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花錢

正德花錢

古時民間關於“正德錢”的事有不少傳說。據專家考證可以多為明末清初民間所鑄。正面刊寫“正德通寶”四字,背面有雙龍戲珠、有單龍戲珠和龍鳳紋等。傳說佩帶可鎮風濤等等之意。

歷史傳說

正德花錢為正德朝所鑄之質疑

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喜歡集藏壓勝錢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正德皇帝並沒有鑄行錢幣,在正史上是找不到半點關於正德朝曾鑄過“正德”錢的記載的。但名曰“正德通寶”的壓勝錢卻品種繁多。而且以往一般也將它們歸入“錢文錢”之列。人們看到這種錢,又自然地把它和明朝的正德皇帝聯繫在一起,其理由似乎比較充分:

世有正德游龍錢之說,民間傳說正德帝在出遊至清江浦江口時落水,後生疾而死。民間意為:天子入江海有游龍之願,過河﹑渡江有圖平安之意,故民間特別是高官﹑商賈之人佩之正德錢以求平安吉利。還說“正德錢一文值銀一兩”,故民間私鑄不絕云云。 此說出於明代宮紫陽所著《聞州世說》,宮紫陽其人和他《聞州世說》都不甚出名,這一說法也純屬傳說,不足為憑。

《明史·食貨志》載嘉靖六年(1527年)補鑄累朝未鑄銅錢。三十二年(1553年)時鑄洪武至正德九種年號錢,,每號百萬錠,嘉靖本朝錢千萬錠,以上總計九千五百萬貫。事實上,上述只是一種擬議中的事,並未落實。明代鑄錢最多的是天啟、崇禎兩朝,其年鑄量也沒超過二百五十萬貫。據《明實錄》記載,當時因財政因難,工料不敷,連計畫中的一千萬錠嘉靖錢也沒有完成,補鑄的事淪為一句空話而已。 而正德皇帝呢?人們喜歡他什麼呢?

正德帝明武宗,朱厚燳,出生於公元1491年,公元1505年即位,到1521年病死,享年31歲,在位17年,年號正德。

縱觀武宗一生,史家多認為其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所行之事多荒謬不經,故為世人所詬病,名聲並不好。

《明史》在記述了他的一生後,這樣總結道: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

前面幾句還倒肯定了他的一些業績,如“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一句,指的就是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武宗親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還親題“天下奇觀”。如今這四個子仍然高懸於應懸木塔之上。我不久前去應縣木塔時,特意仔細瞭望了這四個大字,確實寫得剛勁有力,氣度恢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武宗露臉的事,正面的說法是,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兵馬南侵,武宗大喜,調集五、六萬兵馬親征。雙方數日內激戰,武宗與士兵同吃同住,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武宗還親手殺敵一人。最後,蒙古小王子被迫撤兵,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此後正德年間蒙古不敢再南下侵犯。

後面的幾句則是對武宗的否定: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

厚燳愛玩。“玩”之一字貫穿了他短暫的生命始終,就連他的終局也是和玩有關。

據說,1521年秋杪,朱厚燳沉醉江南水鄉而置朝政於不顧,一天,他在江上打魚,不小心站腳不穩跌入江中,當時已是陰曆九月天氣,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被女色掏空了身體,這一病就再也沒有起來。一班人馬匆匆趕回京中,雖經太醫們盡心治療,可還是沒能挽回武宗的生命,數月之後,武宗崩於京北豹房。

對於這樣一位名聲不佳的皇帝,後人不可能鍾情於他的年號,乃至用本沒有鑄行過的“正德通寶”錢作壓勝錢

正德花錢可能為民國鑄之說

如果說,品類繁多的正德花錢是一種“錢文錢”的話,那么,有明十餘朝,除了“洪武放牛錢”以外,為什麼沒有其它朝的“錢文錢”傳世呢?儘管這些“正德花錢”都是後世,主要是清代所鑄。

後世鑄“洪武放牛錢”,不論是官鑄民鑄,清鑄的可能性都小,在大清當政的情況下,鑄造影射明代開國皇帝的錢是個非常敏感的事情。你是懷念呢,還是褒獎呢?不問你的罪你才怪!但事實上就是有不少“洪武放牛錢”存世。我認為民國鑄的可能性最大。至少也是清末清政權已經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只好睜一眼閉一眼了。

民眾喜歡“洪武放牛錢”,一是朱元璋是漢人,二是他出身貧寒,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這本身就拉近了他和百姓的距離,受盡外族統治二百多年的漢人,用這種形式來釋放心頭的壓抑,則合乎情理,不能不說這裡面有個感情的原因。

而正德皇帝呢?人們喜歡他什麼呢?

正德帝明武宗,朱厚燳,出生於公元1491年,公元1505年即位,到1521年病死,享年31歲,在位17年,年號正德。

新釋

對世傳的“正德通寶”新釋

世傳的“正德通寶”壓勝錢多是清代鑄造,少量民國鑄造,也有一些是外國鑄造,如日本的“正德通寶”壓勝錢。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

一、清廷多鑄宮錢壓勝錢,多以年號為之,歷朝均有。形成了一種慣勢,且官民並鑄。

二、所取正德二字,並非正德朝的概念,而是和歷史古訓“正德”有關。

非指帝號而取之“正德”之義

“正德”由《尚書正義》中用來注《尚書·大禹謨》的那句“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而來。

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對此有過精闢解釋,他說:“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謂在上節儉,不力糜費,以利而用,使財物殷富,利民之用。為民興利除害,使民不匱乏,故所以阜財,阜財謂財豐大也。厚生者,渭薄征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溫厚、衣食豐足,故所以養民也”。

孔《傳》云:“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

上述兩段文言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大禹對舜說,政治和帝王的功德,主要是好好管理國家並把人民安頓好。具體如何做呢?一方面要改善金木水火土谷六個管理機構的職能,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正身之德”-在位者要自正其德,正己以治民;“利民之用”-要勤儉,將錢財用於為民興利除弊;“厚民之生”-輕徭薄役,使人們豐衣足食。大禹說:“九功”各得所宜,配合協調,使人民知曉,遵守奉行,發揮最佳作用,並採用歌詠的方式,使之廣為流傳”。(註:“金、木、水、火、土、谷”稱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稱為“三事”,“六府”加“三事”就是“九功”。)

禹為舜講“正德厚生”,是強調善政和養民,是帝王的責任和義務。

“正德”是對君王的最高要求,故後世取“正德”之義鑄造“正德通寶”壓勝錢甚多。這才可能是“正德通寶”壓勝錢由來的真正緣因。

外表

正德花錢 正德花錢

這類錢正面刊寫“正德通寶”四字,背面有雙龍戲珠、有單龍戲珠和龍鳳紋等。這些錢直徑一般在40毫米至60毫米之間,穿徑9毫米至10毫米,厚1.5毫米至2毫米。也有小平光背,多為明末清初民間所鑄。古時民間關於“正德錢”的事有不少傳說。一說佩帶“正德錢”賭博會贏利;另一種說法是佩帶可以鎮風浪。據清俞典園《茶香室四鈔》卷廿七載:“國朝焦循《憶言》雲,泰州宮紫懸太史言:十年前後以重價購求正德錢,一二文可值一金,雲正德為游龍,佩之渡江河,無波濤之厄。近遂有偽為求售者,甚或錢背鑄一龍,前此未聞,此康熙年間事也。余幼時尚見以正德錢佩於腰首者,近則無之矣。按正德游龍,俗傳尚有此說,其錢可鎮風濤,余亦嘗聞之故老也。”泰州宮紫懸太史為明末人,可見正德花錢在明末清初民間已經有仿鑄。然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燳(1505年至1521年)以武略自許,自稱威武大將軍,終日淫樂嬉遊,沿途征索不已,不事朝綱,不修國政,把治國實權交給宦官劉瑾、谷大用和將軍江彬掌握。劉瑾、谷大用大興土木,擴建皇莊,窮奢極欲,驕橫淫逸,搞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實為明蠹政之一,後在南京清江浦舟覆被溺,得疾而死。後人慾藉此過江泥菩薩來鎮風濤,只能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流傳下來的正德通寶花錢,單龍戲珠和小平光背罕見,而龍鳳紋和雙龍戲珠較易見,存世也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