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槍

槓桿槍

槓桿槍,是一款與科爾特左輪齊名的美國百年老槍。

基本信息

簡介

槓桿槍是一款與科爾特左輪齊名的美國百年老槍。它不僅在戰爭中大出風頭,而且與科爾特左輪組成的一長一短最佳拍檔也是牛仔們的最愛。它們一起見證了美國的西部拓荒史,成為日後碧血黃沙西部大片中不可或缺的槍械道具。雖然如今它早已退出了戰爭的殿堂,但作為19世紀後期最先進的武器之一,它曾帶動了槍械科技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擁有過一片屬於自己的——在反映拓荒時代的美國西部大片中,牛仔們的“標準裝備”是腰間挎著著名的柯爾特左輪,在馬鞍子旁還斜插著一把長槍。這種長槍在現代的軍隊當中已經看不到了,但在民用市場上仍能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槓桿槍。其實,就槓桿槍而言,在西部拓荒時代被廣泛套用已是後話。要講這種槍的出現與成名,還要從美國的南北戰爭說起。慧眼識才,名槍出世
槓桿槍槓桿槍
美國南北戰爭初期,由於定裝式槍彈已經出現(定裝式槍彈是將彈丸、發射藥和底火一起裝在彈殼內的槍彈,通過擊發便可發射。而燧發槍則需先從槍口倒入火藥、舂實後再裝上彈頭,靠燧石與鋼板撞擊產生的火星來引燃火藥完成擊發的過程),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裝備的都是底火擊髮式前裝步槍,各大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的也都是這種步槍。底火擊髮式前裝步槍的裝彈方式,就像現在仍能見到的撅開式獵槍一樣,將槍從中一撅裝上槍彈,合直後射擊,射擊完畢再一撅,退出彈殼再裝入槍彈射擊。這樣循環往復地使用,已比燧發槍時代一個熟練士兵每分鐘2發的射速快多了。當時一名叫斯潘塞的青年發明了一支相比於底火擊髮式前裝步槍射速快、動作可靠、操作方便的新型步槍——槓桿槍。這支槍在槍托內裝有一個可以儲存7顆子彈的供彈管,通過一個具有機械槓桿作用的裝置可完成進彈、閉鎖、擊發、開鎖、抽殼、拋殼、再進彈、閉鎖等全套動作,大大提高了射速。但是,據說當斯潘塞到華盛頓陸軍部獻槍時,卻遭到冷遇被拒之門外。後來,是一個看門的老頭直接把他帶到了林肯總統處,他還和林肯總統在白宮的花園中用這支槍進行了一場射擊比賽。林肯總統對這支槍大加讚賞,最終槓桿槍得以量產、列裝。雖然後來史學界對上述說法頗存質疑,如一個青年如何能集當時世界上眾多槍械大家發明之大成,不僅造出了這樣一支出色的槍械,而且能預見到自己的發明一旦被採用將推動戰術的變革?他哪裡來的這么大的勇氣敢闖陸軍部大樓獻槍?那個看門老頭怎么和林肯那么熟?林肯總統在日理萬機中竟然有那么高的興趣去看一個小人物的發明等等,但戰爭期間北軍共裝備了6萬餘支槓桿槍卻是史實,槓桿槍為北軍迅速取勝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槍械的威懾作用,據說南軍聽說北軍裝備了這種槍械,非常恐懼,當時南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這種可怕的槍械裝一次彈可以打一個禮拜。名槍易主,西部揚名美國歷史上征服西部的時期從19世紀南北戰爭以後到90年代,僅僅持續了30年。但就是在西部拓荒的這30年間,槍,充當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動盪不安的西部,槍是自衛的武器、是謀生的手段、是生存的工具。其中,自然少不了斯潘塞那款在剛剛結束的戰爭中出盡風頭的槓桿槍。但這時,它已名槍易主了。原來,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美國政府大量裁軍,也不再購買槍械了。這使得年輕、涉世不深的斯潘塞認為造槍、賣槍“沒戲了”,便將槓桿槍的專利及剩餘庫存全部賣給了一個在美國槍械製造業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奧里弗·F·溫徹斯特。溫徹斯特在斯潘塞槍的基礎上又對其進行了多方改進,將槍托內的供彈管改為與槍管平行的供彈槽,這樣可隨著槍管的加長增加儲彈量;還有,斯潘塞槍槓桿與槍機位置的安排不很合理,不熟練的人弄不好就會被很慘地夾一下手指頭。而溫徹斯特的改進將槓桿和扳機連在了一起,從而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經諸多改進後的槓桿槍在當時眾多武器中異軍突起、獨占鰲頭。尤其對於終日在馬背上顛簸、四處遊走的西部牛仔們而言,細長扁平的溫徹斯特槍可以插在馬鞍旁的槍套中,在顛簸的馬背上也不會丟槍;槓桿與槍機的完美組合使槍身非常直順,減少了不必要的“枝枝杈杈”,可以迅速拔槍而不會使槍鉤住或別在什麼不應該的地方,影響擊發速度;再就是在馬上操作便利,無需再裝填便可不停地射擊……因此,它不僅很快成為牛仔們的最愛,就連印第安人也把它當作一種倍受珍視的財富。但是,昔日成群的北美野牛卻倒足了大霉,幾乎亡族滅種。 可以說,槓桿槍見證了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一戰成名 閃光一瞬到了19世紀後期,在美國的西部開發已初具規模時,思想保守、優越感十足的歐洲人尚不認為槓桿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甚至對它嗤之以鼻。歐洲人對自己的後裝單發步槍仍信心百倍。恰在這時,正是並不為歐洲人所看好的槓桿槍,在一場“及時的戰爭”中的出色表現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認識,從而掀起了一場槍械科技大發展的浪潮。這著名的一役發生在俄土戰爭期間,稱普列佛那戰役。當時,交戰雙方的大軍對峙於現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東北部約130公里處的普列佛那,準備進行一場大會戰。戰前,俄軍只知土耳其人裝備有單發的英國造馬提尼—亨利步槍,相信自己軍隊手中的單發別旦步槍足以與之抗衡。但是,當時土耳其人還從美國進口了一定數量的溫徹斯特槓桿槍,雖不能裝備所有部隊,但卻“好鋼用在了刀刃上”,俄國人所面對的正是一支既裝備有馬提尼—亨利步槍,又偷偷裝備了溫徹斯特槓桿槍的“雙槍部隊”。戰鬥打響後,面對俄軍的集團衝鋒,土軍先用馬提尼—亨利步槍遠距離進行稀疏射擊來消耗敵人,同時也讓俄國人覺得沒什麼,大膽向前沖;待敵人沖近後,土耳其人馬上更換溫徹斯特槓桿槍快速齊射,俄國人兩次進攻折兵數萬、大敗虧輸。這一仗,宣告了單發裝填步槍時代的結束,各國紛紛開始研發、列裝軍用彈倉步槍。很快,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就都換裝了彈倉步槍並開始進行相應戰術套用的研究,如奧地利、荷蘭、羅馬尼亞裝備了曼利夏彈倉步槍,法國裝備了萊伯爾彈倉步槍,英國裝備了李—恩菲爾德彈倉步槍,俄國裝備了莫辛—納乾彈倉步槍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德國人裝備的毛瑟彈倉步槍。而正如成語“成敗蕭何”所說的,溫徹斯特槓桿槍促成了軍用彈倉步槍的大發展,而軍用彈倉步槍的大發展反過來卻宣告了槓桿槍將輝煌不再。在射程上,槓桿槍由於只能發射裝藥較少的短彈,因此射程被限制在大約300米內;彈倉槍可根據不同裝彈要求設計,能發射射程達數千米的長彈,而且同樣具有足夠的殺傷力;在射速上,槓桿槍的儲彈必須一發一發往裡裝填,而彈倉槍已開始使用操作被大大簡化的定裝彈夾,因此幾乎在槓桿槍裝一發子彈的時間內便可視彈夾容量裝十幾發甚至幾十發子彈;從設計和製造上看,槓桿槍發射靠的是槓桿往上頂的力量,只能發射低威力彈,不僅操作複雜、易出故障,而且製造上也比較麻煩;彈倉槍採用的是直動式閉鎖,可靠性強,不僅適用於大威力彈種,而且皮實耐用。自此,槓桿槍的優勢蕩然無存,它也迅速地從軍隊中被淘汰,走下了輝煌的神壇。但是,在近百年後的今天,在民用市場及許多西部題材的影片中,人們仍能看到它的身影,也許會由此而想到它在輕武器漸進史中曾有的那輝煌一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