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長橢圓形,有明顯光澤。雌、雄非常相似,雄蟲略小。頭黃褐色,頭頂中部有一隱約的淺紅色橫帶,前端中央有一黑色大斑。複眼發達,黑色。頸黑褐色。喙淡黃褐,末端黑褐,被淡色毛。觸角珊瑚色。若蟲半透明,光亮,淺綠色,長型。
卵產於葉柄、葉主脈及嫩梢皮層內,乳白色、光亮、半透明、長茄狀、略彎。
發生規律
一年幾代目前尚不清楚,據桐廬縣森防站觀察危害高峰期為8月至9月中旬,生長旺盛的苗圃,若蟲、成蟲為害可至12月上旬,與霜凍期和樟樹生長狀況有關。以卵在樟葉柄、主脈及嫩枝皮層內越冬,據杭州市森防站觀察杭州市區4月份越冬代蟲卵尚未孵化,5月上旬出現若蟲,6月下旬出現第一代蟲卵,景區要比市區街道世代略晚。據桐廬縣森防站今年觀察桐廬地區4月中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5月上旬出現成蟲,第一代6月下旬產卵,6月下旬是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往往與樟脊網蝽、黑刺粉虱、癭蟎等小害蟲同時發生。
防治方法
從調查情況看,去年為害重、落葉多的樟樹蟲口很低,但一些去年為害相對輕、生長好的相對較高,請各有關單位要密切關注,抓準時機,及時防治。
1.增強樹勢。應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蟲力,減少落葉,降低危害。8-10月份天氣乾旱的年份,加強肥水管理尤為重要。
2.保護天敵。自然天敵較多, 保護螳螂、花蝽、瓢蟲、草蛉等天敵,以發揮自然控制作用。
3.物理防治。利用黃色的頻振式殺蟲燈或黃色殺蟲板進行誘殺(研究認為成蟲具有趨黃性)。
4.化學防治。因世代重疊,卵體在組織內,防治不易徹底,因此重點防治應在第一、二代若蟲期、成蟲期,採用:1、5%可濕性吡蟲啉粉劑1000-1500倍;2、25%的敵殺死(溴氰菊酯)1500倍;3、0.5%的苦參鹼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可獲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