村籬落隱斜暉,一徑風花撲面飛;婉轉歌聲牛背隱,牧童身帶絳雲歸。”
任過清代雲南巡撫、雲貴總督的吳振棫也賦詩讚曰:“始覺田園好,村煙帶閣斜。”
清末進士、禮部主事、民國年間出任過貴州文獻徵集館館長的楊恩元為花溪寫有130句的長詩,詩中云:“築垣更恢奇,隨處堪游釣;近郊三十里,花溪名久噪。”
劉劍魂和李大光這兩位縣官,均為花溪留有詩作。前者云:“柳岸風柔篳路燔,清輝樓上一憑欄。水中華閣連瑤棟,雲里清溪繞翠巒。”後者吟:“園林掩映嵌山坳,亭榭參差立水邊。花外平疇千頃浪,樹頭初日萬家煙。”
吳鼎昌也寫有好些吟花溪的詩,其《壩上橋》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彩筆新題壩上橋,駐看飛瀑卷回潮。一堤游屐春秋盛,萬畝溪田雨露澆。”
曾任貴州大學教授、東南大學教授、江蘇省圖書館館長的柳詒徵先生在《放鶴洲觀水》中云:“麟山晴雨意無窮,莫便匆匆唱惱公。隨性奔騰千尺雪,任人笑傲一溪風。”
劉海粟大師則從花溪的自然山水,想到了海峽對岸的故人,吟出了“舉世鄉音最有情,花溪飛瀑喚歸人”的詩句。亦道:“花溪很美……青山一髮,碧水橫成,光虹攢疊。柳影毶毶,芳草遙碧。一群牧童,牛背對歌。桃源咫尺,使人神怡。”(《花溪語絲》)
上世紀50年代後,花溪公園曾迎來了多位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朱德、董必武、陳毅等均為花溪留下了他們的詩篇,成為花溪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朱德道:“東風送暖百花開,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園新建好,長征戰士賦歸來。”
董必武云:“偶經貴築便流連,聞說花溪引興牽。市集得交苗侗族,山園正是菊花天。橋臨壩上行觀水,亭接岩頭欲近仙。幾曲清流徐下注,兩旁田稼保豐年。”
陳毅元帥在花溪住的時間較長,留下詩作也最多,共7首,總題《花溪雜詠》。其中最常為人誦的有兩首,一是:“花溪旗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費推敲。勸君讓他先一著,後發制人棋更高。”大師劉海粟以“精彩的絕句”5字評價之。(《花溪語絲》)另一首即:“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幾十年來,凡有關介紹花溪的文字幾乎都引用過這首詩。
著名學者、作家林同濟先生過貴陽時即言:“花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秀’!花溪風景之‘秀’可與江南任何名勝爭衡。”(《貴州讀本》)
著名學者、書法家陳恆安先生1942年即有十分精當的評語:“花溪景色,本已翛然有致,今更煥然一新。昔為科頭亂服,不掩國色;今則淡妝濃抹,無不相宜也。”(《花溪特寫》)
著名作家陳伯吹《花溪一日間》曾言:“過貴陽不上花溪,如入寶山而空手歸來”
觀光旅遊
花溪公園四季變化,景色各異。春賞花,夏玩水,秋登高,冬觀亭。一年四季都適合前來觀光旅遊。
交通線路
距貴陽市15公里,有高等級公路直達,貴陽市區內河濱公園、合群路、火車站、油榨街、煤礦村等地均有至花溪的中巴, 票價2~3元,車程約需40~50分鐘。貴陽金陽客車站也有直達花溪公園的快巴。
可在合群路乘坐90路,在市二醫乘坐89路,在大營坡乘坐109路中巴;貴州師範大學、火車站等地大巴車(201、202、203、204、205、206、207路), 自駕車沿貴陽—花溪高等級公路可直達。
飲食住宿
別墅式建築的花溪賓館坐落在花溪河畔,內有現代化設施的寬敞房間,美味的地方風味小吃。從公園二號門出來,3分鐘就到花溪的小吃街,有各種小吃。比如卷粉、青岩豆腐果、冰漿等,沿河的很多餐館可吃青岩鹵豬腳、雞辣角,農院門口的雞腸火鍋,花溪清燉鵝等。
從大門出來,步行25~30分鐘,可到花溪小吃城。內有很多貴陽風味小吃,如絲娃娃,洋芋耙,涼粉、涼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