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溪湖來歷
襄陽城的西面原是浩蕩的湖水一片,它就是檀溪湖,也叫鴨湖。據《水經注》記載:“檀溪水,出縣西柳子山下(今指琵琶山),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
至於為什麼將一條無名小溪冠於檀姓,自古說法不一。有人說得名於此地檀樹多。
古時襄陽城南的峴山諸峰檀樹生長茂盛,有白、黃、紫、多色 ,其中紫檀猶為名貴。相傳這一帶紫檀樹是由神農氏播種,接地生根,眨眼成林,山峰均為檀林覆蓋。遠望雲霧升騰,景色十分壯觀。除山上生長檀樹外就連流徑山麓的清請溪流兩岸也有紫檀叢生,故稱溪流為“檀溪”。另有一說:這條無名小溪發源於襄陽城遠郊的扁山西麓,源頭一泓清泉橫出於長滿青苔野草的岩石下,民眾稱它為“活水窩子”,至今也無雅名。溪水流至真武山的檀樹林中,穿過岩洞,漏出兩股碗口大的清泉,猛地從池突起,形成巨大的水泡自下而上滾動,仿佛是串串珍珠撒滿水池,由此匯成十幾米寬的一個深檀。因此亦稱“檀水溪”。
地理位置
檀溪湖在今老龍堤以南,南至峴山北麓的關路口、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及鄭家山腳下;西至萬山、順安山;東至落橋街地區。當年此處山水相映,風景如畫。最有名的記載是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樊城時,劉表請先主赴宴,蒯越、蔡瑁設計謀殺劉備,劉備乘“的盧”馬從襄陽西門奔南漳,馬走檀溪時,不幸陷入湖沼中,劉備高呼:“的盧可努力”,馬奮力一拔,一躍三丈跨過檀溪。這就是後人廣為傳誦的“馬躍檀溪”。今真武山下石壁上還留有兩個大“蹄印”。歷史記載
檀溪湖並不是有些書上記載的是山水所匯。實際上它是漢江(襄江)河床的一部分。由於漢江河床的自然改道,江水就不從今峴山北麓流走,原漢江河床就形成了自然地理中所稱的“牛軛湖”。檀溪湖也不是一個“死湖”。它是通過檀溪與漢水相通。正如《水經注》所云:“檀溪水向為漢水所經。”說明漢水是穿過檀溪湖後又在觀音閣處歸入漢江主流的。檀溪湖雖已形成“牛軛湖”但仍為漢水(襄江)的一個河叉部分,就象今天漢水被魚梁州分割成兩支一樣,不論是從魚梁坪流經的河道還是經張灣、東津、老營所流的河道,二者皆稱漢江(襄河)。
後來由於從萬山道夫人城間築起了十里長堤,檀溪湖才和漢江分開。正如《水經注》所說:“鴨湖又東合檀溪水,乃檀溪之下流。語甚明白,其為漢水所經,自屬未築堤以前事”。由於長期山洪奔流而下,泥沙流入湖中,沉積湖底,原漢江河床則逐漸淤高,湖面逐漸縮小,湖岸逐漸被開闢未耕地。為了保護襄陽城和擴大耕地,防止山洪襲擊,所以開渠排水,所開的渠被稱作襄渠(就是現在襄陽以南的排水渠)。
近代變化
昔日泛舟鴨湖,飲酒作歌,今天連檀溪湖的影子都見不到了。年輕一點的可能連鴨湖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明清時期,檀溪湖已經縮小了很多,到了解放以後,由於擴大耕地面積,開深溝排水,使千畝湖地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良田。檀溪大隊由於地處這片湖地上而得名。現在襄城的檀溪路也是因此而來的。逶迤西來的漢江,浩浩蕩蕩,流到襄陽,就告別了秦嶺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進入寬闊的江漢平原,正所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襄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像煙波浩渺的雲夢澤,它沒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但是作為一種水體——湖泊,襄陽還是有的,襄陽城西門外的鴨湖就是其中一處。
古鴨湖,在襄陽城西門外。原為一片浩淼的水域。鴨湖又名檀溪湖。據《水經注》記載,“檀溪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又“鴨湖皆山水所匯,曝則成陸,潦則成湖。”文中所指的位置即今老龍堤以南,南至峴山北麓的關路口,琵琶山,真武山,羊枯山及鄭家山腳下,西至萬山,順安山,東至落橋街一帶的地區。
詩歌記載
襄陽詩人孟浩然有《登望楚山最高頂》詩:“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當年詩人登上襄陽城西南的望楚山,看到檀溪的水域,心馳神往,便想到了煙波浩茫的雲夢澤;遠望鴨湖與西南諸山參差相接,山環水繞處,又聯想到那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源。詩人在《檀溪尋故人》中還吟道詩:“化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由此可見,當時鴨湖一帶完全是一個山水相映,風光綺麗之地。孟浩然詩中所說“池分躍馬溪”講的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寫得繪聲繪色的“劉玄德馬躍檀溪”的掌故。這個故事與鴨湖有著直接的關係。
歷史事件
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樊城,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襄陽本地豪強蒯越,蔡瑁料劉備他日必成氣候,在劉表宴請劉備之時,預謀刺殺劉備。在宴會上,劉備聞訊慌忙逃出,跑出西門卻被檀溪鴨湖所阻,眼見追兵即至,劉備向自己的坐騎大呼:“的盧努力!”馬受驚後一躍而飛躍檀溪鴨湖。的盧馬落蹄之處留下兩個深坑。《襄陽縣誌》也載:“漢先主(劉備)屯樊城,劉表請先主宴會,蒯越、蔡瑁因會取(謀殺)先主。先主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走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盧可努力’!乃一躍三丈,遂得過”。湖水當年狀況可以想見。在東漢末年,檀溪鴨湖之濱還居住過三國時代的名人徐庶和崔州平。這一史跡出自《晉書.習鑿齒傳》在習鑿齒的一封信中寫道:“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襄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這位:“走馬薦諸葛”的徐元直,這位“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與名士崔州平選檀溪鴨湖之濱而築精舍,可見昔日此地環境是如何宜居宜人。
地理形成
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看, 鴨湖的成因,在很久以前可能是為漢江或者是襄水河床的一部分。由於漢江河床的自然改道,江水可能就遠離了萬山的東側,真武山的北麓,而整體北移。留下的故道河床就形成了自然地理中所說的水力衝擊形成的“河成湖”,也叫“牛軛湖”。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鴨湖是一個“死湖’。它是以西南諸山水係為源頭,通過檀溪與漢水相通的。《水經注》說得很清楚:“檀溪水向為漢水所經”、 “鴨湖又東合檀溪水,乃檀溪之下流。語甚明白,其為漢水所經,自屬未築堤以前事”。說明漢水是穿過鴨湖後又在觀音閣處歸入漢江主流的。可以推測,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檀溪的鴨湖雖已成湖泊,但依然有部分漢水分流而過,如今天漢水被魚梁洲分割成兩支一樣。至於鴨湖才和漢江完全阻斷,可能是由於從萬山到夫人城間築起的老龍堤工程所致。一九七三年,湖北省水文地質大隊所繪的《襄樊地區水文工程地質圖》也充分證實古鴨湖地區屬襄陽古河床區,它更更加科學的反映了漢江河床變遷及鴨湖的成因。又由於西南諸山長期山洪奔流而下,泥沙流入湖中,沉積湖底,原漢江河床則逐漸淤高,湖面也不斷縮小,湖岸也逐漸被開闢為耕地。
今天,如果不藉助歷史文獻和圖片資料,我們已經看不到鴨湖當年的風采了。但是,其西南,青山依舊在;其東北,漢水仍長流。當海內外的旅遊者,文化尋根者、對三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遊客,來游襄陽,他們都不得不故地覓蹤,在鴨湖,檀溪一帶流連忘返。檀溪鴨湖所留存的大量的人文遺蹟,和名勝古蹟所形成的文化積澱,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並吸引著我們去懷古、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