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北宋。慶曆三年(1043)五月,宋朝廷置武學於武成王廟,並以阮逸為武學教授的情況看,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宋朝廷在此期間,是在極力從事於建立並完善一種武官選拔制度。
然而,事與願違,武學並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沒有人願意入學充當武學生。對此,身為參知政事的范仲淹上疏皇帝道:“國家興置武學,但卻苦於無人願意入學,長此下去,只怕敵國認為我國沒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學的名義,如果學生中有喜好兵法者,可由本監官員做保,讓其秘密地去讀兵書。”於是,中國(或許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武學只存在了90 余天,就被迫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宋神宗繼位後,任用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年),復置武學於武成王廟,從此開始了我國正規軍校教育的培訓體制。 王安石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以唐前七種兵書為《武學七書》,即七種主要教材。又設武學博士等官,“掌以弓馬武藝訓誘學者”。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解試人,以五十人為額。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學國子員。其後慶元五年(1199年),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按其學生武藝而選任官員,閒時耕種,“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廩”,但此制過了不久便廢止了。明朝曾設定過武學,但並無定製,迅速被廢。後清朝只設武舉而無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