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句寫黃州的環境,次句寫黃州的地理位置,是個人抒情。三、四句寫決定終老黃州,三句言終老的物質準備,四句言朝廷官制上的更革,為自己的終老創造了政治條件。五、六句承“終老計”,謂對終老有充分的精神準備。末二句繼續表達上二句沒有表達完的意思:作者希望每年的正月二十日,梅花再度開放。這裡說的梅花再開,也隱隱約約地包含了希望朝廷起用的意思。全詩以溫雅含蓄的筆調寫政治失意之悲,愈覺感情沉厚。

作品原文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亂山環合水侵門 ,身在淮南盡處村 。

五畝漸成終老計 ,九重新掃舊巢痕 。

豈惟見慣沙鷗熟 ?已覺來多釣石溫 。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環合:環繞。

⑵盡處村:盡頭荒遠的村子。

⑶五畝:《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蘇軾《南堂》五首其四云:“稚子新畦五畝蔬”,此指蘇軾在黃州所墾殖的東坡田地和建造的臨皋亭南堂、雪堂等住宅。終老計:終老的計畫。

⑷“九重”句:陸游《施司諫注東坡詩序》:“昔祖宗以三館(弘文、集賢、史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指王安石改官制),罷三館,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謫為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矣,至是史館亦廢,故云‘新掃舊巢痕’,其用事之嚴如此。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李商隱《越燕》二首其二有“安巢復舊痕”之句,為此句所本。蘇軾《王中甫哀辭》追敘罷制科取士說:“堪笑東坡痴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意亦近之。九重,指朝廷。

⑸沙鷗熟:《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此化用其典,謂甘心退隱忘掉機心。

⑹釣石:垂釣時坐著的石頭。

⑺“長與”二句:唐韓偓被排擠出朝廷,作《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於花援》詩云:“玉為通體依稀見,香號返魂容易回。”結句云:“夭桃莫倚東風勢,調鼎何曾用不材。”《書·說命》任傅說為相之辭:“若作調羹,惟爾鹽梅。”調鼎之材喻宰執大臣。蘇軾用其意,表示希望朝廷起用。東風,暗指君王。暗香,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後因以“疏影”、“暗香”指梅花。

白話譯文

亂山迴環在我的住所,江水侵襲著我的屋門,長久以來我居住在淮南盡頭荒遠的小村。漸漸置下五畝薄薄的田宅,終老此地的打算可以完成。朝廷近來實行新的舉措,掃除了我昔日棲身的窠巢不留舊痕。水上沙鷗豈止是見慣我的身影,早就和我相熟親近十分,來到江邊歲月已多,垂釣的石台也被我坐溫。我與東風訂好了尋春的盟約,讓梅花再度開放返回玉體香魂。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083年(元豐六年),此時蘇軾在黃州。蘇軾在1081年(元豐四年),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1082年(元豐五年),作《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這年作此詩,仍用前韻,稱“復出東門”,指上一次正月二十日出東門尋春,這年再出東門尋春,在尋春里有希望朝廷再起用他的含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蘇軾初到黃州,住定惠院,後遷臨皋亭,後又築雪堂,家住臨皋。他有《南堂》五首。即寫在臨皋亭的高坡上築南堂住家。《南堂》之四:“山家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畝蔬。”這首詩開頭的“亂山環合”、“準南盡處村”,即指他在黃州的住處。在南堂住家,有山裡的千房蜜和田裡的五畝蔬,可以逐漸為終老作打算了。他之所以想在黃州終老,是因為朝廷已經不用他了。“九重新掃舊巢痕”,這裡陸游指出,蘇軾此句不僅用事貼切,還把李商隱詩中的用詞,運用在他的詩句里,更顯得用詞有據。

三聯承“終老計”說,“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蘇軾說要終老黃州,不只是跟江邊的沙鷗混熟了,還覺得來的次數多了,他釣魚所坐之石也覺變暖了。這首詩說與鷗鳥已熟,釣石已溫,含有甘心退隱,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雖說要終老黃州,但還忘不了朝廷,所以又說:“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長久與東風約定,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梅花再一度開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唐末詩人韓偓有《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於花援》一詩,韓偓認為雖被排擠到湖南,但想著唐昭宗了解他,還能再起。梅花的花朵通體像玉,湖南梅花一冬兩次開,第二次開好比魂的返回,意即希望他能再回朝廷。蘇軾詩的末句即化用韓偓詩意,渾然無跡。王文誥註:“公《歷陳仕跡狀》云:‘先帝復對左右,哀憐獎激,意欲復用,而左右固爭,以為不可。臣雖在遠,亦具聞之。’此段語意適當其時,正此句之本意所謂‘暗香先返’者也。”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稱“與東風約今日”。詩題“復出東門”有尋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開,他能再起用。

這首詩情意溫厚,用思雅正。陳衍《宋詩精華錄》認為這首詩有《詩經·國風·邶風·旄丘》之意,《旄丘》有云:“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小序》說;“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於衛。衛侯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貴於衛也。”責怪衛侯為何這么久不來救黎侯。可是蘇軾的詩只說自己習慣於這種隱居生活,沒有一點責怪的意味,顯得更其溫柔敦厚。又說“漸成終老計”,如同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說被朝臣排擠陷害,只說“九重新掃舊巢痕”,朝廷有新的作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夠歸朝奉職,這種希望在詩題里只說“復出東門”,含有尋春的意思,這個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後再開,比喻他在罷斥後能再回朝。

名家評價

方回《瀛奎律髓匯評》:“‘亂山環合’四句,謂元豐官制行罷,廢祖宗館職,立秘書省以正字校書郎等為差除資序,而儲士之意淺矣。觀此等語,豈惟可以考大賢之出處,亦可見時事之更張,仁廟之所以遺燕安於後世者,何其盛。熙豐之政,所以大有可恨者,何其頓衰。坡下句云:‘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又可痛坡翁一謫數年,甘心於漁樵而忘返也。”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詞旨溫厚,意味深長。在集內近體詩中,更上一層。”

紀昀:“溫雅可誦。”

陳衍《宋詩精華錄》:“讀五、六兩句,覺《旄丘》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