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朱考金 著
出 版 社:中國三峽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2-1
版 次:1
頁 數:349
字 數:290000
印刷時間:2009-12-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2235939
包 裝:平裝
定 價:¥38.00
內容簡介
本書具體內容包括民國時期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背景、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之民眾教育實驗區、縣政改革之江寧自治實驗縣、金陵神學院之淳化實驗區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朱考金,祖籍浙江省仙居縣,民盟成員。1992年考入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於1996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同年到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工作。2001~2004年在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8年南京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長期從事流動人口和青年群體研究,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各類課題十餘項。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的依據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四、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一章 民國時期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背景
第一節 民國時期江蘇鄉村社會的危機
一、土地兼併嚴重
二、賦稅沉重
三、高利貸的重壓
四、農民生活困苦
五、兵匪之患不斷
六、天災不斷
七、農村人口素質低下
八、資本主義經濟的衝擊
第二節 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
一、從鄉村教育到鄉村建設
二、實(試)驗區的建立
三、從實(試)驗區到縣政建設實驗區
第三節 江蘇鄉村建設運動概況
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建立的無錫民眾教育實驗區
二、中華職業教育社辦理的鄉村改進實驗區
三、國民政府主持的江寧自治實驗縣
四、淳化鎮鄉村教會實驗區
五、武進農村改進區
六、江蘇民教機關的鄉村實驗區
七、其他實(試)驗區及其工作
第二章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之民眾教育實驗區
第一節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與民眾教育思想
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發展概況
二、民眾教育思想
三、無錫民眾教育實驗區及實驗設施的建立
第二節 黃巷民眾教育實驗區
一、黃巷民眾教育實驗區實驗工作
二、謝巷信用合作社
三、高長岸實驗民眾教育館鄉村實驗
第三節 惠北民眾教育實驗區
一、惠北社會經濟概況
二、惠北實驗區工作概況
三、惠北實驗區的工作成效
第四節 北夏普及民眾教育實驗區
一、北夏實驗區社會經濟概況
二、北夏民眾教育實驗區實驗內容
三、青年學園
第三章 中華職業教育社之鄉村改進試驗區
第一節 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職業教育思想
一、中華職業教育社及其鄉村改進
二、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
第二節 崑山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
一、徐公橋社會經濟概況
二、徐公橋鄉村試驗區建立始末
三、徐公橋鄉村試驗區的工作
第三節 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與漕河涇農學團
一、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的試驗工作
二、漕河涇農學團
第四章 縣政改革之江寧自治實驗縣
第一節 自治實驗縣設立的緣起
一、《縣政改革案》的通過
二、縣政改革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江寧自治實驗縣概況
第三節 縣政改革工作
一、改革地方自治
二、加強戶籍管理
三、改善社會公共事業
四、強化社會治安
第五章 金陵神學院之淳化實驗區
第一節 基督教鄉村建設運動
一、基督教鄉村建設運動的緣起
二、基督教鄉村建設理念的發展
三、金陵神學院、畢范宇與鄉村教會實驗
第二節 金陵神學院淳化實驗區的建立
一、淳化鎮社會經濟概況
二、淳化實驗區的設立
第三節 金陵神學院淳化實驗區的工作
一、教會工作
二、實習處的社會服務工作
第六章 民眾教育機關之鄉村實驗區
第一節 江蘇民眾教育機關及其鄉村改進工作
一、江蘇民眾教育機關概況
二、民教機關的鄉村實驗工作
第二節 江蘇省立南京民眾教育館鄉村實驗區
一、創辦鄉村實驗區的動機
二、西善橋實驗區
三、下蜀自治實驗區
第三節 江蘇省立徐州民眾教育館鄉村實驗工作
一、江蘇省立徐州民眾教育館的建立及其施教綱領
二、民眾教育實施區
三、教導部
四、生計部
五、研究輔導部
第七章 武進農村改進委員會之農村改進實驗區
第一節 武進社會經濟概況
第二節 武進農村改進委員會及其實驗工作
一、武進農村改進委員會的成立
二、農村改進委員會實驗工作的實施
第三節 農村改進實驗區的實驗工作
一、南夏墅農改區
二、卜弋橋農改區
三、奔牛農改區
四、湖塘橋農改區
第八章 民國時期江蘇鄉村建設運動分析
第一節 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性質與特點
一、民國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社會改良I生質
二、民國時期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特點
第二節 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模式
一、民眾教育——教育普及化模式
二、鄉村職業教育——農民富裕化模式
三、基督教鄉村本色化——鄉村建設與教會建設的二位
一體模式
四、縣政改革——政教養衛合一化模式
第三節 江蘇鄉村建設運動對鄉村現代化的影響
一、鄉村民主化
二、農業科學化
三、農民現代化
四、鄉村經濟合作化
五、鄉村生活方式現代化
第四節 江蘇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局限性
一、沒有看到中國鄉村社會的危機是帝國主義與封建
勢力雙重壓迫的結果-
二、倡導的新式教育不能滿足鄉村需要
三、地方自治不符合傳統鄉村的特點
第五節 鄉村建設運動對新農村建設的歷史借鑑
一、探索、奉獻、實幹的精神
二、全面改造的同時,要強化深層次的制度建設
三、試驗性的操作啟示
四、以農民為主的多重力量介入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關於《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