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國學院

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主任。 於亭,1968年11月出生,甘肅蘭州人,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文學院教授,學術專長:古代國小研究、古文獻學和學術史、海外漢學。 孫勁松,1973年11月出生,安徽懷遠人,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歷史沿革

國學作為一個現代高等教育學科,形成於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北京大學的國學門、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燕京大學的國學研究所及無錫國專等紛紛成立。之後,由於中國傳統學術在“文史哲藝”諸學科分別發展,整體性的國學研究勢力漸微。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學術呈現出明顯的交叉、融合趨勢,本來就強調義理、經世、考據、辭章並重,文史哲藝融通的“國學”研究與教學出現了新的熱潮。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崛起,也使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由漠視轉向推崇,這也為新一輪國學學科的復興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武漢大學自2001年起在中國大陸率先創辦國學試驗班;2005年開始,國學掛靠相關學科招收碩士生;2007年,正式掛靠哲學一級學科設立國內首個國學博士點和碩士點,並報國務院學位辦備案批准。在十年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基礎上,武漢大學於2010年3月正式成立了國學院。

國學院-成立

武漢大學國學院成立於2010年6月25日。
武大國學院是目前國內僅有的擁有“國學本科碩士博士完整培養體系的教學研究單位。

國學院-背景

武漢大學國學院成為國內少數幾個具有國學本科碩士博士完整培養體系的教學研究單位,武大自2001年起,聯合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學科力量,在國內率先創辦國學本科試驗班;2005年開始招收國學方向的研究生
2007年,武大以交叉學科的名目自行增設了國內首個國學博士點與碩士點,並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批准,截止2010年已招收兩屆碩士博士生。

國學院-特點

傳統中國學術強調義理、經世、考據、辭章一體,文史哲藝交叉並重,與現代學術分科體系有著顯著差異,體現了明顯的跨學科特點。
武漢大學國學院的設立,正是為了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國學院-招生

國學本科試驗班已連續10年招生。
國學院招生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中國古典文獻,同時要求至少掌握兩門外語。
將之形容為培養一些“讀古書的種子”,並能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真正將國學傳播出去。

現任領導

郭齊勇,1947年10月出生,湖北武漢人,儒學專家,哲學士,國家級教學名師。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學術專長:經學儒家哲學、20世紀中國哲學。
吳根友,1963年2月出生,安徽樅陽人,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秘書長。學術專長:明清哲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徐少華,1955年8月出生,湖北當陽人,歷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學術委員,簡帛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學術專長:中國歷史地理、先秦歷史與文化、青銅器與簡帛文獻研究、楚文化考古。
於亭,1968年11月出生,甘肅蘭州人,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文學院教授,學術專長:古代國小研究、古文獻學和學術史、海外漢學。
孫勁松,1973年11月出生,安徽懷遠人,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學術兼職:湖北周易學會副秘書長。學術專長:唐宋佛學,宋代易學

珞珈國學先賢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
幼時在家隨兄讀書,14歲從軍,1905年考入湖北陸軍特別國小堂,在校期間,加入武昌“科學補習所”、“日知會”等反清革命團體,武昌起義後參加光復黃州活動,後赴武昌,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參謀。1917年赴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後,決意專心從事哲學研究。先後在武昌文華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任教。全國解放後,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因反對文革,1968年5月24日絕食身亡。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