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武功歌 | 流行時期:11世紀至14世紀 |
法文名稱:Les Chansons de geste | 流行地區:法國 |
詳細介紹
武功歌
Les Chansons de geste
11世紀至14世紀流行於法國的一種數千行乃至數萬行的長篇故事詩,通常用十音節詩句寫成。以頌揚封建統治階級的武功勳業為主要題材,故稱“武功歌”。口頭傳誦這些作品的是在街頭或廣場向公眾演唱的出身寒微的民間歌手(或稱行吟詩人),而把它們寫成文字的則是在中世紀壟斷著文化的教會聖職人員。武功歌的產生正值法國社會從四分五裂的封建王國向統一的等級制封建王國過渡的階段,它美化帝王,宣揚忠君思想,譴責諸侯叛亂,在當時歷史發展階段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的產生又正值基督教教會和封建貴族階級為到遠方去掠奪而頻頻發動十字軍東侵的時代,因而許多武功歌也滲透著鼓吹“聖戰”的消極因素。
武功歌派系
從12世紀起,武功歌便逐漸形成若干個系,其中主要有三系。第一系是帝王系,因其重點描寫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事跡,又稱查理大帝系。代表作是根據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的史實寫成的《羅蘭之歌》(11世紀末),這是現存武功歌中產生年代最早也是最傑出的一部。這一系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寫查理大帝赴耶路撒冷朝聖的《查理大帝朝聖記》(12世紀初)和寫他征討萊茵河一帶異教徒的《賽斯訥人》(13世紀末)等。第二系是吉約姆·德·奧朗日系。盡忠報國的元勛吉約姆·德·奧朗日及其家族是這一系的中心人物,宣揚絕對忠君思想是這一系的中心主題。《路易加冕》(12世紀)寫吉約姆維護世襲王位制;《尼姆城的大車》(12世紀)寫他對國王論功行賞不夠公平也毫不計較,繼續英勇地勤王禦敵;《艾默利·德·納爾旁》(13世紀初)則是回敘吉約姆之父的忠君事跡。第三系是敦·德·梅央斯系,又稱叛逆者系。這一系塑造了法蘭西封建王國內部的叛逆者的群像,這些廷臣藩將因些微小事就向帝王的權威挑戰,結果他們不是因為武藝不高而被制服於戰場,就是因為反叛帝王而受到上帝的懲罰。這一系的代表作有:要求平息內亂一致東侵的《拉烏爾·德·康勃雷》(11世紀末),寫與異教徒勾結而以後悔過的《高爾蒙和伊桑巴爾》(11世紀末),寫反叛的諸侯悔過贖罪的《雷諾·德·孟斗邦》(13世紀)等。此外,武功歌還有洛林人系和十字軍系,其中包括關於卡佩國王的傳說《白鶴騎士》(12~13世紀)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