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雖然宋代給後世的印象是重文輕武。但鮮為人知的是,宋朝擁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裝步兵。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德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詳細情況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同時為了更有效抗擊裝甲騎兵的需要,宋代還生產了大量的各種大刀。特別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為裝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裝備。例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宋軍和金兵的郾城之戰,宋將岳飛就把裝備有大刀、大斧的裝甲步兵按兩翼擺開陣勢,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裝甲騎兵的進攻。當時,用大刀對付裝甲騎兵進攻的基本戰術,先是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然後,對準騎兵的胸部猛砍。
但是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漢武帝為對抗匈奴,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改變了步兵為主的步兵體制,才得以主動出擊,大漠逐鹿.唐太宗則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面,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銳的騎兵使唐帝國威震四方.然而自從中唐以來,漢人失去了西北的產馬地,軍隊又逐漸轉為以步兵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軍中騎兵只占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遼,西夏,金,元的軍隊都是以騎射見長,平均一人有兩匹馬,精銳部隊可達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騎兵非常靈活,一次衝鋒,一個回合的交戰即使失敗,"敗不至亂",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退出戰鬥,重整佇列,再次衝鋒.當時即使是宋軍兵力占優的一些大戰,雙方仍要激戰幾十回合,才能分出勝負.而宋軍只要一次潰敗,就會一瀉千里.
面對善騎的勁敵,宋朝也有人主張發展騎兵,但這種主張不占主導地位,宋朝總的對策還是以步制騎.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通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許多官員反對發展騎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與西夏交戰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對加強騎兵的.但是沒有騎兵,就只能永遠處於消極防禦的地位,這是宋軍的一個致命弱點.其實不善騎射的狀況是可以通過訓練和戰爭改變的.南宋時,岳飛是非常重視騎兵的.岳家軍主要通過戰場上繳獲大量戰馬,組成了相當強大的騎兵.在堰城大戰中,由岳雲率領的岳家騎兵曾於金朝引以為驕傲的主力騎兵搏戰.看來岳家騎兵的素質已不見得比女真騎兵差.可是除岳飛之外,宋軍其他大將仍然局限於以步制騎的戰略,沒有以騎制騎的戰例.
遼,西夏,金等舉行大規模會戰時,往往集中幾萬至幾十萬的騎兵,而步兵僅僅負責運輸,開挖壕塹.而宋軍卻不懂的編組騎兵大部隊,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將騎兵分散在各個戰場和部隊中,作為步兵的附庸.使數量本以很少的騎兵更顯劣勢.此狀況宛如二戰初期的英法聯軍分散使用坦克,結果一敗塗地.
總之,馬匹缺乏,再加上作戰時分散使用,成為決定宋軍武運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