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同:從農民到畫家的坎坷之旅
男
漢族
出生於1954年
四川省樂山市人1971年至1973年樂冊市書畫高中校畢業
曾任宣傳隊長1973年至1975年樂山市中區童家公社務農1976年至1977年樂山市中區農田巷建專業隊,政宣員,指揮部搞政宣1978年至1981年樂山市中區童家鄉政府
業務教師1982年至2000年樂山市中區童家政府,文化專乾2001年至2003年樂山市中
從出道就開始畫農民畫,如今近30年過去了,54歲的毛福同似乎依舊未能擺脫那份濃厚的鄉土情愫,還在用手中的畫筆描繪著瓜棚豆下的農事風景。
苦瓜、扁豆、番茄、小雞、庭院、石磨……這些農家庭院最為常見的事物,被畫家毛福同視為最能入眼的風景。艷陽高照的一個周末,筆者來到這位田園派畫家的家裡時,他正在把一幅4尺左右還未最後完成的作品鋪陳在地上:枝蔓纏繞間,畫中的番茄有的紅綠相間,有的已經熟透,形態鮮活充滿勃勃生機。在毛福同的作品裡,鄉野風景撲面而來:秋陽下的農家小院,散發出濃郁的民俗風情,幾隻小雞正在黃昏中啄食,泥巴牆壁上,懸掛著秋收後的玉米,而一具石磨靜靜地出現在畫面中,像一位緘默的老農,或者飽經滄桑的母親,正在時光的流逝中昭示著一種動人的風景。鋪陳開的這一幅幅艷麗的民俗圖景,流淌著傳統文化中真摯感人的部分,讓人心生感動。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毛福同在樂山市中區童家鄉任文化專乾,滿眼所及皆是豐厚而廣袤的土地。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拿起手中畫筆與大自然無聲對話。那時候畫國畫的多,聰明的毛福同選擇了工筆畫為主攻方向。
工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努力換來了成績。2004年,在省文化館和省美協舉辦的“星光燦爛”文化系統書畫大賽上,毛福同的《我家小院》不僅被主辦方掛到展廳正中,還被無數蓉城人追捧。“看來,當初走農村路線是明智的。”
6月24日清晨,在烏尤寺清幽的石板路上,一位樸素的中年男子裹著畫紙向山上匆匆走去,進入禪院來到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樂山,談起烏尤寺連續兩年舉辦的轟動一時的菊花展,可謂無人不曉,卻很少有人知道菊展背後的主要策劃組織者,就是現在應聘在烏尤寺搞秘書工作的毛福同。他來自於市中區童家鄉,現為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東方藝術家協會、樂山市美術家協會的會員,同時還是樂山大佛畫院的專職畫家。30年前,毛福同還是一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直到今天他仍然身兼農民和畫家的雙重身份,在農村仍有自己的承包地。從卑微的農民到知名專職畫家,其間的心酸和坎坷,至今談起,毛福同仍唏噓感嘆。
少年磨難 矢志不渝
毛福同自幼家境貧寒,從當放牛娃時就迷上了畫畫,每天把牛牽出後,就自顧自地用樹枝在地上作畫;回到家,家裡的地壩、土牆都成了他“創作”的畫布。隨著年歲的增長,塗鴉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渴望,於是開始四處尋找報刊臨摹,遇上在路上撿到半張有書畫作品的報紙也會愛不釋手,撿回家中。為了購買畫紙,毛福同小小年紀就開始上山打柴、打松果、割牛草,再背到十幾里外的集鎮上賣掉,貼補家用和購買畫紙。在供銷社,4分錢一張的毛邊紙買不起,毛福同就2分錢買半張。售貨員是位老大爺,見他如此好學,道:“孩子,我出錢送你吧!”鄉里有位姓曾的老先生,看到毛福同小小年紀就表現出畫畫的天賦,主動為他送來紙筆和顏料。至今,毛福同對這些好心人仍感激不盡。國中畢業後,毛福同開始回家務農,繁重的勞動並未泯滅他對藝術的追求,田間地頭休息片刻,也要匆匆趕回家中畫上兩筆方才過癮。
進入高中後,毛福同以優秀的書畫能力被任命為學校宣傳隊隊長。幾年高中為毛福同提供了廣闊的施展平台。高中畢業後,毛福同又開始和泥土打交道,開始有作品在縣上嶄露頭角。
青年謀生 痴心不悔
1976年,毛福同參加縣農田水利建設,被人推薦到指揮部專職宣傳,又有了與畫板“親密接觸”的機會,但是這次機會依然沒有把他從泥土中解救出來,之後又回鄉當老農民。不知不覺中到了該成家的年齡,母親說:“你總不能拿畫當婆娘吧!”毛福同回頭這才發現自己依舊一無所有,於是開始當“跑灘”搞攝影、開服務社自任經理。沒幹兩年,服務社垮了,毛福同還得老老實實守這黃土地。
1986年,童家鄉開始招文化專乾,毛福同在激烈的競爭中突穎而出。文化專乾為他提供了大好的舞台,他再也不會為畫畫原料發愁,也有錢買書籍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專業培訓的機會,認識了毛明祥、楊家全、陳烈等老師。從此,毛福同如饑似渴地暢遊在藝術的海洋中,每晚挑著油燈畫到凌晨三四點,這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妻子對此頗有抱怨:“從認識他到現在,我不曉得陪到熬了多少個通夜。”一次,為了畫農家題材的《我家小院》,毛福同連續畫了7天4夜,此畫在成都參展時,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創作,受到業界高度評價。2000年,鄉政府精簡機構,毛福同又下崗了。但是長期執著的藝術追求讓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農民。2002年,他的農民個人畫展得到書畫界和愛好者的一致好評;2003年,毛福同又在中心城區文化宮廣場舉辦個人書畫展,再次聲名遠揚。2004年,毛福同被聘請到烏尤寺任秘書,有了更好的創作環境,更能結識五湖四海的書畫名家,有了更多學習提高的機會。同時,購買收藏毛福同作品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毛福同走上了以畫養畫的道路,窘迫的生活終於有所好轉。
功成名就 淡泊高遠
近年來,毛福同的收穫越來越多。他先後有21件作品在省市展覽中獲獎,19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專業刊物選用,受到媒體的關注,許多作品被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等外國友人收藏。來自於生活最底層的毛福同,其畫風中洋溢著濃郁鮮明的鄉土氣息,雞、鴨子、鵝、花果蔬菜都是他上好的素材,以這些素材為內容的工筆畫在樂山獨樹一幟,產生了品牌效應。毛福同更忙了,田間地頭採風、到藝術學校上課、辦培訓班、開畫廊,不亦樂乎。至今,毛福同仍然是一副樸實的派頭,認識他的人都說毛福同雖然有名了,但是一點都沒變,說話謙和做事踏實,不愧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對於一個畫家,52歲正年輕”,毛福同說:“我把畫畫看作生命一樣重要,藝術永無止境,我不求今生富貴,只求來世能留名。”毛福同用他農民的本色詮釋對藝術的信仰。現在的毛福同又忙開了,正準備籌備今年秋季的烏尤寺第三屆菊花展,“到時您們來作客,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毛福同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