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橄欖炭疽病英文病名:Oliveanthracnose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膠孢刺盤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e],屬半知菌亞門。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葉及果實。
生理生化特徵:在PDA上菌落灰綠色,氣生菌絲絨毛狀,後期產生橘紅色的分生孢子堆。
危害對象:橄欖、芒果等。
分布:廣州、增城、普寧。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圓柱形,單細胞,無色,內有一油滴。分生孢子大小為6.3~18.8(11.3~13.8)μm×3.0~5.0(3.8~4.5)μm。有性態通常在培養中不難產生,子囊殼燒瓶形,有明顯的嘴喙,直徑:90~152μm,高約104~160μm;子囊單層壁,棍棒形,不成熟的子囊殼中可見側絲,成熟後,側絲消失,41~72μm×8μm;子囊孢子寬腎形,微彎,無色,9~19(15)μm×4~6μm。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受侵染的枝條,或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在受侵染的枯枝、落葉、爛果等病殘體組織上越冬。次年春天3~4月雨季,越冬的病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進行初侵染。生長季節可以不斷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多次的再侵染。發病條件
高溫高濕利於發病。危害症狀
葉片受害多從葉緣或葉尖開始,病斑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病健交界明顯。天氣潮濕時病部有朱紅色粘性小點,天氣乾燥時病斑呈灰白色,上面有黑色小點,小黑點散生或呈輪紋狀排列。葉片被害嚴重時容易脫落。果實腐爛多發生在近成熟或已成熟的果實上。幼果受害呈暗綠色油漬狀,容易脫落。貯藏期發病,初期呈淺褐色水漬狀,後呈暗褐色而腐爛。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防止積水,可減少病害。2.做好冬季清園工作,剪除病葉,集中處理,並噴一次氧化銅600倍液,消滅越冬病菌,減少病源。
3.在春、夏季抽梢後,可選擇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以保護新梢不受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