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茸

白樺茸

白樺茸,又名樺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主要分布於俄羅斯北部、北歐、中國黑龍江、中國長白山、中國海南、日本(北海道),滋生在北半球北緯40°~50°的地區。白樺茸菌核呈現瘤狀(不育性的塊狀物),外表黑灰,有不規則溝痕,內部黃色,無柄,直徑25—40cm,深色,表面深裂,很硬,乾時脆,可育部分厚5mm,皮殼狀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開裂,菌孔每mm6—8個,圓形,淺白色,後變暗褐色;菌肉木柱質,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環紋,鮮(明亮)淡黃褐色。孢子闊橢圓狀至卵狀,光滑,9—10μm×5.5—6.5μm,有剛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樺茸白樺茸
白樺茸為不孕子實體近球形或不定形塊狀。

直徑7~36cm,表面堅硬,黃褐色至黑色,有明顯凹凸不平開裂的小塊。菌肉黃褐色,菌絲為二系菌絲系統。生殖菌絲淡黃色,有隔,無鎖狀聯合,直徑4~6μm。骨架菌絲為剛毛狀菌絲,黃褐色,直徑5~6μm,難發現子實體。菌肉組織由褐色剛毛狀菌絲和淡黃色生殖菌絲組成,厚壁,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壞紋,明亮淡黃褐色,剛毛體暗褐色。

分布範圍

白樺茸白樺茸
白樺茸對寄主的選擇性很強,主要生於白樺、銀樺、榆樹和赤楊

等的樹皮下或活立木樹皮下或砍伐後樹木的枯乾上。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北緯45°~50°的地區。如北美(北部)、芬蘭、波蘭、俄羅斯、中國黑龍江、吉林省、日本(北海道)等。

人工馴化栽培

白樺茸白樺茸
白樺茸母種菌絲適應性較強,在一般的培養基上均可生長,但以1000ml培養基葡萄糖20g,、黃豆粉10g、磷酸氫鉀1g、硫酸鎂0.5g,pH自然時最佳,菌絲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旺,顏色正。實際生產中白樺茸原種及栽培種培養基以玉米粒培養基為最好,玉米粒培養基製作簡單、方便、但容易老化,不易貯存,應現制現用。白樺茸菌核人工栽培培養料不同配方對白樺茸菌核產量不同。菌絲適應性較強,但菌核的形成以樺木屑52%、玉米芯26%、麥麩20%、白糖1%、石膏1%、水分65%為最好,生物學效率達30%。培養基富含糖、氮,可見其菌核有明顯喜糖、喜氮的特性。因此,在菌核人工栽培和實際生產中注意培養料的配比,以獲得較高的生物學效率。

研究現狀

白樺茸白樺茸
近年來,人們從藥理作用和臨床套用對白樺茸做大量研究,但人工馴化栽培方面較少,且重複性較差。在液體深層發酵方面主要集中在菌絲體生物量和多糖、酚類物質研究上。食品加工方面,已被製成餅乾、麵包、香腸、調味品、飲料、食用色素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