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貿易模型的前提假設和生產貿易模式
除了強調兩國之間生產技術存在相對差異而不是絕對差異之外,比較優勢貿易模型的前提假設與絕對優勢貿易模型基本一樣。
棉布(萬米) | 小麥(噸) | |
中國 | 100 | 50 |
美國 | 150 | 100 |
如何判斷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呢?
一般有三種方式:通過計算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生產成本或機會成本來確定。
1、用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來衡量。相對勞動生產率是不同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或兩種不同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 用公式表示為:
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於產品B)= 產品A的勞動生產率/產品B的勞動生產率
表1 中國和美國的相對勞動生產率
棉布/小麥 | 小麥/棉布 | |
中國 | 2=1/0.5 | 0.5=0.5/1 |
美國 | 1.5=1.5/1 | 0.67 |
2、用產品的相對成本來衡量。所謂“相對成本”,指的是一種產品的單位要素投入與另一種產品的單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即:產品A的相對成本(相對於產品B) = 單位產品A的要素投入量/單位產品B 的要素投入量
表2 中國和美國的相對生產成本
棉布 | 小麥 | |
中國 | 0.5=1/2 | 2=2/1 |
美國 | 0.67=0.67/1 | 1.5=1/0.67 |
3、用機會成本來衡量。所謂“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多生產某種產品(如小麥)而必須放棄的其他產品(如大米)的數量。
表3 中國和美國的機會成本
棉布 | 小麥 | |
中國 | 0.5 | 2 |
美國 | 0.67 | 1.5 |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 比較優勢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