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地震加速度圖

概述

模擬地震加速度圖是採用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對地面地震加速度譜線進行模擬,經過分析、比較發現在沒有濾波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合理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結構才能取得較好的模擬效果;經過濾波後,各神經網路均能較好地模擬地震加速度譜線。人工神經網路模型為建立人工地震波模型開闢了新的途徑。

特點

考慮地面運動加速度和結構動力特性的計算理論。其中有反應譜理論和地震反應時程分析。
①反應譜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首先提出了反應譜概念。1943年M.A.畢奧發表了以海倫娜等地地震為例的幾條加速度譜曲線,圖2美國海倫娜地震(1935EW)加速度反應譜是其中之一,用扭擺模擬方法繪製,橫坐標為單質點體系的自振周期,縱坐標為體系質點的最大加速度值,這就是加速度反應譜。顯然,輸入相同的地震記錄,最大加速度值隨體系自振周期的改變而變化。如果把數量足夠多的實際地面運動記錄作為輸入,可以得到多條類似的曲線,然後經過統計分析可以確定一條或數條隨場地土質條件變化的標準反應譜曲線以供設計套用,這就是反應譜理論。自50年代起,美國和蘇聯開始採用反應譜理論,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規範都採用了。中國自50年代中期開始在抗震設計中採用了反應譜理論。70年代的譜曲線形狀如圖3反應譜曲線所示,圖中□為地震影響係數,它是最大絕對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的比值,當設計烈度為7度、8度、9度時,□□分別為0.23、0.45、0.90;Ⅰ類場地為堅硬的土,Ⅲ類場地為較軟弱土,Ⅱ類場地土介於Ⅰ、Ⅲ之間。在抗震設計中,從靜力理論過渡到反應譜理論是一個質的變化。反應譜曲線不僅可以直接提供單自由度體系的彈性地震力,對於多自由度體系,也可以通過振型分解把結構化為若干個單自由度以便利用同一譜曲線。
②地震反應時程分析。在抗震設計中,有時還要直接進行確定性的地震反應時程分析。在進行分析時,除需選擇合適的地震記錄外,還要確定結構的力學模型、結構構件的恢復力特性和計算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