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葉杜鵑(原變種)

櫟葉杜鵑(原變種)

櫟葉杜鵑(原變種),常綠杜鵑亞屬,產四川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300—4100米的高山杜鵑灌叢中或冷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

說明

種中文名:櫟葉杜鵑(原變種)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phaeochrysum Balf. F. et W. W. Smith var. phaeochrysum
種別名: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雲南 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300—4100米的高山杜鵑灌叢中或冷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
海 拔:3300-4200
中國植物志:57(2):216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5—4.5米;幼枝疏被白色叢捲毛,後變無毛。葉革質,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7—14厘米,寬2.5—5.5厘米, 先端鈍或急尖,具小尖 頭,基部近於圓形或心形,上面深綠色,微皺,無毛, 中脈凹人,側脈13—16對,微 凹,下面密被薄層黃棕色至金棕色多少粘結的氈毛狀毛被, 由放射狀短分枝毛組成,中脈 凸起,側脈不顯;葉柄長1—1.5厘米,疏被灰白色叢捲毛,後變無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8--15朵,總軸長1—1.5厘米,無毛或疏被微柔毛;花梗長1—1.5厘米。疏被 叢捲毛或無毛;花萼小,杯狀,長約1毫米, 裂片5,鈍尖,無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 4--4.5厘米, 白色或淡粉紅色,筒部卜方具紫紅色斑點, 內面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裂片 5,扁圓形,長1.2—1.5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微缺;雄蕊10,不等長,長1.5—2.5 厘米,花絲下半部被白色短柔毛,花葯橢圓形,黃褐色,長2.5毫米;子房圓錐形,長7 毫米,無毛,花柱長2.4厘米,無毛,柱頭近盤狀。蒴果長圓柱形.直立, 頂部微彎,長 1.5—3厘米,直徑4—6毫米。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雲南 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300—4100米的高山杜鵑灌叢中或冷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

本種提示:

本種與寬鍾杜鵑R.beesianum Diels相近,但個種的葉較短、較窄,通常長圓形, 長7—14厘米,寬2.5—5.5厘米,下面毛被黃棕色或盒棕色,氈毛狀,多少粘結,花冠 漏斗狀鐘形,花萼和子房無毛,易於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