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丁文名稱:Cyclopsitta guliemitertii、Opopsitta guliemitertii
英文名稱: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體長:約13-16cm(5-6.3吋)
分布:印尼的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及其周圍的小島,澳洲東北部也有其族群。
整體概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尤加利樹林地等地,在澳洲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 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 ,覓食時也會與其它的無花果鸚鵡、玫瑰鸚鵡、吸蜜鸚鵡群集在一起。
在紐幾內亞繁殖期約在3月,澳洲則在8-11月,主要由母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有2顆蛋,母鳥在2天內會下完,18天左右後孵化,母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星期,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橙胸無花果鸚鵡在國際上的鸚鵡養殖中數量非常稀少,飼養照顧不易以及幼鳥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剛引進飼養時十分敏感,常常因壓力與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鳥,籠養的橙胸無花果鸚鵡很安靜,啃咬力雖不強但最好提供樹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過度生長,它們對於低溫也很敏感,一般溫度最好不低於15度,巢內有幼鳥時不要低於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飼養小型鸚鵡般只提供種子穀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蟲、維他命補充劑等食物也都應適量供應。
繁殖
大型的無花果鸚鵡( 如愛德華無花果鸚鵡、薩爾瓦多無花果鸚鵡、)均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繁殖,橙胸無花果鸚鵡的繁殖並非很容易,而且幼鳥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
不過幾天,而且這種情形常一再地發生,如果遇到這個問題,在幼鳥孵出後將日常提供的食物改為軟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會有改善,成對分開繁殖,將巢箱安裝於暗處,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1天,親鳥對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時常打擾它們,羽毛長成約35天,幼鳥一般約40天左右會離巢,公鳥對幼鳥有時有攻擊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鳥。亞種
(1) 沙比克橙胸無花果鸚鵡 (Sepik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2) 紐瑪氏橙胸無花果鸚鵡 (Neumann’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3) 萊呈瑙氏橙胸無花果鸚鵡 (Reichenow’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4) 亞伯蒂氏橙胸無花果鸚鵡 (Albertis’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5) 薩爾瓦多橙胸無花果鸚鵡 (Salvadori’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6) 黑頰橙胸無花果鸚鵡 (Black-cheeked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