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雀形目 >鶯科 >鴉雀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Paradoxornis nipalensis
中文名:橙額鴉雀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鴉雀屬
·拉丁名:Paradoxornisnipalensis
·英文名:OrangeCrowtit
·屬中文名:鴉雀屬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陝西南部秦嶺、四川、雲南、西藏、廣西、福建和台灣等地。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緬甸、寮國、越南和泰國。
分布狀況:不常見於海拔1800~2745米的山地闊葉林。亞種poliotis為留鳥於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部和西北部,crocotius為留鳥於西藏東南部至丹巴曲以西。

·是否經濟動物:否
·遷徙:留鳥
·生境:主要棲息于海拔1800-2600m的常綠闊葉林、橡樹林和混交林等各類森林林下灌叢和竹叢中,也棲息於林緣灌叢和疏林草坡。在陝西秦嶺也發現棲息于海拔330m的山腳灌叢地帶,而在台灣則棲息于海拔2200-3300m的高山林下灌叢和竹叢。
·體型:體重♂6g;
體長♂95-102mm,♀100mm;
嘴峰♂7-8mm,♀6-8mm;
翅♂44-50mm,♀45-49mm;
尾♂49-60mm,♀49-55mm;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草子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和種子。
·習性: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常10多隻至20餘只在一起,有時甚至多達40-50隻的大群。常隱蔽在林下茂密的灌叢和竹叢間,時而沿灌木側枝攀爬,時而在低枝間跳躍穿梭,並不時發出低沉的‘嗞、嗞’聲。活動時總是偷偷摸摸、躲躲閃閃,不易觀察。只有當它們從一棵灌木飛向另一棵灌木時才易見到。結小群棲於林中層、林下植被及竹林。
·繁殖:繁殖期5-7月間,營巢於林下茂密的灌叢和矢竹叢中,巢距地高1.5m,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竹葉、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巢的大小直徑為15cm×9cm。每窩產卵2-4枚,通常3枚。卵淡藍色或藍色,光滑無斑,卵為闊卵圓形,大小為15-15.7mm×11.9-12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描述
頂冠棕色,臉頰灰,下體近白。特徵為喉及上胸黑色,寬眉紋黑色。下頰白色,兩脅黃褐。背黃褐,尾棕褐,但兩翼黑色而具白色翼緣及明顯的棕色翼上圖紋。亞種croticus的耳羽棕色,喉下部略灰而胸近白。與紅頭【長尾】山雀及黑頭【長尾】山雀的區別在嘴厚。
虹膜-褐色;嘴-粉灰;腳-粉紅。
叫聲:哀怨的咩咩叫聲及顫鳴聲。
註:部分著者將金色鴉雀的諸亞種置於此種之下(參見鄭作新,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