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屬晉,戰國時期為趙之武安邑,秦滅趙後,武安屬邯鄲郡。
漢初設縣,屬魏郡。當時縣城在今市區西南50里固鎮。
王莽新朝時,改武安為“桓安”,東漢初復名武安。
隋代縣城移至該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來武安先後改屬紫州、慈州、洺州、磁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武安併入邯鄲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安仍屬磁州。
民國初廢府置道,武安屬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以來,先後改為武南縣(1941年)、武磁縣(與磁縣一部分合併後1942年成立)、武東縣(1944年)。
1945年縣城解放,原武磁、武東縣撤銷,設定武安縣。
1946年,恢復武安縣原建置。
1952年劃歸河北省。1958年,撤銷武安縣,西部併入涉縣,東部劃歸邯鄲市,稱武安礦區。
1961年,恢復武安縣原建縣。
1988年10月6日更名武安市,為省屬縣級市,由邯鄲市代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武安市轄13個鎮、9個鄉、502個行政村:武安鎮、康二城鎮、午汲鎮、磁山鎮、伯延鎮、淑村鎮、大同鎮、邑城鎮、礦山鎮、賀進鎮、陽邑鎮、徘徊鎮、冶陶鎮、上團城鄉、北安莊鄉、北安樂鄉、西土山鄉、西寺莊鄉、活水鄉、石洞鄉、管陶鄉、馬家莊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安位於河北省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3°45′至114°22′,北緯36°28′至37°01′,東鄰邯鄲市、永年縣,以紫山為界;南接磁縣、峰峰礦區,以鼓山、天井寨山、南大垴為界;西倚涉縣、山西左權縣,以青陽山、萬壽山、青崖寨為界;北連邢台沙河市,以摩天嶺、梅龜寨、皇母山為界,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武安市處於太行山隆起與華北平原沉降帶的接觸部,屬山區縣(市)。總體可分為山區(占總面積的29.7%)、低山丘陵區(占45%)及盆地(占25.3%)三大類型。境內山脈屬太行山余脈,主要有五大分支。即小摩天嶺山脈、老爺山山脈、十八盤山脈、西南橫行山脈及鼓山、紫金山山脈,西北部的青崖寨為武安最高峰,海拔1898.7米。武安地處海河流域,境內諸河均匯流於洺河。洺河即洺水,古稱馬步水、南易水、漳水。其主要支流有:南、北洺河、馬項河、淤泥河。水利工程主要有水庫(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45座)、水井(中淺井2192眼、深井533眼)和灌區4個(口上水庫灌區、車谷水庫灌區、賈莊灌區、躍峰灌區)。
自然氣候
武安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至13.5℃,極端最高溫42.5℃,極端最低溫-19.9℃;年平均降水56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72.7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29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平均為52%;四季之中,屢起西北、西南及西風,年平均風速2.6米/秒,極端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無霜期196天;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雹災、風災、蟲災、地震、霜凍等。
資源
礦山資源
截至2008年,武安市境內發現有煤、鐵、大理石、鋁礬土等20餘種礦物,武安市是全國58個重點產煤縣(市)和全國四大富鐵礦基地之一。
動物資源
截至2008年,武安市境內發現的野生動物主要有豹、狼、狐、鼢鼠、松鼠、刺蝟等;鳥類有麻雀、喜鵲、鴿、燕、鵪鶉、雕、斑鳩、雉雞等;魚類有鯉、鮎、鯽、鰍、鱔等;兩棲類有青蛙、蟾蜍;爬行動物有蛇、蜥蜴等;節肢、環節、軟體的動物有蝦、蟹、河蚌等。
植物資源
武安屬華北植物區系—半旱生森林叢草原植被區系。截至2008年,主要野生植物有白草、藍草、馬蘭草、山韭菜、葦、麻等20多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等278種。農副產品有柿子、蘋果、梨、葡萄、紅棗、桃、杏、核桃、板栗等各種乾鮮果。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武安市常住人口為81.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2019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8801人,增長13.72%。年平均增長率為1.29%。
民族
武安市民族有漢族、回族、蒙古族、侗族等。
政治
市委書記:魏雪生
市長:強延峰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武安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06.5億元,按可比價比2013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億元,比2013年增長12.8%;第二產業增加值391.1億元,比2013年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195.1億元,比2013年增長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3萬元,比2013年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為3.3:64.5:32.2,
第一產業
2014年,武安市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7.7億元,比2013年增長12.9%,增加值20.3億元,比2013年增長12.7%。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6.7%。全市糧食種植面積82.87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0.52萬畝;棉花種植面積3.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1萬畝。全年糧食產量29.4萬噸,比2013年減產1.5萬噸;棉花產量2771噸,比2013年減產204噸;油料產量3493噸,比2013年增產182噸。全年生豬飼養量138.85萬頭,比2013年增長7.26%;羊飼養量7.51萬隻,比2013年增長11.4%。肉類總產量7.52萬噸,比2013年增長7.9%;禽蛋產量2.67萬噸,比2013年增長5.5%;奶產量0.4萬噸,與2013年基本持平。乾鮮果總產量4.35萬噸,比2013年增產1.65萬噸。
2014年武安市主要農產品產量 | ||
產品名稱 | 產量(噸) | 比2013年增長(%) |
糧食 | 294253 | -5 |
夏糧 | 77437 | 0.2 |
秋糧 | 216816 | -6.7 |
油料 | 3493 | 5.5 |
花生 | 1124 | 4.3 |
棉花 | 2771 | -6.9 |
蔬菜 | 117713 | -3.9 |
水果 | 25800 | -2.8 |
2014年,武安市有效灌溉面積56.45萬畝,年末農村機井總數2042眼,全年化肥施用量1.84萬噸(折純)。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17.78萬千瓦,比2013年增長2.4%;農用拖拉機1.24萬台,比2013年增加0.04萬台;農用運輸車0.89萬輛,比2013年減少0.12萬輛。
第二產業
2014年,武安市全部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45.6億元,比2013年增長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29.6億元,比2013年增長1.2%。工業增加值321億元,比2013年增長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2.6億元,比2013年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49.3億元,比2013年增長74.5%;實現利潤31.6億元,比2013年增長179.6%;產品銷售率97.9%。
2014年,武安市鋼鐵工業完成增加值262.2億元,占工業比重達81.7%。4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百強。
2014年,武安市主要工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量中,生鐵1813.7萬噸,比2013年下降4.1%;粗鋼1947.3萬噸,比2013年下降4.4%;鋼材2136.1萬噸,比2013年增長11.7%。
2014年,武安市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7.9億元,比2013年下降1.8%。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7家,實現利潤總額6147萬元,上繳稅金4919萬元。
2014年武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指標 | ||
指標 | 完成情況(億元) | 比2013年增長(%)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292.6 | 9.7 |
利稅 | 49.3 | 74.5 |
資產合計 | 931.7 | 8.3 |
負債合計 | 514.8 | 1.3 |
流動資產 | 394.2 | -1.6 |
主營業務收入 | 1171.8 | 7.2 |
主營業務成本 | 1119.6 | 7.2 |
從業人員(萬人) | 7.3 | -0.3 |
2014年武安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 |||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比2013年增長(%) |
食用植物油 | 噸 | 61634 | 16.0 |
發電量 | 萬千瓦時 | 346028 | -8.2 |
水泥熟料 | 萬噸 | 313.1 | -10.2 |
焦炭 | 萬噸 | 304.8 | -11.7 |
鐵礦石 | 萬噸 | 395.6 | -1.2 |
生鐵 | 萬噸 | 1813.7 | -4.1 |
粗鋼 | 萬噸 | 1947.2 | -4.4 |
鋼材(總量) | 萬噸 | 2136.1 | 11.7 |
鋼材(中板) | 萬噸 | 476.9 | 2.5 |
鋼材(線材) | 萬噸 | 696.2 | 25.0 |
鋼材(大型型鋼) | 萬噸 | 139.2 | 23.7 |
泵 | 台 | 7556 | 6.8 |
鑄鐵件 | 噸 | 38452 | 28.0 |
水泥 | 萬噸 | 370.8 | -1.5 |
第三產業
2014年,武安市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57.1億元,比2013年增長5.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2.9億元,增長8.4%。
2014年,武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4億元,比2013年增長13.3%。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7.4億元,比2013年增長12.6%;農村零售額51億元,比2013年增長14.6%。按規模分,限額以上零售額完成44.7億元,比2013年增長13.3%;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零售額完成93.7億元,比2013年增長13.3%。
截至2014年末,武安市共有各類商品市場23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4個,實現成交額28.4億元。
2014年,武安市郵電業務總收入3.98億元,比2013年增長7%,其中:郵政業務0.28億元,比2013年增長27%;電信業務3.7億元,比2013年增長6.6%。截至2014年末,武安市電話機總數93.4萬部,比2013年增長12.4%,其中:固定電話9.7萬部,比2013年增長7.8%;行動電話83.9萬部,比2013年增長13.2%。電話普及率為112部/百人。年末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11.54萬戶,比2013年增長3.2%。
社會事業
科學事業
2014年,武安市共開發新產品、新技術10項,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292件和275件,推廣轉化重點科技成果30項,建成企業研發中心20家,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7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末,武安市共有普通中學27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28所。普通中學在校生44719人,比2013年增長7.5%;職業中學10381人,比2013年下降2.8%;國小71268人,比2013年增長1.2%。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武安市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3項。2014年,武安市共完成送戲下鄉200多場。市圖書館藏書15萬冊。《武安報》全年共出版67期,總印數67萬份。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體育事業
2014年,武安市共組隊參加上級比賽4次,獲得獎牌54枚。其中國家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5枚。省級金牌4枚、銀牌3枚、銅牌6枚。向上級輸送隊員2人。武安市舉辦了2014邯鄲·武安劃騎跑鐵人三項挑戰賽,元旦長跑比賽等活動。
衛生事業
2014年末,武安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75個,病床總數2963張,各類醫務人員537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79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66.4萬人,參合率達99.6%;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2.8萬人。
交通
截至2014年末,武安市公路通車裡程1354公里,按公路等級分:其中一級公路114公里,二級公路173.3公里,三級公路215.1公里;按隸屬關係分:其中國道43.7公里,省道192.4公里。公路貨運量19149萬噸,貨物周轉量433068萬噸公里,分別比2013年增長8.5%、8.6%;公路客運量413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18267萬人公里,分別比2013年增長7.8%、7.7%。
歷史文化
武安市境內“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和雞的炭化標本,是迄今世界上人類種植、養殖的最早實物證據,距今已有7500多年。戰國縱橫家蘇秦和名將白起、李牧都曾被封為武安君。武安是著名的地方戲曲之鄉,現留存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武安市22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2個鄉鎮建成了文化中心站,全市現有345個農村文化室,並廣泛組織民眾性文化活動,武安市的春節電視晚會、晉冀魯豫武術邀請賽“東山文化杯”青年歌曲大獎賽、少兒藝術大賽等,均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
物質文化遺產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8公里的磁山村,距今約75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產物。自1972年來,相繼出土文物5000餘件,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粟、核桃的國家。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餘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蹟等。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舊址位於武安市城西偏南二十五公里處的冶陶鎮冶陶村內。是一處近現代革命文物。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0月一1948年4月,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部分機關,曾駐該地。
午汲古城位於城區西南6.5公里武安市午汲鎮午汲村北200米處,為戰漢時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為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889米,南北寬768米,面積約68.8萬平方米。城外四周有護城河溝,寬約60米。城牆四角俱存,但牆體大部無存,總計僅保存有近二分之一:西城牆長740米,高3~5米,底寬8~13米;北城牆長600米,高3~6米,寬8~13米;東牆、南牆無存,已成為公路和鄉間大道。在東、西、南、北城牆中間,各有寬10~50米不等的豁口(南面豁口略偏西),為城門所在。城牆為夯土築成,夯層清楚,厚約7~14厘米,夯窩直徑6厘米。
邑城古城位於城區北偏東18公里邑城鎮邑城村西,東經F114°17′,北緯F36°53′,海拔高度200多米,處較平緩的丘陵地帶,為戰漢時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00米,面積60萬平方米。城址地勢比較平坦,東北分別和永年縣、沙河市搭界,南側為南河,右側緊臨邑城村。古城東半部村民建房占用,邑城——顯德汪煤礦公路從古城中間穿過,沙河——褡連鐵路穿越古城南部。地表城牆基本無存,僅存西城牆一段和南城牆一段。西城牆長15~20米,寬4米,殘高3米,南城牆約100米,寬4~5米,殘高10米左右,夯層不等,有10、13、14厘米。城牆為夯土築成,文化層厚0.6~1.5米,地面裸露遺物多為繩紋板瓦、筒瓦和泥質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盤、瓮等,遺址東南為古墓區。2010年在邑城趙店村磚廠內發現2件商代青銅爵。
武安城隍廟位於城區廟路街西端,現為城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體。該廟坐北面南,為南北中軸線建築。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和民國均有重修。城隍廟原規模較大,有戲樓、大門、二門、拜殿、中殿、後殿,均建於中軸線上。大門外東側有木牌樓,二門內中軸線兩側有對稱的皂隸亭、東西廂房、鐘鼓樓等,總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現僅存拜殿、中殿、後殿三座建築,占地面積1100餘平方米。僅存的拜殿、中殿、後殿,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原來的建築布局、建築結構和建築形式,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尤其是中殿保存下來的清代早期“城隍出巡”和“山精水怪”水墨淡彩壁畫,價值頗高。現為河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安舍利塔位於城區塔西路與迎賓路交叉處東北角,現武安賓館前,原妙覺寺之南,建於宋元祐六年(1091年),為妙覺寺附屬建築。明萬曆三十八年(1464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塔曾大修及修補。
武安舍利塔是冀南地區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好、塔身最高的宋代古塔,其建造手法及整體造型簡樸無華,比例勻稱,挺拔秀麗,近千年來結構形制無大改變,表明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之高超,表明了武安文化底蘊之深厚,表明了武安人民對文物之重視。武安舍利塔已成為武安的標誌性建築。
儒山歷代有儒士文人攻讀於此,因名儒山。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常到該地賞景。山冠以“儒”為名。山上的廟中曾有鑄鐘一具,刻有“曹子建讀書處”字樣。山下有一泉,四季不涸,清冽透澈,為曹植飲馬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安儺戲
武安市固義村民間藝術。相傳這一民間活動始於明代,是元宵節期間開展的一種大型民間藝術活動。固義村演出的儺戲以“捉黃鬼”為主,改變了“長江以北無儺戲”的斷言。儺文化活動從正月十四的迎神開始,十七送神結束,主要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花車、旱船、舞龍、霸王鞭、武術等,正月十五的“捉黃鬼”演出為高潮。
武安平調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涉縣、磁縣、邯鄲縣、永年、曲周、大名、臨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宮,以及豫北、晉東南地區。傳統劇目有200多出,多為反映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的大型劇目。平調行當齊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說。四梁指紅臉、黑臉、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徵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還有少量的雜曲小調,如《一串鈴》、《打棗乾》等。代表劇目《盤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通常與平調同台演出,角色行當比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臉,武丑,歷史上小生、小旦戲分工不嚴格,常常互相兼演。傳統程式很少,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較簡單。落子戲的唱腔鏇律簡單,既能敘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強烈的太行山區鄉土氣息。代表劇目《端花》、《借髢髢》。
武安快板
武安市民間藝術。是當地文藝園地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它語言通俗、詼諧、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濃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農民生活氣息,為武安乃至邯鄲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誕生於解放初期,距今約有50多年歷史。其以順口溜的形式,長的二三十句,短的十來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鑼來伴奏就像武安落子戲的數板,但說起來比數板節奏更加明快乾脆,因為演說時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開始時單人演說,後來發展雙人對著說,名曰對口快板。再此後又編成了帶故事情節,象小戲一樣的多人分角色演說的快板,取名快板劇。
民風民俗
婚嫁舊時婚嫁禮俗頗為繁瑣,要而言之,有如下儀式:
1、訂親。經媒人往來,認為男女雙方生辰屬相互不妨尅後,男方即將議定聘金和男方庚貼並四件小禮物(手鐲、彩帶之類)送至女家,曰“敬求金諾”。女家將女庚貼並四件小禮物(筆、腰帶類)回送男家,曰“唯命是從”。此為“下書”,正式訂親。
2、送席。結婚前,男方炸麻糖用食盒送至女家及男方諸親友,周知婚期。
3、過嫁妝。結婚前—天(現多為同—天),女方弟兄輩人將嫁妝送至男家。女之弟攜帶鑰匙,男家需付“帶鑰匙錢”後才將鑰匙交出。
4、婚禮。舊時為紅藍二轎,後改騎馬,擇吉日至女家迎娶。族長伴新郎前往,名曰“斟盅”。新郎禮帽長衫,帽插金花。新娘親屬為新郎十字披紅。新娘面覆紅紗,名“蒙頭紅”。女方有送客若干人。—般家庭用旗牌執事、彩燈,鳴鑼開道,吹吹打打,迎至門前。富有者用吹鼓手頭天晚上吹門,執事用半朝鑾駕。轎至門前,用燒紅的犁鏵醮醋繞轎一圈,有屬相無礙的兩名婦女將新娘架出,地鋪紅氈或彩布(新娘腳不準沾地),門內放馬鞍和織布的檉子各一具及鏡子一面,新娘跨過鞍檉後抱鏡而入。鞍檉象徵耕織,鏡子象徵團圓。同時高唱讚歌。各地讚歌也不盡同,有讚歌曰:“騎鞍摸檉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新人抱定團圓鏡,一照妖魔萬里游。”新娘步入時,撒草料、放鞭炮,名曰“驅煞”,並有讚歌曰:“一撒金雞飛上天,二撒青龍草里眠。三撒白虎離轎去,四撒五福福壽全,五撒五方多吉利,夫妻和好萬萬年”。新郎拉弓持箭,拜天地後即入洞房。晚上鬧洞房,給新人掃炕,新人飲交杯酒、新娘喝疙瘩湯(子孫湯)。當晚,導引新媳巡視宅院,給灶上添煤、牲口添草,意味著家庭主婦生活的開始。就寢後有晚輩或平輩年輕者“聽房”。次日,親友請新娘吃“梳頭飯”,由婆母帶新娘赴鄰里拜訪,名曰“拜人”。第三日到娘家回訪,名曰“認親”。之後新郎帶新娘赴男方各親戚家走訪,名曰“串親戚”。九日後,娘家叫回新娘,名口叫九陰。”婚禮至此結束。貧窮人家禮儀與此大同小異,限於條件,儀式、酒席從簡。
“五四”運動後.在知識界漸行文明婚禮,由主婚人主持儀式,邀親友中資望高者證婚。但農村中仍舊儀為多,延續到建國前。
建國後,舊的婚嫁習俗逐漸革除,向文明、簡樸方向發展。集體婚禮、旅行結婚者逐漸增多。但近幾年來,特別是在農村,一些舊的繁瑣習俗又時興起來,索高額聘禮、見面禮、結婚禮、上轎禮、下轎禮等等,名目繁多,且鋪張浪費盛行,成為生活中的一難,有所謂“一家喜事百家愁,男方愁,女方愁,親戚朋友也發愁”的流傳。
喪葬喪葬俗有“富者富埋,窮者窮葬”的說法,舊時儀式大致如下:
1、為死者淨面、更衣、備棺。棺由兒子備,衣服由女兒備。
2、孝子赴本族和親友處磕頭告喪,門楣糊白紙,喪事由本族長者主持。
3、搭靈棚開弔,生前友好、親友弔唁,孝子叩頭致謝。合棺時,子女環立,高呼“躲釘”。合棺前,“後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視死者的棺木、鋪蓋、衣著是否妥帖,有的吹毛求疵,藉故刁難孝子,實為陋習。
4、和尚、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魂。吹鼓手奏哀樂。
5、出喪埋葬。停喪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一天)或更長時間者。出喪時,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為全白,孫為紅綠),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後,號啕而行。吹鼓手吹奏,放鞭炮,沿街而轉,然後入墳埋葬。葬後,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墳燒紙奠祭,至“七七”(49天)稱盡七止。
此後燒百天紙和周年紙。
解放後,喪葬儀式較前為簡,並推行追悼會和火葬,佩黑紗白花。
生育產俗:婦女生產,俗稱“坐月子”。產兒胎盤埋於屋內地下。一般人忌諱進入產房,產婦一月後“掃炕”,方準串門。報喜:舊時頭胎,男稱大喜,女稱小喜,三天后挑食盒到娘家報喜,內盛食品若干。男孩,食盒上放一本書;女孩,食盒上放—朵花。做滿月:產兒屆一月之期,以娘家親友為主來做滿月,帶來食品、小兒衣物和見面錢,聚餐致賀。抓周:小兒滿一周歲時,父母將書、刀、花之類讓小兒抓,表示小兒一生志向。舊時富家多有此舉,現已廢。
慶壽慶壽,俗稱“做生日”。一般年滿花甲即慶壽。舊時,老人端坐堂屋,掛壽幛、壽聯、壽星圖,晚輩羅列堂前叩頭祝壽,親友也攜食品或錢物致賀。壽宴上吃麵,稱“長壽麵”。—般人家,親友聚餐.以示祝賀。
建國後,祝壽之風大減。壽誕之辰,子女親友送些糕點等禮物致賀,有的聚餐,有的拍“全家照”留念。
美食小吃
武安小米河北省武安市特產。武安是中國小米之鄉。武安穀子產於國家認定的無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武安小米以武安穀子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不添加任何添加劑。
武安拽面是武安當地老百姓喜愛的一種麵食,具有筋道有力,綿軟爽滑的特點。
驢肉卷餅武安自古就有吃驢肉的傳統,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
武安燴菜是家常菜,大眾菜,也是賓館飯店宴請賓客時必須上的一道菜。每家每戶吃大米飯時常吃。
武安小麻糖是武安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一種獨特的過年食品(在華北一代多稱“套環”)。傳統的武安人家家戶戶在即小年在即之時(即農曆臘月二十三之前兩3天)都開始製做油炸小麻糖,一次製作數量夠全家人能吃到二月二的“龍抬頭”。
風景名勝
京娘湖
京娘湖位於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鄲約60公里。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發生在該地,故得該名。
京娘湖原稱口上水庫,建於1966至1969年,最大水面2500畝,總蓄水量3208萬立方米,海拔1088米。湖面呈倒“人”字型,水上遊覽區分東、西兩條支流。東支為常社川的前段,西支為門道川的前段,各有3公里長。
長壽村
長壽村,即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西北56公里處摩天嶺腳下的艾蒿坪村,海拔1747.5米。長壽村風景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遊覽面積15平方公里,景點有長壽園、長壽泉、長壽洞、龍盤樹、馬刨泉、十八盤、古長城(邯鄲長城遺址)、峻極關、玉皇頂等50多處。長壽村境內的原始次生林中長滿了油松、樟子松、漆樹,板栗樹等幾十種珍貴樹木,有上千畝野生連翹茶林、有黨參、丹參、紫胡、何首烏等200餘種中草藥材。
東山文化公園
東山文化公園又稱東山文化博藝園,位於武安市東大門,總占地500多畝,設有八大園區:文化園區、地質園區、植物園區、遊樂園區、風情文化娛樂園區、水上樂園區、動物園區和配套服務區。
定晉岩禪果寺
定晉岩禪果寺位於武安市西北35公里處,戰國時期晉趙兩國分界線定晉岩,岩高100多米,長300米,主岩進深30多米,在岩下的半山腰上,有一古寺,名禪果寺,初建於南北朝時期,已有1400多年歷史,原建有大佛殿、地藏殿、菩薩殿,禪棚等64楹。現存三佛殿、三頭六臂佛、龍池佛、明代烏龍橋、塔林等建築,屬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洞
蓮花洞位於武安市井峪村,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石鐘乳、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萬象;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奇特的容岩造型在國內罕見。
紅山寺
紅山寺位於武安市東北25公里紫金山麓,始建於唐朝中宗年間(公元707年)。主要建築有萬佛殿、大雄寶殿、紅山聖母殿、黑龍殿、九龍聖母殿等大小72座殿宇,其中還有蠟燭山、紅山湖等景物。
武華山
武華山位於武安市西北52公里處,前後柏山接壤的山坳里,山上建有山神廟、玉皇頂、天王殿,度假別墅。
太祖山
太祖山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在太祖峰海拔940米處,有一處天然溶洞、溶洞下千畝天然橡樹林,每到秋季,山上會長有的太祖紅葉。又有大五寨、玉柱峰、望日峰、太祖回音壁、明山寺、十二朝度假村、九龍潭,蹦極等多處游居場所。
七步溝
七步溝景區位於武安市活水鄉七步溝村西,總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七步溝景區內有一建於唐朝的羅漢洞,歷代高僧在該地參禪修練,燒大腿,煮青石終成正果。善男信女,供奉朝拜,香火旺盛。
七步溝景區境內有一所一二九師戰備醫院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遊人參觀。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叱吒風雲的劉伯承,鄧小平曾親臨醫院看望因英勇抗擊日寇而負傷的指戰員。
七步溝景區境內還有海拔1680米的馬虎寨,是幫劉秀建立東漢的大將馬虎練兵場。七步溝景區境內還有南天一柱,猴子峰,回音壁,石林峰,南天門,情侶峰,野豬林等自然景觀。
朝陽溝
朝陽溝是條東西走向的山溝。朝陽溝的山川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有湖有潭,有洞不泉,有冰有川,春夏秋冬時遷景異。
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位於邢台和武安交界地,從公元六世紀的隋朝始歷代重修為“民建”。現存石碑35通,均為歷史重修功德碑。古武當山主峰海拔1437.7米,稱北頂老爺頂,在主峰南側0.5公里處,又有一峰海拔1420米稱為奶奶頂,兩峰遙相呼應直刺蒼穹。南側有龜山、蛇山,正東有香爐山,山頂古建眾多,主峰建有真武大帝廟,分上中下三級殿宇及配殿,南峰建有菩薩殿,碧霞宮等建築。
著名人物
李牧(?-前229)戰國時趙國名將,柏人(今隆堯)人,封武安君。他率軍20萬,常據代、雁門一線守邊,抵抗匈奴入侵,保持了趙國邊疆的安寧。秦、趙長平之戰後,李牧以大將軍升為相國,率軍抗擊秦國入侵。公元前229年,在趙國亡國前夕,因遭讒被殺。
白起(?—前257)戰國時秦國名將。郿縣(今眉縣)人,秦昭王時,從長庶長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昭王二十九年,攻克楚都郢,以功封武安君。秦趙長平之戰,大勝趙括,坑殺趙軍40萬。秦趙邯鄲之戰時忤昭王,又為相國范雎所忌,遷之陰密,被迫自殺。
蘇秦(?-前284)雒陽(今河南洛陽)人,字子季,戰國時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湣王末任齊相。後勸齊王與趙等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
韓令坤(923-968)北宋將。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掛金欲人)人。後周時與趙匡胤同事周室,領鎮安節度使。
郭資(1361-1433)明初重臣,武安西馬莊村人。字存性,號靜岩。明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之後10年內官自戶科庶吉士升至北平左布政使(從二品),深得明太祖賞識。明成祖即位後,任戶部尚書,兼掌北平布政司事,並授命籌建北京城。仁宗時,升郭資為太子太師。宣宗即位,又拜66歲的郭資任戶部尚書,並給以“免趨朝,賜鈔二萬貫”殊榮。郭為報恩,抱病坐署辦公,寒暑不避,百事親斷,終於任上。宣宗為此罷朝,遣禮部尚書賜祭,敕工部制棺營葬,贈進光祿大夫(正一品)柱國,謚“忠襄”。居高位而不謀私,為四朝股肱之臣,全始全終,極備恩寵,為明代所鮮見。
李君羨(593-648)唐代武安人。開始為王世充的驃騎將軍,後因厭惡其為人,率部投奔李淵,隨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
地區榮譽
2016年12月,全國縣域經濟專門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研究所發布第十六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監測評價結果,武安位居“百強縣(市)”第9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