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尾孢

槐尾孢,屬於鏈孢霉目,黑霉科,拉丁名為Cercospora sophorae。

槐尾孢

拉丁綱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Moniliales
中文目名鏈孢霉目
拉丁科名Dematiaceae
中文科名黑霉科
拉丁名Cercospora sophorae
中文名槐尾孢
定名人Saw. et Kats.
參考文獻Dematiaceae

相關連線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

病名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

症狀

葉部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直徑2-5毫米,邊緣不明顯。莖部和葉柄上的病斑初為紅褐色至深褐色,後期病斑中央變為灰白色,邊緣褐色,有時邊緣水漬狀。潮濕條件下,病斑上產生淡褐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無性階段的子實體。本病與莖生殼二孢引致的病斑區別是後者顏色較淺,並有小黑點。
病原菌 為戴維斯尾孢(Cercospora davisii Ell. Et EV.),有性階段為戴維斯球腔菌(Mycosphaerella davisii Jones)。本菌無性階段的形態特徵已在苜蓿蛙眼病中描述過,這裡不再重複,現將有性階段補充如下:戴維斯球腔菌發生於死莖上,葉部不發生。秋季氣溫為8-16℃時,病莖上產生性子器,密集,球形,褐色,埋生,直徑80-120微米。性孢子圓柱形,1.5-3微米×1微米。子囊座少而分散,球形,深褐色,直徑70-100微米。子囊棍棒狀,40-60微米×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雙胞,直或稍彎,12-20微米×4-5微米。

發生規律

病菌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次年隨風雨傳播到返青植株或當年生植株上,遇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孢子便發芽侵入,芽管由氣孔侵入寄主。發病適溫為16-28℃,高濕有利於此病發生。光照不足時發病也嚴重。種子可以帶菌,成為遠距離傳播的途徑。
分布與危害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夏季黑莖病)在美洲是草木樨的重要病害。我國內蒙古的赤峰、敖漢和準格爾旗等地也常見,在吉林此病還為害紫花苜蓿。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國外己發現有些品種是抗病的。2.消滅種帶病原 在無病草地留種或將種子用福美雙、托布津、多菌靈等藥劑進行拌種或浸種。3.搞好草地衛生 刈割後要清除病株殘體,刈割時並儘量降低刈茬高度,以減少田間病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