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專業

構造地質學專業是研究固體地球及表層物質結構構造、形成演化過程及規律,並為維持充足的能源、固體礦產,減輕地震等地質災害和評估工程地質環境提供構造地質學依據的學科。構造地質學是以固體地球特別是地殼和岩石圈物質結構、構造演化為中心,以構造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基礎,在巨觀至微觀不同尺度上研究大陸地殼、岩石圈的組成,地質構造現象和地球系統的演變規律。

學科介紹

構造地質學專業是研究岩石圈內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構造作用或構造運動常是其他地質作用的起始或觸發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地質學說通常也就成為地質學的基本學說。
狹義的構造地質學一般限於形變和變形機制方面的研究。構造學或大地構造學是對區域性巨觀構造演化史的研究,也是構造地質學的組成部分。狹義的構造地質學與構造學相輔相成,前者的研究是區域構造演化的具體內涵,而後者則是前者變形機制的成因環境和條件的綜合概括。
構造地質學最先是對構造要素,即褶皺和斷裂的形態、變形組合的認識和分析,以及構造均勻域區劃分帶的研究,而後又結合岩石組合特徵,研究演化歷史和變形期次與階段。其核心是構造演化的動力機制和成因模式,因而總與學說、假說相聯繫。

研究方向

(1)中國東部大陸岩石圈結構與構造;

以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多學科綜合作為研究基本手段。探討中國東部及鄰區海域大陸岩石圈三維結構、物質組成與時空演化。

(2)造山帶及盆地構造;

過區域構造解析、同位素年代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盆地動力學等多學科交叉手段,研究盆地和造山帶的形成過程及盆-山耦合機制及動力學。研究造山帶與盆地的時空演變,盆地深部結構與狀態,盆地沉積作用,盆地形成、改造的構造幾何學與運動學,盆地形成改造與油氣成藏,盆地形成與演化的數值模擬等。

(3)海底與大陸邊緣構造;

洋—陸相互作用的構造過程,陸緣或洋內殼—幔相互作用的深部過程,盆—山相互作用的構造機制,陸架海盆地演化與資源遠景評價等。

(4)前寒武紀地殼形成與演化。

研究早期陸殼的性質和形成演化過程與動力學;早期地殼的組成、結構構造與構造體制;大陸深部過程及其在大陸演化中的作用等。

推薦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

浙江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長安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河北地質大學、桂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