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天地之和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

本文講樂所表現的是天地間的和諧;禮所表現的是天地間的秩序。

作品介紹

“樂者,天地之和也”選自《樂記·樂論》中的一段。因為和諧,萬物能化育生長;因為秩序,萬物能顯現出差別。對於統治者來說,秩序與和諧是維護統治的重要前提。

作品原文

《樂者,天地之和也(1)》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2)。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3),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4)。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5)。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6),越於聲音(7),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作品注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論》。

(2)暴:越出正道。

(3)論倫無患:意思是和諧而不亂。

(4)官:功能。

(5)制:指職能。

(6)金石:鍾、磬一類的東西。

(7越:傳播。

作品譯文

樂所表現的是天地間的和諧;禮所表現的是天地間的秩序 。因為和諧,萬物能化育生長;因為秩序,萬物能顯現出差別。

樂依天道而鑿,禮按地理而制。制禮超過分寸會造成混亂,作樂超過分寸會越出正軌。明白天地的道理,然後才能制禮作樂。

和諧而不混亂,是樂內在的精神;讓人欣喜歡愛,是樂有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莊重恭順,是禮的職能。至於運用樂器來表現禮樂,聲音使禮樂得到傳播,用於宗廟社稷的祭祀活動,祭祀山川鬼神,統治者與民眾都要共同這樣做。

作品解讀

對於統治者來說,秩序與和諧是維護統治的重要前提。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這樣,統治將無法維持下去。因此,秩序與和諧的確十分的重要。

禮和樂成為儒家治國安幫的支柱,他們反覆申說這個道理,總讓人迷惑不解。難道他們就沒有想到過別的辦法?看看歷史就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不僅“禮崩樂壞”,也是一個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的法家,便主張用強制的手段(刑罰)來維護統治,與儒家的思想針鋒相對。如果儒家學者真的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大概應當知道以禮和樂來維護統治是軟弱無力的,遠遠達不到秩序與和諧的目標。

另一方面,施行禮樂還要適度,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就更加難了。適度很難有客觀標準,現實情況也千變萬化,這就給施行者提出了高難度的課題。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大受歡迎,恐怕並不是偶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