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圖)氧化磷酸化作用](/img/0/41d/nBnauM3X4MDM1YjNyADN0MDNzITM3AzMxAzMwADMwAzMxAzLwQ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偶聯部位:根據實驗測定氧的消耗量與ATP的生成數之間的關係以及計算氧化還原反應中ΔGO'和電極電位差ΔE的關係可以證明。
P/O比值是指代謝物氧化時每消耗1摩爾氧原子所消耗的無機磷原子的摩爾數,即合成ATP的摩爾數。實驗表明, NADH在呼吸鏈被氧化為水時的P/O值約等於3,即生成3分子AT
![(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和的比較](/img/9/ba0/ml2ZuM3X2ATNwYjMwYDM1QDNzITM2UTO4gjMwADMwAzMxAzL2A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氧-還電勢沿呼吸鏈的變化是每一步自由能變化的量度。根據ΔGO'= - nFΔE O'(n是電子傳遞數,F是法拉第常數),從NADH到Q段電位差約0.36V,從Q到Cytc為0.21V,從aa3到分子氧為0.53V,計算出相應的ΔGO'分別為69.5、40.5、102.3kJ/mol。於是普遍認為下述3個部位就是電子傳遞鏈中產生ATP的部位。
NADH→NADH脫氫酶→‖Q → 細胞色素bc1複合體→‖Cytc →aa3→‖O2
影響因素
![(圖)氰離子對細胞呼吸鏈的抑制](/img/f/9a5/nBnauM3XzgTO0cjMyYTM1QDNzITM2UTO4gjMwADMwAzMxAzL2E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一)抑制劑
能阻斷呼吸鏈某一部位電子傳遞的物質稱為呼吸鏈抑制劑。
魚藤酮、安密妥在NADH脫氫酶處抑制電子傳遞,阻斷NADH的氧化,但FADH2的氧化仍然能進行。
抗黴素A抑制電子在細胞色素bc1複合體處的傳遞。
氰化物、CO、疊氮化物(N3-)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
對電子傳遞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的物質稱氧化磷酸化抑制劑,如寡黴素。
(二)解偶聯劑
2,4-二硝基苯酚(DNP)和頡氨黴素可解除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聯過程,使電子傳遞照常進行而不生成ATP。DNP的作用機制是作為H+的載體將其運回線粒體內部,破壞質子梯度的形成。由電子傳遞產生的能量以熱被釋出。
(三)ADP的調節作用
正常機體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水平的調節,只有ADP被磷酸化形成ATP,電子才通過呼吸鏈流向氧。如果提供ADP,隨著ADP的濃度下降,電子傳遞進行,ATP在合成,但電子傳遞隨ADP濃度的下降而減緩。此過程稱為呼吸控制,這保證電子流只在需要ATP合成時發生。
解偶聯劑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有機物包括糖、脂、胺基酸等在分解過程中的氧化步驟所釋放的能量,驅動ATP合成的過程。在真核細胞中,氧化磷酸化作用線上粒體中發生,參與氧化及磷酸化的體系以複合體的形式分布線上粒體的內膜上,構成呼吸鏈,也稱電子傳遞鏈。其功能是進行電子傳遞、H^+傳遞及氧的利用,產生H2O和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