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夕文,榮成市人和鎮山西頭村人,1928年6月出生,1947年6月參軍,194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青島戰役、渡江戰役、福建東山島戰役以及整個韓戰的五次戰役,榮立過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集體二等功1次,並多次受到志願軍總部和所在第32軍的通令嘉獎。1955年1月退伍復員回鄉,歷任山西頭村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等職。
參軍入伍又入黨
1947年參軍之初,殷夕文加入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榮成區中隊,作為一名年輕的游擊隊員,19歲的殷夕文跟隨區中隊在石島、人和、靖海、黃山一帶進行著艱苦的鬥爭。 後來,山東軍區根據中央指示,轉到外線作戰,國民黨趁機發動了旨在徹底清剿山東解放區的“九月攻勢”,膠東形勢驟變,人民處於危難之中。許世友領導的膠東縱隊人民子弟兵和地方游擊隊,與國民黨部隊及地主武裝進行浴血奮戰。 在將近一年的對敵鬥爭中,殷夕文從思想到軍事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於1947年10月被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攻城掠地戰功多
1948年上半年,殷夕文參加了新兵訓練。在射擊、投擲、拼刺刀等軍事訓練項目中,他勤學苦練,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同時,政治思想素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獲得上級多次表揚。1948年5月,殷夕文隨連隊來到海陽縣某地,經過一段短暫時間的培訓之後,被正式編入山東軍區第32軍第94師師直屬警衛連,參加了孟良崮戰役、周村戰役、濰縣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參加青島戰役。
1949年春,山東全境大部解放,只剩下青島、即墨及海上的長山列島仍為國民黨軍所盤踞。4月30日,根據上級指示,人民解放軍第32軍作為攻城部隊的主力,兵分三路,自北向南推進。殷夕文所在的第32軍第94師作為中路,負責對即墨城北煙青公路以西的敵軍防禦進行圍擊。靈山作為進出即墨城和青島的咽喉,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第32軍的首戰目標即為靈山。1949年5月3日拂曉,靈山首戰打響,我軍警備四旅擔當了攻克靈山的前鋒,作為警衛連戰士的殷夕文也參加了這場攻堅戰。在戰鬥中,他機智勇敢,奮勇殺敵,獲得上級的表揚和戰友的肯定。
青島解放後,殷夕文隨部隊南下福建,根據第三野戰軍的指示,積極進行備戰練兵,為渡海作戰做準備。訓練中,殷夕文除了積極參加常規訓練外,還利用在老家出海打魚練就的駕船本領,認真地教戰士們出海駕船技術。5月7日,第32軍下達了進攻東山島的命令,殷夕文所在的第32軍第94師第281團和炮兵第14團3營,從北岸古港登入後插向東南,切斷了西埔與東山城之間的聯繫,與敵展開激戰,最終於5月12日4時,解放福建東山島。戰鬥中,殷夕文表現勇敢機警,為他日後成為朝鮮戰場的偵察兵打下了基礎。
深入敵人心臟抓“舌頭”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殷夕文隨志願軍第81師入朝參戰。朝鮮戰場沒有前後方,每個指戰員隨時隨地都處在戰鬥臨界點。作為偵察兵,他們負責偵察敵人位置、炮位、移動情況、人數多少,奪敵人軍車,對敵人搞奇襲,抓敵“舌頭”,任務很艱巨。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戰鬥打響之前,上級命令殷夕文帶領他的偵察班,到敵人炮兵陣地抓“舌頭”。那天夜裡下著大雨,山間處處泥濘濕滑,偵察兵們艱難地摸索前進,在天快亮的時候,到達敵人炮兵陣地前,埋伏在離敵人陣地只有四五十米遠的公路橋下,等待時機。天越來越亮,但是偵察兵們始終沒有捕捉到抓“舌頭”的機會,殷夕文有些著急。正在這時,遠處傳來馬達聲,殷夕文急忙小心地從草叢中探出頭來觀察,由於開過來的是一輛滿載全副武裝美國兵的汽車,敵眾我寡,無法下手,殷夕文再度陷於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從敵人陣地里又開來一輛軍車,車上下來四個美軍,朝著殷習文埋伏的橋下走去。殷夕文看準時機,示意偵察兵們做好準備。敵人吹著口哨來到橋下打水、洗臉,毫無防備,此時,殷夕文一揮手,偵察兵們像猛虎一樣,撲向敵人,兩個美軍慌亂逃跑,兩個被按倒捉住。
捉到“舌頭”後,殷夕文讓偵察兵們兩個人押一個俘虜,朝山下撤退,他在最後負責阻擊敵人。起初,逃走的美軍不了解情況,只是開槍射擊,不敢追趕,後來,敵人炮兵陣地上的美軍趕到,他們仗著人多,就開始追趕我軍。此時殷夕文率領的偵察兵們押著俘虜,已經撤出很遠,敵人追趕了一段路沒有追上,又擔心前面有埋伏,於是就亂開一陣槍,撤回了陣地。根據殷夕文捉到“舌頭”提供的情報,綜合各種敵情,指揮部發現敵人對志願軍的作戰意圖並不清楚,於是志願軍按原定計畫,將敵人誘至埋伏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敵人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從陸路、海路分別退至“三八線”以南。由於此次深入敵人心臟,抓獲俘虜,情報準確,殷夕文被授予三等功。
白天活捉三個俘虜
在另一場戰役前夕,殷夕文帶領他的偵察班,在白天捉到了三個俘虜,為即將打響的戰鬥,提供了準確情報。
那時的朝鮮戰場,很多地方敵我雙方陣地距離很近,有的隔著一條河,有的隔著一道小山樑,對方說話都能聽見。為了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上級首長命令偵察連捉個俘虜,審問敵情。接到命令後,連長馬上就想到了捉“舌頭”從來不失手、膽大心細的殷夕文,於是便放心地把任務交給了他們班。
此時,我軍和敵人的陣地,中間隔著一條河,河兩邊長著茂密的山草和高大的松樹。經過觀察,殷夕文發現,敵人經常要下到河邊砍樹修碉堡,於是,他便在夜裡帶領偵察班,潛伏到河邊的枯草叢中,等待時機。他們在河邊潛伏了兩天兩夜,敵人始終沒有出現。
此時正值冬季,志願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都靠國內供應,因為交通工具落後,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我軍供應困難,很多志願軍戰士沒有棉鞋穿,腳被凍壞了,但他們仍然咬牙堅持著。第三天天剛亮,終於有三個敵人下山來到河邊砍樹,殷夕文帶領偵察班戰士,猛撲上去將敵人掀翻,沒費一槍一彈,就將俘虜活捉了回來,為志願軍的戰略部署提供了可靠的情報,殷夕文因此再次被授予三等功。
炮火中傳遞重要情報
朝鮮人民軍有一支游擊隊活動在敵人心臟處,為了能夠更好地協同作戰,情報共享,我志願軍和游擊隊之間經常有重要情報需要派人傳遞。一次,偵察連長找到殷夕文,告訴他上級有重要情報需要送往游擊隊,要殷夕文帶領偵察班隨他一起去完成這個任務。
殷夕文知道了這次任務的重要、艱巨和危險,他默默做著生死準備。此時,敵我雙方的火炮,從白天打到晚上,從陣地的山頂打到山下,遍地狼煙火海,穿行在炮火之中的偵察兵們,時時都有生命危險。副班長被炮火打飛了,連個屍首都找不到;警衛員被炮彈炸成重傷,由於沒有條件對他進行救治,殷夕文只能把他放在一個較為安全的坡地,等任務完成後再來帶他回去。在付出較大代價後,信件終於安全送到人民軍游擊隊手中,為人民軍游擊隊搶得了戰場先機。
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等到偵察兵們返回的時候,我軍包圍敵人的部隊,突然又被敵人反包圍了,人民軍和志願軍處境十分危險。緊急關頭,人民軍和志願軍相互配合掩護,打擊敵人,為大部隊衝出敵人的包圍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突圍過程中,殷夕文不顧個人安危,跑到放置警衛員的地方,想把他帶回去。但是,趕到地方一看,警衛員早已被炮火炸得血肉橫飛。殷夕文流著淚,收拾一點警衛員的殘骸包好,躲避著炮火,趕回連隊。突圍戰中,偵察連的任務是全力阻擊敵人,為大部隊的突圍提供保障。阻擊戰持續了三天三夜,一直到大部隊衝破敵人的包圍圈,偵察連才撤出陣地。由於此次任務的圓滿完成,殷夕文所在的偵察連被志願軍總部授予集體二等功。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前夕,殷夕文被朝鮮人民軍授予“朝鮮人民軍優秀功勞勳章”一枚。
為了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他19歲參軍入伍;為了戰場殺敵,他勤練本領;為了保家衛國,他積極投入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多次深入敵人心臟,抓“舌頭”,蒐集情報.這就是我們的偵察英雄——殷夕文。
相關詞條
-
殷
殷,yān yīn yǐn,漢字,中國朝代名,商代的後期,由盤庚起稱“殷”,也可以指姓。
歷史發展 遷徙傳播 姓氏文化 其它相關 姓氏名望 -
殷姓
殷姓(古音讀yan,亦讀yi,現又讀yin)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殷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雲南、...
歷史發展 遷徙傳播 姓氏文化 其它相關 姓氏名望 -
殷[中國姓氏]
殷姓(古音讀yan,亦讀yi,現又讀yin)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殷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雲南、...
歷史發展 遷徙傳播 姓氏文化 其它相關 姓氏名望 -
楊殷
楊殷(1892年8月-1929年8月30日),名典樂、夔禮,字孟揆,化名呂雲峰。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是省港大罷工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和1...
人物生平 革命經歷 人物事跡 大事年表 楊殷故居 -
楊殷
楊殷(1892年8月-1929年8月30日),名典樂、夔禮,字孟揆,化名呂雲峰。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是省港大罷工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和1...
人物生平 革命經歷 人物事跡 大事年表 楊殷故居 -
殷淑儀
殷淑儀(?-462年),本姓殷或劉,宋孝武帝劉駿寵妃,殷琰家人或南郡王劉義宣之女(有爭議)。 姿顏美麗,寵冠後庭。 殷淑儀長子子鸞以母嬖愛冠諸子,劉駿欲...
人物生平 趣聞軼事 相關史料 -
殷芸小說
《殷芸小說》,志人小說集,梁殷芸撰。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小說”為書名的短篇小說集,其成書和取材也與傳統的小說觀念相符。此書為梁武帝作通史時,命殷芸將...
小說成書 俗化傾向 目錄章節 小說作者 -
文姓
文氏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 部分文姓就已出現。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在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下文氏後人不斷繁衍遷徙。在當代名義上文氏人口已...
歷史發展 姓氏文化 姓氏名望 -
文[姓氏]
文氏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 部分文姓就已出現。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在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下文氏後人不斷繁衍遷徙。在當代名義上文氏人口已...
歷史發展 姓氏文化 姓氏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