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芬奇是美國南方小鎮梅崗城的一名律師,為人正直沉穩,常常不計報酬地為窮人們伸張正義。妻子去世後,他獨自照顧著女兒與兒子。在一次談起打鳥時,他一再囑咐孩子不要去傷害知更鳥,因為它們只為人類歌唱,從來不做危害人類的事情。
一天,小鎮上發生了一起強姦案,芬奇受地方法院的委託,為那名被控強暴白人女子的黑人羅賓遜辯護。在當地,歧視黑人的現象十分嚴重,芬奇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小鎮上許多存有種族歧視觀念的人的不滿,他們極力地阻撓芬奇的工作。但芬奇並不在意人們的抗議,繼續仔細地對案情進行深入的調查。為了使羅賓遜遠離不必要的傷害,他還和女兒徹夜留守在拘留所里保護他。
法庭上,芬奇證明羅賓遜的左手自小傷殘,根本沒有能力對他人施暴,要求法庭判他無罪,並且義正辭嚴地呼籲人們要尊重事實、維護人類的尊嚴與平等。然而在一系列事實面前,種族偏見極深的檢察官和陪審團仍然偏信原告,執意要判羅賓遜有罪。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持種族偏見的一些白人進而對芬奇一家進行挑釁和恐嚇。面對強暴,芬奇毫不畏縮,他仍然準備繼續為羅賓遜申訴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格利高里·派克 | 芬奇 | |
瑪麗·巴德哈姆 | 斯科特 | |
羅伯特·杜瓦爾 | 布爾 | |
菲利普·奧爾福德 | 詹姆 | |
布洛克·皮特斯 | 魯濱遜 | |
保羅·菲克斯 | Judge Taylor | |
James Anderson | 尤厄爾 | |
John Megna | Charles Baker'Dill' Harris | |
Frank Overton | Sheriff Heck Tate | |
Rosemary Murphy | Maudie Atkinson | |
Ruth White | Mrs. Dubose | |
Estelle Evans | Calpurnia | |
Alice Ghostley | Aunt Stephanie Crawford | |
科林·威克斯·帕斯頓 | Mayella Violet Ewell(as Collin Wilcox) | |
James Anderson | Robert E. Lee'Bob' Ewell | |
William Windom | Mr. Gilmer, Prosecutor | |
克拉漢·丹頓 | Walter Cunningham Sr. | |
Richard Hale | Nathan Radley | |
R.L. Armstrong | Man | |
Steve Condit | Walter Cunningham Jr. | |
David Crawford | Tom's Son | |
Jamie Forster | Hiram Townsend | |
Charles E. Fredericks | Court Clerk | |
Kim Hector | Cecil Jacobs | |
Nancy Marshall | Schoolteacher | |
Paulene Myers | Jesse | |
Hugh Sanders | Dr. Reynolds | |
Barry Seltzer | Schoolboy | |
金·斯坦利 | Scout as an Adult | |
Jay Sullivan | Court Reporter | |
Kelly Thordsen | Bsrcy Mob Member | |
Max Wagner | Courtroom Spectator | |
Bill Walker | Rev. Sykes | |
Dan White | Mob Leader | |
Guy Wilkerson | Jury Foreman | |
Bobby Barber | Courtroom Spectator | |
Pauline Meyer | Dubose Servant Girl | |
William H. O'Brien | Courtroom Spectator | |
Gil Perkins | Man in Mob | |
Jess Cavin | Juror | |
C. Hamilton | Courtroom Spectator | |
Arthur Tovey | Man Leaving Courtroom |
職員表
製作人 | 艾倫·J·帕庫拉 |
導演 | 羅伯特·馬利根 |
副導演(助理) | Joseph E. Kenney、Terry Morse Jr. |
編劇 | 哈柏·李、霍頓·福特 |
攝影 | Russell Harlan |
配樂 | 埃爾默·伯恩斯坦 |
剪輯 | Aaron Stell |
美術設計 | Henry Bumstead、Alexander Golitzen |
服裝設計 | Rosemary Odell |
布景師 | Oliver Emert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沒有經過任何排練的布羅克·彼得斯在實拍現場放聲大哭起來,格利高里·派克為了不讓自己哽咽,只好不去直視布羅克的眼睛 。
•在拍攝一個街景時,格利高里·派克突然發現站在一旁的哈伯眼中有淚水,於是向哈伯詢問原因。哈伯表示派克凸出的肚子和自己父親生前的樣子一模一樣;派克則笑稱那不是肚子,而是一場表演 。
•為了扮演布爾這個角色,羅伯特·杜瓦爾在六個星期的時間裡沒有接觸過陽光,並且把自己的頭髮染成了金色 。
•格利高里·派克在現實中就是一位同情黑人的民權運動參與者,因此在拍攝在一場九分鐘的辯護場面時,格利高里·派克動了真情 。
•穿幫鏡頭
•在電影開始的時候,雪茄盒上的便士標誌的時間大約是1962年,而故事設定的時間則是在1932年。
•影片故事的發生地南阿拉巴馬州方圓200英里內沒有任何的山脈,然而在整部影片中好幾次出現以山峰作為背景的鏡頭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方 | 獲獎/提名 |
1963年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格利高里·派克 | 獲獎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 | 霍頓·福特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黑白) | Alexander Golitzen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殺死一隻知更鳥》 | 提名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瑪麗·巴德哈姆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羅伯特·馬利根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黑白) | Russell Harlan | ||
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埃爾默·伯恩斯坦 | ||
第16屆坎城電影節加里·庫伯獎 | 羅伯特·馬利根 | 獲獎 | |
第7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格利高里·派克 | ||
第20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格利高里·派克 | ||
第2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 | 埃爾默·伯恩斯坦 | ||
第20屆美國金球獎促進國際間了解影片 | 《殺死一隻知更鳥》 | ||
第7屆義大利大衛-最佳外國男演員 | 格利高里·派克 | ||
第20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 《殺死一隻知更鳥》 | 提名 | |
第2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羅伯特·馬利根 | ||
1964年 | 第1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 | 《殺死一隻知更鳥》 | |
第1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格利高里·派克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殺死一隻知更鳥》根據女作家哈伯·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哈伯· 李創作該小說的起源是外界對於美國南方人的種種誤讀。哈伯·李通過塑造白人律師芬奇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試圖讓人們注意到南方白人正義的一面。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的創作意圖就是根據小說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改編,將一場對於黑人青年的不公正審判演變成對於美國南方白人律師高大形象的展示 。
劇本改編
《殺死一隻知更鳥》的劇本採用了減法式的改編方式。該片劇本除了刪減一些原著小說的事件和人物外,幾乎全盤把小說中的故事寫進了劇本。在時間上,《殺死一隻知更鳥》將原著小說中幾年間發生的故事改編成審判前後幾天發生的事情。在情節處理上,為了凸顯了小說的主題,劇本以讓布·拉德力的故事為輔,湯姆·魯濱遜的審判為主 。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上映時間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上映國家/地區 |
1962年12月25日 | 美國 | 1963年9月6日 | 芬蘭 |
1963年2月11日 | 巴西 | 1963年10月8日 | 丹麥 |
1963年5月24日 | 比利時 | 1963年10月10日 | 奧地利 |
1963年5月29日 | 法國 | 1963年12月19日 | 墨西哥 |
1963年6月22日 | 日本 | 1964年3月2日 | 瑞典 |
1963年6月28日 | 西德 | 1964年4月16日 | 西班牙 |
1963年7月3日 | 法國 | 1965年4月14日 | 葡萄牙 |
1963年7月19日 | 義大利 | 1965年5月2日 | 土耳其 |
1963年8月8日 | 中國香港 | 2003年8月8日 | 瑞士 |
發行公司
發行時間 | 公司名稱 | 發行國家 |
1962年 | 環球影業 | 美國 |
1963年 | 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 | 德國 |
1968年 | NBC電視台 | 美國 |
2002年 | RSS Pictures | 英國 |
2003年 | Universal Studios Home Video | 美國 |
影片評價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好萊塢表現種族關係問題最有影響、給觀眾印象很深的影片之一 (時光網評) 。影片向觀眾展示了正義在社會偏見和習俗文化下的脆弱和尷尬;而不為邪惡所畏懼,知其不可卻依然堅守信念的精神使得片中主人公具有強大的力量,同時也使得觀眾得到英雄主義的鼓舞 (新浪網評) 。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象徵主義傑作。該 片具有濃郁的象徵意義,並以斧劈刀雕般的力度為消失的時代留下永恆的見證。影片的顯性意圖是為黑人運動推波助瀾,而隱性意圖則是表現一個民族該如何從愚昧、偏見、固執中走向文明、公正、理性 (《隨筆》評) 。
《殺死一隻知更鳥》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巧妙的敘事視角和結構安排 (《隨筆》評) 。影片的故事以律師女兒的視角進行講述,這種敘事視角使得觀眾對於片中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和性格產生髮自內心的認同感 (時光網評) 。由於影片從孩子的視角進行表現,因而觀眾的立場也受到孩子的影響。藉助孩子的視野,觀眾看到了白人律師正義勇敢、秉公執法的英雄事跡,而看不到審判前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這使得觀眾對於白人精英的高尚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文學》評) 。
法庭辯論的場景是該片的高潮部分。電影的兩條線索在這個場景中合二為一,並且互相影響。律師芬奇雖然不是一個讓觀眾見了可以血脈賁張的暴力俠士,但他在電影中堅忍、公正、執著、寬容、理性、博愛的品質卻讓觀眾印象深刻。儘管黑人羅賓遜最終被判有罪,但律師芬奇理智而冷靜的法庭辯論,不但為同時代的黑人撐起了希望之燈,還為後代播下了公正和良知的種子 (《隨筆》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