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州古地道

毫州古地道

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毫州市老城區。古地道原為三國曹操連通城內外的地下運兵道。現存大部分為宋代重修,磚結構,券頂為拱形磚券,有齊口和咬口兩種砌築方法。地道壁為單磚跑砌或丁砌。磚墁大部分為平磚交錯橫鋪,也有少量立磚十字紋鋪。已發現的古地道長4000餘米,以大隅首為中心,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城門延伸,並通達城外。地道有單行、平行、上下兩層、立體交叉四種形式。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安徽省
毫州古地道V-315

簡介

毫州古地道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毫州市老城區。古地道原為三國曹操連通城內外的地下運兵道。
..
現存大部分為宋代重修,磚結構,券頂為拱形磚券,有齊口和咬口兩種砌築方法。地道壁為單磚跑砌或丁砌。磚墁大部分為平磚交錯橫鋪,也有少量立磚十字紋鋪。已發現的古地道長4000餘米,以大隅首為中心,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城門延伸,並通達城外。地道有單行、平行、上下兩層、立體交叉四種形式。還有貓耳洞,可容1-6人。道內轉彎處為T字形,道內並設障礙券、障礙牆、陷阱、絆腿板(棍)。指揮中心位於大隅首,平面呈“工”字形,南北長10米,兩頭各有一間寬2.5米的八邊形平頂主室,中間用上寬2米、下寬1.4米的梯形通道連線。古地道中出土有土彈丸、雷石、鐵刀、鐵劍、箭鏃、鐵燈、銜枚、銅鏡、陶器、瓷器、硯台等漢、唐、宋歷代文物。

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

遼邊關古地道是宋遼爭霸歷史的最好見證,它始於雄縣縣城的鈴鐺閣八角琉璃井,向東北經大台、祁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東西長達六十五公里,南北寬達六十五公里,總面積達一千三百平方公里。
..

我國一些文物考古、宋遼金史、古戰爭史、旅遊地學等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鑑定後一致認為:宋遼邊關古地道分布廣、規模大、延伸長、類型多、結構複雜、戰爭功能齊全(“引馬洞”“藏兵洞”“議事廳”“料敵洞”“迷魂洞”等一應俱全),並且用規格與質量基本統一的青磚砌築,應為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統一組織領導下建造的大型持久防禦性地下軍事工程。這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堪稱中國宋遼史上的“地下長城”。

史料記載

宋朝名將楊業曾任中正軍雄州節度使,其子楊六郎把守瓦橋關十六年,面對遼國強大騎兵的一次次攻勢,創造性地修築了地道才屢屢出奇制勝,保衛了邊關的穩定。
..

現有兩處宋遼邊關古地道遺址,即大台遺址和祁崗遺址。其中,大台遺址位於雄縣縣城東二環內,東西長九十米、南北寬七十三米,地上為楊六郎“點將台”,地道內有洞室六間,西側兩間為“迷魂洞”,第三室為“兵器室”,第四室為議事廳,再往東五六室,為面積較大的“藏兵洞”。祁崗遺址位於雄縣縣城東十五公里的雙堂鄉祁崗村內,地道全長三十米,頂部距地面四米,洞內高低寬窄不等;地道為青磚砌碹,內有翻板、放燈處、存物處和通氣孔。其為連線雄州與霸州的地道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993年,這兩處遺址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