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自然觀
正文
歐洲封建社會中關於自然的各種看法的統稱。它是正統神學體系與非正統神學體系的組成部分。最初的神學體系是J.S.愛留根納於公元 9世紀在新柏拉圖主義(見新柏拉圖學派)和A.奧古斯丁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上帝是唯一的存在,萬物從上帝流溢出來,又復歸於上帝,自然界只不過是上帝創造的理念的實在化。但他又認為上帝就是萬物,萬物也是上帝。這種把上帝和自然界視為同一存在的泛神論觀點,構成了反對正統經院哲學的異端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13世紀義大利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閹割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精華,吸取其中的糟粕,建立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的自然哲學部分,他利用亞里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認為形式是能動的、起作用的現實,質料是被動的、未規定的潛能,一切有形體的事物都是由這兩者結合而成的。他由此構造了一個等級式的世界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最低級的是非生命物體,高一級的是植物,更高級的是動物,最高級的是人,人居於世界和天界之間。上帝作為不包含任何質料的純形式,是世界的創造者。他還把亞里士多德與C.托勒密的地心說(見地心說和日心說)神學化,構成了一個以上帝為最高主宰的天界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人居住在被上帝選為宇宙中心的地球上,太陽、月亮和當時所知的5個行星依次在地球以外的7個球層上圍繞地球鏇轉,不動的恆星構成的第 8球層之上居住著第一推動者上帝。托馬斯·阿奎那的這種自然觀是封建等級制和教階制的集中反映。
以布拉邦的西格爾為代表的拉丁阿威羅伊主義和以R.培根為旗手的實驗自然科學思潮衝擊了托馬斯派的正統神學,促進了唯名論(見唯名論與實在論)的復興和發展。西格爾堅持物質世界的永恆性,批判了上帝創世、靈魂不滅等謬論。培根認為,自然界是由千差萬別、性質不同的物體構成的,科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具體物體,探討超自然的本質是荒謬的。J.鄧斯·司各特強調普遍而統一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奧康的威廉發展了唯名論,主張物質是永恆的、現實的和不同質的,它為了自身的存在,不需要什麼想像的形式。他還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和同類的,並不存在天地的非同類性。這些唯名論者雖然沒有擺脫神學體系,但其自然觀卻表現出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並對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發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