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防務集團條約,又稱《歐洲軍條約》、《巴黎條約》。1952年5月27日由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外長在巴黎簽訂。1950年10月24日,法國總理普利文在國民議會提出有聯邦德國參加的歐洲軍計畫,即“普利文計畫”。在此基礎上,上述六國及美國政府於1951年始進行談判,最後締結該條約。條約由前言和一百三十二條構成,其主要內容為:六國建立歐洲防務集團(歐洲軍);該集團為超國家組織,擁有共同機構、共同軍隊和共同預算;禁止成員國維持共同軍隊之外的本國軍隊,唯海外防務、履行國際義務(例如在柏林)和維持國內治安所需者除外;歐洲軍的使用範圍依從《北大西洋公約》第六條(即超出六國領土範圍);成員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部長理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其投票權分配暫為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各三票,比利時、荷蘭各二票,盧森堡一票,待六國就人力和經費的貢獻數額達成最後協定後按比例決定;另由各成員國政府經共同協商任命九人組成專員局,為主要執行機構,其決定須經部長理事會批准;條約有效期為五十年。同時簽署的軍事議定書載明:歐洲軍的陸軍基本單位(師)步兵為一萬三千人,裝甲兵和機械化部隊各為一萬二千七百人,空軍基本單位為七十五架作戰飛機、一千三百人。儘管歐洲軍總數和各成員國提供的部隊數量未予公開規定,但六國非正式擬定最後目標為四十三個師,其中法國提供十四個師,聯邦德國和義大利各十二個師,比利時三個師,荷蘭二個師。1954年8月30日,在法國輿論繼續反對聯邦德國重新武裝的情況下,法國國民議會拒絕批准《歐洲防務集團條約》。歐洲軍計畫由此未能實現。
相關詞條
-
歐洲防務集團
西歐國家在美國支持下為加強西歐防務、重新武裝聯邦德國、推進西歐聯合、抗衡蘇聯建立聯合防務力量的一次未成功的努力。
歷史背景 歷史發展 主要目標 集團夭折 條約規定 -
《北大西洋條約》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
概述 內容 組織 宗旨 機構 -
歐洲一體化
現代意義上的歐洲一體化開始於二戰以後。當時的歐洲剛剛經過戰火的洗禮,百廢待興,局面微妙。一方面,歐洲的主要戰勝國在勝利的喜悅尚未消退之際,就感受到了來自...
概論 初始機構 進程 意義 帶來問題 -
東南亞條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英語: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縮寫為SEATO, 又稱東南亞公約組織,簡稱東約組織 )是...
起源及組織架構 會員 軍事 文化影響 批評和解散 -
肖蒙條約
肖蒙條約,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4國為最後戰勝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簽訂的一項攻守同盟條約。1813年底,聯盟各國的軍隊攻入法國境內,...
內容 歷史過程 背景 國際關係史 歷史條約 -
軍事條約-管控兵爭的協和約定
《軍事條約-管控兵爭的協和約定》是2011年藍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元龍、梁雪美。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波恩條約
由於1954年8月法國的否決,“歐洲防務集團”未能組成,但西德在另一種形式下仍被重新武裝起來。 由於《歐洲防務集團條約》未能生效,因此美英法三國沒有批准...
事件簡介 主要內容 歷史影響 -
《波恩條約》
20世紀50年代初,東西方的對立繼續加劇。為了對抗蘇聯,西方盟國想建立一個“歐洲防務集團”,吸收西德參加,即要重新武裝西德。此時德國與西方占領國的關係也...
事件簡介 其主要內容是: 背景及影響 -
北大西洋條約
《北大西洋條約》 North Atlantic Treaty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締結的針對蘇聯等國的軍事聯盟條約。亦譯《北大西洋公約》。由美、加拿大、...
產生 內容 組織 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