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歸國雜詩·地中海上①
我今東歸,歸向那可愛的故鄉。故鄉是我的情人,不知她而今怎樣?
歐陸的風雲蒼茫,一股橫流東向②。袖手空歸的我呀③,怎好,怎好還鄉?
去國的壯懷,只如今頭垂氣喪。曾記否少年的肩頭,應擔負什麼分量?
真不堪回想,這些年的流浪!踐踏了父母的血肉,狼狽在地中海上!
啊,地中海呀,你是文明的親娘!你懷中的平靜,便是那葡萄酒漿。
可憐你的酒漿,只使得兒孫醉狂!六年來弄的把戲④,你看了悲不悲傷?
你若不信,再看這往來的船上:東回者帶了什麼?西來者又如何失望?
文明的母親呀,你試想,你這葡萄色的文明,究造出什麼佳釀?
注釋譯文
①地中海,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在歐、亞、非三大陸之間。
②一股橫流東向:喻指歐洲資本主義列強向亞、非大陸上的東方國家的殖民擴張。
③袖手空歸:兩手空空地歸來,詩中指作者赴法求學未成即被押送回國。
④六年來弄的把戲:指1914至1918年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武裝干涉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對本國革命運動的血腥鎮壓。
創作背景
1917年底,陳毅因家庭經濟更加困難,中途從成都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輟學。1918年3月,與哥哥陳孟熙一起考入吳玉章等在成都創辦的可以免費的四川留學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19年春,與兄一起在該校畢業,雙雙取得官費留學(共30名)的資格。6月1日離開成都踏上赴法征途。8月14日由上海乘船赴法,10月1日到達法國馬賽,先入蒙達尼中學法文初習班學習法文,與蔡和森等作同學。幾個月後,被分配至施奈德公司位於巴黎克里西門外的一個工廠工作,在廠里做工8個月。在此期間,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反人道性質,感受到想靠勤工來求學之不可能所帶來的精神痛苦,個人的美好願望夢幻般的破滅。由此而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參加了李富春等人組織的工學互助社。1921年2月作為四川學生代表參加爭取勤工儉學學生吃飯權、工作權、求學權的二·二八運動,被工廠解僱。鬥爭有成果後被安排入聖·日爾曼公學讀書。6月28日,與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等一起,發動和領導了留法學生反對北洋政府喪權辱國的對法秘密借款的愛國運動,取得勝利。9月20日,為求得繼續勤工儉學的權利,與蔡和森、趙世炎等、李隆郅(立三)等發動和領導勤工儉學的代表100餘人占領里昂中法大學校園,全體遭法方關押。10月14日,與蔡、李等100餘人一塊被遣送回國途中,陳毅於憤慨中作《歸國雜詩》四首,1925年發表於北京《燕風》半月刊第二、三、六、七期上,署名陳毅。
作品鑑賞
《歸國雜詩》是一組詩,共四首。這組詩以從法國馬賽登船經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到上海沿途先後不同時間、地點上的感受為經,以一個海上遊子西行夢幻破碎而帶來無限失望和對祖國的深情眷戀為緯,經緯交織,便四首詩有機聯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表達了一個歸國遊子的複雜心情和思考。
《地中海上》這首詩,以一個海上的遊子的口吻,表達了詩人船行地中海時對祖國的故鄉之思和歐洲文明的失望心情。詩的前四節著重寫自已對可愛的祖國的深情眷戀以及自已袖手空歸而無顏見家鄉父老的愧疚不安。詩一開篇便直截了當地寫道:“我今東歸,歸向那可愛的家鄉。”這獨語式的詩句,不假任何雕飾,就將詩人對故鄉的深情眷念袒露於讀者的面前。是啊,美不美家鄉的水,走遍天涯海角,還是故鄉好,是沒有哪會比故鄉更可愛的。沒有誰不懷念自己的故鄉。更何況是在分別了兩載之後。兩個緊相承接的歸字,真切地表達了一個海外遊子渴望早日投入故鄉懷抱的心情,接下來,詩人把故鄉比喻為他的情人,並滿含深情地自問:“不知她而今怎樣?”這一比一問,不僅將故鄉的愛具體化了,而且將一縷夢牽魂縈的鄉國思情也具體化了,纏綿宛轉,令人聞之動心。二、三、四節由抒寫懷鄉思情轉而寫自己求學不成被押回國,愧對家鄉父老的不安心情。歐陸的風雲蒼茫,一股橫流東向,表面上似乎是在寫乘船向地中海東行,歐洲大陸在視野中變得蒼茫遼遠起來,船頭東向行駛衝激出一股股橫流,實際上是一種暗喻,隱寄著詩人對世界政治風雲的感受。當時的歐洲大陸可謂一片蒼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熄滅後,又處於新的動盪之中,風起的革命運動與殘酷的血腥鎮壓相交織;而且歐洲各資本主義列強為了資本輸出、經濟掠奪和轉嫁國內矛盾危機,繼承老殖民主義者的衣缽,更加緊了對東方的亞、非各國的殖民擴張。僅在亞洲,從西亞到南亞再到東南亞和印度支那,無不處在歐洲列強的蹂躪之下。有著幾千年悠久文明的中華大地也早已山河破碎,在東北有日本的駐軍,在上海有英、法的租界,帝國主義的炮艦自由地在中國的沿海內河耀武揚威真可謂一股橫流東向在這一隱喻中,寄寓了詩人對實行殖民擴張政策的歐、美資本主義的無比仇恨和對處於奴役與掠奪地位的東方各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詩人本是抱著對西方文明的嚮往,抱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雄心壯志赴法勤工儉學的,如今僅對西方文明的嚮往破滅了,而且求學不成,又怎能肩負起救民,強國富民的重任呢?想到這一切,詩人不僅不安地自問:“袖手旁觀的我呀,怎好,怎好還鄉?”又問道:“曾記否少年的肩頭,應擔負什麼分量?”在這種不安的自問後,作者於第四節中不無沉痛地寫道:“真不堪回想,這五年的流浪!踐踏了父母的血肉,狼狽在地中海上!”這裡,五年是概數不是確指,即數載的意思。因為作者從1919年6月起和赴法1921年11月回國,僅跨三個年頭,連同1918年春考入四川留學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時間也只有四年。數載的勤工儉學虛擲了少年的光陰與精力;不僅沒能靠做工掙得足夠的錢求學辜負了父母的心血和期盼,如今反而陷入了被武裝押送回國困窘境況之中,這可真是不堪回想的流浪。
詩的後四節著重寫了作者對歐洲現實的失望,並表達了對人類命運前途的憂慮。地中海本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埃及、希臘、義大利及歐、亞、非各洲許多文明古國都在它的沿岸,所以詩人將它形象的比喻為文明的親娘。平靜的海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溢出葡萄酒漿般的光彩,寧靜而又美麗。然而,平靜的地中海並不平靜,它的酒漿也只使得其兒孫醉得失去理智而陷入瘋狂之中,在它的岸畔,歐洲德、奧、英、法、俄等為爭奪世界霸權,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將戰爭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借戰爭在亞、非各國進行侵略和殖民擴張,致使全世界五大洲30個左右的國家、約15億人口捲入戰爭。大戰結束之後,歐、美帝國主義又繼續對內壓迫人民,鎮壓國內的革命運動,對外武裝干涉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並加緊了對東方亞、非各國的瓜分侵略。因此,詩人以悲痛沉重的心情向地中海這文明的親娘問道:“六年來弄的把戲,你看了悲不悲傷?”這分明也就是質問,以文明著稱的歐洲,以文明人自居的西方人卻沒有了文明可言。文明的親娘只養育出了些反文明的醉狂之徒,這是人類文明的悲劇。在第七節,詩人又指著往來的船隻,讓地中海看一看現實,到底“東回者帶了什麼?西來者又如何失望?”這裡東回者指在東方進行殖民掠奪滿載贓物回歐洲的西方人;西來者指像作者這樣到到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理想和真理而失望東歸的東方人。在東回者與西來者一者滿帶一者失望的強烈對比中,隱含了作者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罪惡本質的認識,也寄寓了作者對西方文明的深深失望。而且作者被遣送回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參加了反對北洋政府以喪權辱國為代價向法國秘密借款的愛國運動,所以,從這種對比中更不難體會到作者的一腔憤慨之情。
詩的結尾處向著葡萄酒漿般的地中海發生了深沉凝重、意味深長的詢問:“文明的母親呀,你試想,你這葡萄色的文明,究造出什麼佳釀?”包含著雙重涵義。就現實而言,是反語,可解為到底造出的是什麼佳釀,這裡佳釀就是苦酒。若就未來而論,是追問,可解為究竟會造出什麼樣的美酒呢。詩作不待回答,至此戛然而止,將一個與人類命運和前途相關而力重千鈞的問號深深地留在地中海上,更留在讀者的腦海中,令人深長思之。這樣的叩問,沒有一顆博大廣闊的胸懷是提不出來的。
這首詩語言暢曉明白而又富於韻味,詩行長短不一而又大體規整,抒情則婉麗而不柔靡,擾憤而不頹唐,於婉轉中透雄壯,於憂鬱中透著深思,頗有五四詩歌健康向上的詩風。詩中稱可愛的故鄉是自己的情人,稱平靜的葡萄酒漿般顏色的地中海為文明的親娘,取譬新奇,意象生動,蓄納並展開詩人流轉不已的思緒,將一腔思念與失望相交織的濃濃情感表現得真摯動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該詩堪稱作者早期的一首代表性作品。
作者簡介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部長等職。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