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原子
氦(Helium),原子序數2,原子量4.002602,為稀有氣體的一種。元素名來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太陽”。1868年有人利用分光鏡觀察太陽表面,發現一條新的黃色譜線,並認為是屬於太陽上的某個未知元素,故名氦。後有人用無機酸處理瀝青鈾礦時得到一種不活潑氣體,1895年英國科學家拉姆賽用光譜證明就是氦。以後又陸續從其他礦石、空氣和天然氣中發現了氦。氦在地殼中的含量極少,在整個宇宙中按質量計占23%,僅次於氫。氦在空氣中的含量為0.0005%。氦有兩種天然同位素:氦3、氦4,自然界中存在的氦基本上是氦4。
氦在通常情況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熔點-272.2°C(25個大氣壓),沸點-268.9°C;密度0.1785克/升,臨界溫度-267.8°C,臨界壓力2.26大氣壓;水中溶解度8.61厘米³/千克水。氦是唯一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液態氦在溫度下降至2.18K時,性質發生突變,成為一種超流體,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動,熱傳導性為銅的800倍,並變成超導體;其比熱容、表面張力、壓縮性都是反常的。
氦是最不活潑的元素,基本上不形成什麼化合物。氦的套用主要是作為保護氣體、氣冷式核反應堆的工作流體和超低溫冷凍劑
元素名稱:氦
氦原子核
原子序數:2
元素原子量:4.0026
外圍電子排布:1s2
核外電子排布:2
常見化合價:0
元素類型:非金屬
發現人:楊森 發現年代:1868年
發現過程:
1868年,法國的楊森,最初從日冕光譜內發現太陽中有新元素,即氦。
元素描述
是惰性元素之一。其單質氦氣,分子式為 He,是一種稀有氣體,無色、無臭、無味。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已知氣體中最小的,也是除氫氣以外密度最小的氣體。密度0.17847克/升,熔點-272.2℃(26個大氣壓)。沸點-268.9℃。它是最難液化的一種氣體,其臨界溫度為-267.9℃。臨界壓力為2.25大氣壓。當液化後溫度降到-270.98℃以下時,具有表面張力很小,導熱性很強,粘性很強的特性。液體氦可以用來得到接近絕對零度(-273.15℃)的低溫。化學性質十分不活潑,既不能燃燒,也不能助燃。
元素來源
氦是放射性元素分裂的產物,α質點就是氦的原子核。在工業中可由還氦達7%的天然氣中提取。也可由液態空氣中用分餾法從氦氖混合氣體中製得。
元素用途
用它填充電子管、氣球、溫度計和潛水服等。也用於原子核反應堆和加速器、冶煉、和焊接時的保護氣體。
元素輔助資料
1868年8月18日,法國天文學家詹森赴印度觀察日全食,利用分光鏡觀察日珥,從黑色月盤背面如出的紅色火焰,看見有彩色的彩條,是太陽噴射出來的幟熱其他的光譜。他發現一條黃色譜線,接近鈉光譜總的D1和D2線。日蝕後,他同樣在太陽光譜中觀察到這條黃線,稱為D3線。1868年10月20日,英國天文學家洛克耶也發現了這樣的一條黃線。
經過進一步研究,認識到是一條不屬於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線,是因一種新的元素產生的,把這個新元素命名為 helium,來自希臘文helios(太陽),元素符號定為He。這是第一個在地球以外,在宇宙中發現的元素。為了紀念這件事,當時鑄造一塊金質紀念牌,一面雕刻著駕著四匹馬戰車的傳說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像,另一面雕刻著詹森和洛克耶的頭像,下面寫著:1868年8月18日太陽突出物分析。
過了20多年後,萊姆塞在研究釔鈾礦時發現了一種神秘的氣體。由於他研究了這種氣體的光譜,發現可能是詹森和洛克耶發現的那條黃線D3線。但由於他沒有儀器測定譜線在光譜中的位置,他只有求助於當時最優秀的光譜學家之一的倫敦物理學家克魯克斯。克魯克斯證明了,這種氣體就是氦。這樣氦在地球上也被發現了。
液態氦
在本世紀初的幾十年里,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氦氣資源,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充飛艇。但是到了今天,氦不僅用在飛行上,尖端科學研究,現代化工業技術,都離不開氦,而且用的常常是液態的氦,而不是氣態的氦。液態氦把人們引到一個新的領域——低溫世界。
前面已經講過拉姆賽在空氣中找氦氣的故事。在液態空氣的溫度下,氦和氖仍然是氣體;在液態氫的溫度下,氖變成了固體,可是氦仍然是氣體。
要冷到什麼程度,氦才會變成液體呢?
前面已說過,英國物理學家杜瓦在1898年首先得到了液態氫。就在同一年,荷蘭的物理學家卡美林·奧涅斯也得到了液態氫。液態氫的沸點是零下253攝氏度,在這樣低的溫度下,其他各種氣體不僅變成液體,而且都變成了固體。只有氦是最後一個不肯變成液體的氣體。卡美林·奧涅斯決心把氦氣也變成液體。
1908年7月,卡美林·奧涅斯成功了,氦氣變成了液體。他第一次得到了320立方厘米的液態氦。
要得到液態氫,必須先把氫氣壓縮並且冷卻到液態空氣的溫度,然後讓它膨脹,使溫度進一步下降,氫氣就變成了液體。
要得到液態氦,必須先把氦氣壓縮並且冷卻到液態氫的溫度,然後讓它膨脹,使溫度進一步下降,氦氣才能變成液體。
液態氦是透明的容易流動的液體,就像打開了瓶塞的汽水一樣,不斷飛濺著小氣泡。
液態氦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液體,它在零下269攝氏度就沸騰了。在這樣低的溫度下,氫也變成了固體,千萬不要使液態氦和空氣接觸,因為空氣會立刻在液態氦的表面上凍結成一層堅硬的蓋子。
多少年來,全世界只有荷蘭卡美林·奧涅斯的實驗室能製造液態氦。直到1934年,在英國盧瑟福那裡學習的前蘇聯科學家卡比查發明了新型的液氦機,每小時可以製造4升液態氦。以後,液態氦才在各國的實驗室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套用。
在今天,液態氦在現代技術上得到了重要的套用。例如要接收宇宙飛船發來的傳真照片或接收衛星轉播的電視信號,就必須用液態氦。接收天線末端的參量放大器要保持在液氦的低溫下,否則就不能收到圖像。
然而,液態氦的奇妙之處還不在於低溫。
卡美林·奧涅斯是第一個得到液氦的科學家。他並不滿足,還想使溫度進一步降低,以得到固態氦。他沒有成功(固態氦是1926年基索姆用降低溫度和增大壓力的方法首先得到的),卻得到了一個沒有預料到的結果。
對於一般液體來說,隨著溫度降低,密度會逐漸增加。卡美林·奧涅斯使液態氦的溫度下降,果然,液氦的密度增大了。但是,當溫度下降到零下271攝氏度的時候,怪事出現了,液態氦突然停止起泡,變成像水晶一樣的透明,一動也不動,好像一潭死水,而密度突然又減小了。
這是另一種液態氦。卡美林·奧涅斯把前一種冒泡的液態氦叫做氦Ⅰ,而把後一種靜止的液態氦做氦Ⅱ。
把一個小玻璃杯按在氦Ⅱ中。玻璃杯本是空的,但是過了一會,杯底出現了液態氦,慢慢地漲到跟杯子外面的液態氦一樣平為止。
把這個盛著液態氦的小玻璃杯提出來,掛在半空。看,玻璃杯底下出現了液氦,一滴,兩滴,三滴……不一會,杯中的液態氦就“漏”光了。是玻璃杯漏了嗎?不,玻璃杯一點也不漏。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氦Ⅱ是能夠倒流的,它會沿著玻璃杯的壁爬進去又爬出來。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碰到過的現象,只有在低溫世界才會發生。這種現象叫做“超流動性”,具有“超流動性”的氦Ⅱ叫做超流體。
後來,許多科學家研究了這種怪現象,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其中最有趣的是1938年阿蘭等人發現的氦刀噴泉。
在一根玻璃管里,裝著很細的金剛砂,上端接出來一根細的噴嘴。將這玻璃管浸到氦Ⅱ中,用光照玻璃管粗的下部,細噴嘴就會噴出氦Ⅱ的噴泉,光越強噴得越高,可以高達數厘米。
氦Ⅱ噴泉也是超流體的特殊性質。在這個實驗中,光能直接變成了機械能。
大家還記得拉姆賽把各種物質放到液態空氣中的各種奇妙的實驗吧!各種物質放在液態氦里,情況就更奇妙了。
看!在液氦的溫度下,一個鉛環,環上有一個鉛球。鉛球好像失去了重量,會飄浮在環上,與環保持一定距離。
再看!在液氦的溫度下,一個金屬盤子,把細鏈子繫著磁鐵,慢慢放到盤子裡去。當磁鐵快要碰到盤子的時候,鏈子鬆了,磁鐵浮在盤子上,怎樣也不肯落下去。
真像是到了魔術世界!這一切,只能在液態氦的溫度下發生。溫度一升高,魔術就不靈了,鉛球落在鉛環上,磁鐵也落在金屬盤子裡了。
這是低溫下的超導現象。
原來,有些金屬,在液態氦的溫度下,電阻會消失;在金屬環和金屬盤中,電流會不停地流動而產生磁場。這時候,磁場的斥力托住了鉛球和磁鐵,使它們浮在半空中。
在低溫下,出現了許多奇妙的物理現象。許多重要的物理實驗,都要在低溫下進行。
目前,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還在研究液態氦,希望通過液態氦達到更低的溫度,研究各種物質在低溫下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會有什麼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性質。這就產生了物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低溫物理學。
氦,這個奇妙的物質,一直在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科學家們繼續研究氦,通過科學實驗,不斷地為氦寫下一頁又一頁新的歷史。
物理學家不僅僅得到了液態氦,還得到了固態氦,他們正在向絕對零度進軍(物理學把零下273.16攝氏度叫做絕對零度。這個溫度標叫做絕對溫標,用K表示。OK就是-273.16℃,而273.16K就是0℃)。從理論上講,絕對零度是達不到的,但是可以不斷接近它。液態氫的沸點是絕對溫標20.2度,液態氦的沸點是絕對溫標4.2度。在絕對溫標2.19度的時候,氦Ⅰ變為氦Ⅱ。1935年,利用“絕熱去磁”法,使液態氦冷到絕對溫標0.0034度;1957年,達到絕對溫標0.00002度;目前已達到跟絕對零度只相差0.000001度了。
天文學家也繼續研究著太陽元素。太陽上的氫“燃燒”變成了氦,以後的命運又如何呢?他們發現宇宙間有一些比太陽更熾熱的恆星,中心溫度達到幾億度。在這些恆星的核心,氫原子核已經都變成了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又相互碰撞,正在生成著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同時放出大量的能。這類恆星橡心臟一樣,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很有規律。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因為氦在起作用。
天文學家還研究了銀河系內氫的含量和氦的含量的比值。根據這個比值,有人估算了銀河系的年齡有一二百億年。
氦的歷史並沒有完,人類認識氦的歷史也沒有完,而我們這本講氦的故事的小冊子,卻不得不結束了。
要問在發現氦和研究氦的歷史上誰的功勞最大呢?是天文學家詹森和羅克耶嗎?是化學家拉姆賽和物理學家克魯克斯嗎?是發明分光鏡的本生與基爾霍夫嗎?當然還要考慮把空氣、氫氣以及氦氣液化的漢普松、卡美林·奧涅斯等人的功勞。
很難說。在人類認識氦的歷史上,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貢獻。氦僅僅是一種元素,但是發現它和認識它,是許多門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地質學等的共同勝利,決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完成的。
科學是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人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通過氦的發現的歷史,我們看到許多科學家們正是這樣勇於實踐的人。他們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實驗中的一點細微現象——一個小氣泡,第三位小數的細微差異,也不放過。他們不但愛問為什麼,而且千方百計地去尋找答案。他們埋頭苦幹,幾個月、一年、幾年堅持不懈,終於由紛亂的謎團中找出頭緒,得到了解答。他們永遠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而是深人一步、再深入一步地鑽研。人們對氦的認識就是這樣逐步深人的。到現在為止,誰也不敢這樣說:“氦,我們已經完全認識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