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蛙眼病

子囊座生於死莖上,少而分散,球形,深褐色。 子囊孢子無色,直或稍彎,12-20微米×4-5微米。 分生孢子在葉和莖上產生,借風、雨傳播。

症狀

葉片上病斑圓形、近圓形,直徑1-3毫米,中央淡褐色,邊緣褐色,主要在葉面上產生灰黑色的霉狀物,即病原菌的無性子實體。在莖、葉柄、花器上產生紅褐色或灰褐色斑點,斑點中心漸變成灰白色。病害症狀與苜蓿尾孢(Cercospora medicaginis Ell. Et Ev.)引起的葉斑明顯不同。

病原特徵

戴維斯尾孢(Cercospora davisii Ell. Et Ev.),有性階段:戴維斯球腔菌(Mycosphaerella davisii F.G.Jones)。分生孢子座生於葉片兩面,主要葉面生,子座褐色,直徑18-32微米;分生孢子梗5-30根,束生,欖褐色至暗欖褐色,上下色澤均勻,頂端較窄,不分枝,多無膝狀節,少數有1個膝狀節,短而屈曲,0-2個隔膜,頂端圓形或圓錐截形,孢痕不明顯,9-32微米×3-5微米。戴維斯尾孢分生孢子鞭形,無色透明,正直至微彎,基部截形或近截形,頂端略鈍,3-10 個隔膜,大小24-84微米×2-4微米。子囊座生於死莖上,少而分散,球形,深褐色。子囊棍棒狀或圓筒形。子囊孢子無色,直或稍彎,12-20微米×4-5微米。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在病莖上越冬,次年遇溫暖潮濕(溫度達24-28℃,相對濕度接近100%)的條件,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當植株高達10厘米以上,並形成稠密冠層,其下部葉片間常有上述情況出現。持續近100%相對濕度,不僅對大量孢子產生是必需的,對孢子發芽和侵入也是必需的。分生孢子在葉和莖上產生,借風、雨傳播。病害發生、發展的適溫,對美國分離物為24-28℃,而對澳大利亞的條斑尾孢分離物,在日溫18℃和夜溫13℃的條件,侵染率最高。在感病品種上,侵染後96小時內,病斑便可出現。接種後5天內,子座在氣孔下室或表皮和柵欄或海綿狀的薄壁組織間形成,分生孢子梗從這些子座上通過病斑中部的氣孔或直接通過表皮長出。通常第二三茬牧草發病較重。偶而種子帶菌,但不是主要傳播方式。

分布與危害

60年代發現於吉林省。少見,為害輕。

防治方法

1、提早刈割減少損失。
2、品種抗病性不同,但沒有高抗品種,來源土耳其斯坦或弗來密斯(Flemish)的種質是特別感病的。
3、草地管理措施 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明顯降低發病率。留種草地應寬行條播;冬季燃燒病殘株體,減少次春初侵染菌源;根據當地苜蓿生長發育情況和病害發生情況,第一次刈割利用宜在病害高峰之前,以減輕下茬草的病害程度;播種前認真進行種子的清潔去雜工作,或用菲醌(種子重量的0.3%)或福美雙拌種。
4、藥劑防治 科研地、種子田等,必要時可用以下藥劑定期(7-10天一次)噴施保護:①70%代森錳600倍液 ②75%百菌清500-600倍液,③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④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⑤40%滅菌威(多硫膠懸液)800倍液,⑥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⑦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等均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