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描寫了乍見的初春種種景象,有聲有色,又純是鄉野風光。同時在日常生活情形的敘述中,表現了貶斥生涯里友情帶給他的溫暖。篇末回憶去年貶來黃州途中“細雨梅花正斷魂”的況味,痛定思痛,於平靜中透出辛酸。全詩自然天成,情意深厚。

作品原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 ,盡放青青沒燒痕 。

數畝荒園留我住 ,半瓶濁酒待君溫 。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蘇軾在黃州期間時常往游。潘、古、郭:蘇軾黃州新友,指潘大臨(一說為潘丙,大臨之叔)、郭遘、古耕道三人。女王城:《東坡志林》卷四《黃州隋永安郡》條:“今黃州都十五里許有永安城,而俗謂之女王城。”一說為楚王城的訛音。東禪莊院:即定惠院。

⑵稍:猶“漸”。決決,水流貌。冰谷:尚有薄凍的溪谷。

⑶青青:指新生的野草。燒痕:舊草為野火所燒,唯余痕跡。燒,指野火。

⑷數畝荒園:指女王城東禪莊院。

⑸溫:稍微加熱。

⑹斷魂:形容情深或哀傷。

白話譯文

初春的嚴寒里,十天來我未曾走出家門,不知道江邊柳絲,已搖曳著新的青春。漸漸聽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聲音,原野上一望無際的新草,遮沒了燒過野火的舊痕。幾畝荒僻的田園留我在這兒居住,半瓶渾濁的老酒等待友人來溫。去年今日我走在關山道路,細雨中梅花開放正暗自斷魂。

創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陳慥(季常)隱居於岐亭,蘇軾貶官黃州期間,他們經常互訪,蘇軾這次往岐亭也是為訪陳慥。潘、古、郭三人是蘇軾到黃州後新結識的友人,潘指潘丙,字彥明,詩人潘大臨之叔。古指古耕道,通音律。郭指郭遘,喜好寫輓歌。他們三人對貶謫中的蘇軾幫助頗大。蘇軾《東坡八首》之七說:“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孫。家有一畝竹,無時客叩門。我窮舊交絕,三子獨見存。從我於東坡,勞餉同一飧。”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赴黃州貶所途中,過春風嶺,正是梅花凋謝的時候,曾作《梅花二首》;過岐亭,遇故友陳慥。這次去岐亭訪陳慥,正好時隔一年,景色依舊,想到前一年的淒涼境況,蘇軾感慨萬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寫春天來得很快,因“春寒”,僅僅十天不出門,而江邊柳樹已一片嫩綠。“江柳已搖村”的“搖”字很形象,活畫出春風蕩漾、江柳輕拂的神態。

頷聯進一步描寫春景。關於決決,盧綸《山店》有“決決溪泉到處聞”之句。關於冰谷,柳宗元《晉問》:“雪山冰谷之積,觀者膽掉。”谷中尚有冰,說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細,故冠以“稍聞”二字,用詞精確。青青,新生野草的顏色。後句說青青新草覆蓋了舊有燒痕。冠以“盡放”二字,更顯得春意盎然。

頸聯寫潘、古、郭三人為他餞行。“數畝荒園”,點明了餞行的地點。“留我住”,“待君溫”,寫出了三人對蘇軾的深厚情誼。而這個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黃州所經之地,此時友人的情誼,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獨和淒涼。因此,尾聯轉以回憶作結。

前一年蘇軾赴黃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寫得非常悽苦,催人淚下。其一說:“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的皪的梅花生於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東風”吹落殆盡。其二說:“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梅花開於草棘中,無人欣賞,已夠無聊了;而又為“東風”摧落,或隨飛雪度關山,或隨清溪流黃州,更令人愁苦。所謂“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他此時也是“路上行人”,尾聯不止是回憶“去年今日”,也是在寫“今年今日”,汪師韓評價說:“含蘊無窮。”(《蘇詩選評箋釋》)

這首詩前四句寫“往岐亭”途中所見,五六句寫女王城餞別,末二句因餞別而聯想到前一年無人“把酒慰深幽”。表面上看,全詩“於題不甚顧”(馮班語,見《紀批瀛奎律髓》),實際是緊扣題意。寫初春之景,景色如畫;寫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詩一氣貫注,看似信筆揮灑,實則勾勒甚密,有天機自得之妙。

名家評價

宋·黃征《溪詩話》:用自己詩寫故事,須作詩多者乃有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坡詩不可以律縛,善用事者無不妙,他語意天然者如此,蓋十分好。

清·紀昀《紀批瀛奎律髓》引馮班:於題不甚顧,力大才高故也。

清·紀昀《紀評蘇詩》:一氣渾成。

清·王文誥《蘇詩編注集成》:末句暗藏“路上行人”四字,結住道中。讀者徒知讚嘆,未見其奪胎之巧也。

清·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竟體兀傲,一結含蓄無窮,仿佛少陵《東閣觀梅》之作。

清·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註匯鈔》:前六句淺直,賴末二句細澗救之。

清·陳衍《宋詩精華錄》:寫景中要有興味,所謂有人存也。“十日春寒”一首是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