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夜鷹

毛腿夜鷹

毛腿夜鷹Eurostopodus macrotis,體型非常大(40厘米)且具深褐色橫斑的夜鷹。耳羽簇極顯眼,頂冠皮黃褐色,較頭部其他部位色淡。虹膜-褐色;嘴-角質色;腳-褐色。分布於雲南西部和南部,習性似其他夜鷹。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物種名稱:毛腿夜鷹 

學名:Eurostopodus macrotis(Vigors),1830—1831

英 文 名 Great Eared nightjar

界:動物界

綱:鳥綱

目:夜鷹目 Caprimulgiformes Ridgway,1881

科:夜鷹科 Caprimulgidae Vigors,1825

簡介

(圖)毛腿夜鷹毛腿夜鷹

全長280-281毫米。上體灰褐色,密雜以黑色蟲蠹狀斑和條紋;後頸兩側淡棕色縱斑;飛羽黑褐色,中央尾羽灰褐色,雜以黑褐色雲石狀細斑,相間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棕紅蟲蝕斑及白色端斑;頭側、頦和喉黑褐色;喉部中央純白,綴以棕色細斑;胸褐色,密布淺棕色點或橫斑。雌鳥尾羽無白斑。棲於灌木林或草坡。黃昏時在村寨附近低空飛捕昆蟲為食。分布於雲南西部(留鳥)。

地理分布

(圖)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現分布於中國雲南(留鳥)、東南亞南亞等地。

鑑別特徵

體形較大;頭頂具較大的黑色斑塊,眼後有一對較長的耳突;上體棕黃,下體黑褐;無嘴須;跗跖全被羽。

形態

(圖)形態特徵形態特徵

[雌性成鳥]頭頂棕黃,具細而密的暗褐色蟲蠹狀紋,頭頂中央具較大黑褐色橢圓形斑塊,後頸具一棕黃色領斑;

眼後耳突明顯,耳突前部與頭頂同色,後部呈黑褐色,先端棕黃而具黑褐色蟲蠹狀紋;

背、肩羽、翼上覆羽及內側飛羽呈棕黃色與暗褐色相混成蟲蠹狀雜斑,上背渲染較多棕紅色,並具較大的黑色塊斑,肩羽雜有棕紅色橫斑的大型黑斑,外側大覆羽與初級覆羽為棕紅色與黑褐色蟲蠹狀斑雜;

初級飛羽及外側次級飛羽黑褐,具棕紅色而雜有黑色的橫斑;

尾羽具寬闊的棕紅色和黑色相間的帶斑,黑色橫斑上雜有皮黃色點斑,棕紅色帶斑上雜有黑色點斑;

眼先及頭側呈棕紅色和黑色蟲蠹狀斑雜狀;

頦、喉及胸黑色,雜棕紅色橫斑,喉具一大型白色喉斑;

下體餘部黑色而具棕黃色橫斑;

尾下覆羽棕黃而雜有不規則的黑色橫斑。

虹膜褐色;

嘴淺紅褐,鼻孔和嘴尖黑褐;

跗跖和趾肉褐色。

習性

似其他夜鷹。滑翔時似。喜林緣及開闊的灌木叢。黃昏時常見飛於森林上空。

叫聲

叫聲,響亮的、3~4個音節的哨音pit, pee-wheeoow。第一音節短,有時聽不到;第二音節見長,音調下降;第三音節也長,上揚後收尾。

繁殖方式

卵生。

量衡度

性別  體重  全長  嘴峰  翅  尾 跗跖
♀(1)  400  400  —  301  220  —

亞種分化

本種現共分5個亞種。中國僅1個:E.m.cerviniceps(雲南亞種)。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夜鷹科鳥類(一)

夜鷹科有15屬89種。廣布於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分為夜鷹亞科和美洲夜鷹亞科。腿短,口裂寬,口須長且多。白天多棲息於林間地面,夜間活動,部分種類有趨光性。以昆蟲為食,捕食過程中常下至地面作短暫休息,常停在公路上因此而喪身於車輪下。我國有2屬7種,其中中亞夜鷹為我國新疆西南部特有種,極為稀少,迄今僅1929年在皮山縣有過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