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庖煙起處認孤村

蔡州州治所在的汝南,有汝水流經城旁。 詩中考查汝南的歷史和名人,意在提供效法和借鑑的對象。 這首詩能擺脫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庖煙起處認孤村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秦觀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庖煙起處認孤村,天色清寒不見痕。

車網湖邊梅濺淚,壺公祠畔月銷魂。

封強儘是春秋國,廟食多懷將相恩。

試問李斯長嘆後,誰牽黃犬出東門?

作品賞析

《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共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這組詩是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秦觀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時之作。“太守向公”,據《桐江詩話》說即“郡將向宗回團練”(《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詩人玉屑》引)。向宗回有“登城詩”,秦觀“次韻兩篇”。組詩描述蔡州的地理、歷史概況,表現了作者關懷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秦觀七律中的名作。蔡州州治所在的汝南,有汝水流經城旁。詩人在《汝水漲溢說》一文里說,“汝南風物甚美”而“水潦為患”,入夏以後,“道路化為陂波”,“城堞危險,濕氣熏蒸”,“歲歲如此”。文中所作介紹,對了解此詩寫作背景,很有幫助。詩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時,由郡城地理形勢、眼前景物生髮出有關歷史與現實的感嘆,很能發人深省。

這首詩開頭兩句展開了一幅郊野蕭條景象的素描:炊煙裊裊,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點也看不見。洪水給汝南人民帶來的後果,還未消除。三四句寫汝南兩個名勝車網湖和壺公祠的傍晚景色。湖邊梅花盛開,祠畔明月初上,風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災情,詩人記憶猶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觸景傷情,淚濺魂銷。這景況和詩人同時之作“風將沉燎縈歌扇,雪帶梅香上舞衣”(《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風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說汝南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時代,它就是蔡、沈等國的封地,頗多“先賢”,人們立廟祭祀以示追懷“恩”澤。七八句則從另一角度指出:歷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屬蔡州)這樣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卻終遭殺戮之禍。詩人以提問的口氣,把李斯臨刑時“牽黃犬出上蔡東門”的“長嘆”反說出來(《史記·李斯列傳》),意在從他身上引出經驗教訓。 

詩中考查汝南的歷史和名人,意在提供效法和借鑑的對象。詩中上半部分寫水災之後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時代已是封疆之國和恩澤民眾的將相祠廟依然受人供奉,表現出這裡民風淳樸,並引李斯之事為戒。這對太守向宗回也有諷勸作用。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庖煙”二句寫詩人通過炊煙遙認孤村,主要借“庖煙”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認”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車網”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於無人處寫出人來。它既有烘托前兩句的作用,也能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國說到廟食的將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寫李斯“牽黃犬”的“長嘆”,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詩中說,古代的將相之所以到後來仍然受到祭祀,是因為恩及於民,作者勸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觀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請他代撰境內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見對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樓眺望時,他的次韻之作,詠史憫時,發了很多感慨。這首詩能擺脫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1085年(元豐八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元祐年間(1086-1094)黨爭,屢遭貶謫。早年遊學於蘇軾門下,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婉麗精密。有《淮海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