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剛強

"從2008年開始,毛剛強以“交往機會供給,公共生活重建”為主要方法和路徑開始推動城市社區建設,將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些研究方法轉化、以影像、社區記憶等方式支持“人民藝術”等公益行動開展組織化、網路化社會建設,並支持相關公益團隊的成長。 在公眾參與公共利益建設的管道構建、社區合作(社區團結)、社會共識與自組織建設等領域,毛剛強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並作為其推動公共利益的主要行動依據。 毛剛強是推動貴州NGO發展的一個主要人物

毛剛強,貴州人,出生於1970年,成長於黔北山村,本科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管理系。後來學習過農業經濟及農業推廣,但都無學位。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畢業,法學博士。 90年代中期曾在深圳工作過,遭遇過類似孫志剛事件,工廠一線工人的生活也讓人震動,由此開始關注中國的社會公正問題及賦權工作。98年返貴州後在大學任教並開始進行鄉村和城市外來重體力勞動者調查,作過教育志願者。2002年加入香港樂施會,負責災害管理、環境與貧困等方面的工作,2005年推動成立貴州民間鄉村治理與建設行動研究團隊和貴州可持續發展教育團隊並擔任行動顧問,為兩個團隊提供方法論及行動能力建設的支持。從90年代末期開始致力於人的“證據”分析,對社會發展的“裹脅”狀態進行了深入考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社會裹脅”、“賦權與突圍”、“人的對象化存在”等理論框架,並初步建立“土石流模型”對之作相關解釋,著重考察權力與治理機制在其中的作用,並因此形成了以社會幸福為目標的行動研究架構,著力於推動社會發展倫理的建設。現任貴州社區建設與鄉村治理促進會法人代表,常務副理事長(2008年註冊成立),貴州鄉村善治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成立),擔任多家民間公益組織的理事及顧問。
作為貴州民間公益領域的推動者,從2000年開始推動志願者服務關注鄉村教育;從2003年開始在貴州率先推動職業化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曾參與、支持組建貴州高地發展研究所(2003年成立,已註銷,分化成多家草根組織),貴州和立社會發展研究所(2007年成立);曾領導、支持組建貴州發展論壇(貴州草根組織協作成長支持平台,2004),貴州鄉村善治研究中心(2005),貴陽天行教育發展中心(2005,已註銷),友鄰社區建設支持中心(2008),樂耕園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心(2010),秀廓傳統文化與手工藝品發展中心(2009),和仁鄉村發展研究所(2008)、匯能減災支持中心(2008)等。在過去數年,毛剛強一直致力於拓展貴州民間公益組織的行動邊界、豐富貴州民間公益組織的工作領域、建立公益組織的本土行動理論、將各種發展工具與方法進行本土化改造,研究成果成為一些本土公益組織的理論及方法論來源。
針對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毛剛強提出了公益組織本土成長理論,包括:1)國情意識;2)本土社會參與;3)資源本土化;4)地方性表達;5)行動理論本土化。在對公民社會的理論及其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入研究後,毛剛強提出了“社會行動能力建設”、“社會組織化、網路化建設”等社會建設途徑,以回應公民社會理論本土化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將之套用於公共利益推動的行動研究和實踐中。
在對國外發展理論及參與式在中國的行動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從2005年開始,毛剛強開始將行動研究與社區發展結合起來,開始了“發展行動研究”探索,並從“權力結構重建”、“關係重建”、發展工作者的角色反思入手,開始“發展行動研究”的方法和路徑探索。最終反映於其農村工作的目標從“模式探索”轉向“生成機制”探索。
從2004年開始,毛剛強開始從治理途徑開展鄉村建設的行動,行動研究目標直接指向村莊合作,並開發了一系列的工具與方法,提出了“村莊組織化”、“非貨幣增收”、“鄉村社區福利”等一系列概念及行動推進路徑,作為NGO參與鄉村治理的進路,後來也作為貴州社區建設與鄉村治理促進會的農村工作策略與目標。同時,也開發了“參與動力”與“參與機制”分析、“村莊權力結構分析”、“參與式能力與限制分析”等分析與評估工具。這些工具與方法也作為毛剛強開展農村社會工作方法創新的內容。
從2008年開始,毛剛強以“交往機會供給,公共生活重建”為主要方法和路徑開始推動城市社區建設,將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些研究方法轉化、以影像、社區記憶等方式支持“人民藝術”等公益行動開展組織化、網路化社會建設,並支持相關公益團隊的成長。
在公眾參與公共利益建設的管道構建、社區合作(社區團結)、社會共識與自組織建設等領域,毛剛強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並作為其推動公共利益的主要行動依據。
毛剛強的行動研究還包括:社會控制與社會組織建設、社會組織及民間外交能力發展與國家軟實力建設、流動農民與中國社會結構脆弱性、公共安全建設與公眾參與等領域。 
來自NGOCN的公益百科:
毛剛強是推動貴州NGO發展的一個主要人物,也是發展工作本土化、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主要踐行者之一。
迄今為止,基本上所有的貴州職業化NGO,都與毛剛強有過直接或者簡接的關係。少數幾家得到註冊的NGO,毛剛強都曾有過直接參與。這些註冊過的NGO,因為各種原因,,部分分化為不同的團隊,構成了貴州職業化NGO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有相當一些志願者組織,也得到他的工作的支持。近十年來,他領導或者是參與成立的各種類型的機構有20多家,在扶貧、環境保護、可持續生活、社區建設、災害管理、教育、NGO發展、文化藝術、治理、公平貿易、社會企業、社會服務、社會政策研究等不同領域開展工作。
在公益的每一個領域,他都是具體的實踐者,同時也是相關領域的推動者。他為職業化、專業化NGO提供工具和方法、理論指導;也推動公共利益的公眾參與,在陪伴志願者組織成長的過程中探求公眾參與公益的路徑與管道。
到目前為止,他是最早推動NGO孵化器和地方性合作及成長支持平台的人之一(貴州發展論壇,2005年開始),是“認同體系建構”的社會行動主體性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開拓者,是“治理視角”的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開創者,也是社區為本的中國災害管理工作的先行者之一,是“村莊組織化”+“網路化建設”的農民組織化建設實踐開創者與理論建構者,也是“交往機會供給”+“公共性建設”的城市社區建設實踐的主要開創者,是“和解”社會行動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中國較早的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推進者之一(2005)。
在十年的公共利益推進經歷中,毛剛強的民族主義傾向、強烈的市場批判的視角、中左的立場、中國NGO的獨立成長(特別是身為NGO領域的人士反對NGO同質化生長、對公民社會理論的批判)的堅持、“強國、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也是公益”的觀點,及在NGO治理過程中對有為和無為的判斷等,致使他成為爭議人物。或許這也正是毛剛強理解的NGO的多元成長,反對被標籤化、同質化所要的結果。
現為貴州社區建設與鄉村治理促進會法人代表、常務副理事長,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副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