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2.6mm左右,體黑色。觸角8節,第1、2節棕黑色,3至5節及6節基半部黃色。前足腿節黃色。翅無色。頭長是寬的1.4倍,是前胸長的1.7倍。頭頂單眼區呈錐狀隆起,有六角形網紋;複眼大;前胸背片布滿交錯或扭曲的橫紋。中胸前基腹片發達;後胸背片有縱的交錯紋及網紋。前翅很寬,邊緣直,不在中部收縮;翅基部具並行的鬃3根,後緣端部生間插纓18~20根。前足股節不增大,跗節內側具小齒。腹部背片第1節板片三角形,第2至4節兩側具交錯橫紋。管長是頭長的1.2倍。雄成蟲小。卵腎形,乳白色。若蟲共4齡。
成蟲
雌成蟲體長2.6mm,雄成蟲2.2mm。觸角8節,第一、二節棕黑色,第三至六節基半部黃色,第七、八節色較暗。前足脛節、中足和後足脛節端部及附節均黃色。頭長為寬的1.4倍,為前胸長的1.6倍,複眼大,單眼區呈錐形隆起,後單眼緊靠複眼前部內緣。口錐形,稍超過前胸片中部, 端部寬圓,前胸背片布滿交錯橫紋。翅透明。腹端略純圓, 產卵管鋸狀。
卵
卵橢圓形,白色透明長約0.02mm, 發育到胚後期時,在120倍解剖鏡下可看到1對紅色眼點。
幼蟲
1齡蟲體長0.22-0.24mm,2齡蟲體長0.26-0.27mm,3-5齡蟲體長為0.62-0.73mm。頭小而圓,觸角6節,複眼黑色,單眼3個,黃色。觸角往後折於頭背面,第一節較粗於其他節。鞘狀翅芽伸達腹部3/5處。
發生規律
榕母管薊馬主要發生在榕樹生長地,特別在南寧、福州、貴陽發生嚴重。隨榕樹盆景傳播到北方的溫室。若蟲和成蟲銼吸寄主的嫩葉和幼芽的汁液,是榕樹的一種普遍而嚴重的害蟲。受害葉形成蟲癭,使寄主的葉片和嫩梢生長畸形。園林植物中常見的寄主有榕樹、氣達榕、龍般花、杜鵑花、人面子、無花果。該蟲在貴陽一年發生8~9代。在北方溫室常年發生。氣溫25℃相對濕度達50~70%適其繁殖,每年5月份為害嚴重,有世代重疊現象,該蟲對榕樹偏愛,集中為害,使受害榕樹生長發育受抑,光合作用減弱,降低其觀賞價值。該薊馬常與大腿榕管薊馬混合發生混合為害。在日平均溫度25℃時,完成一代需28~30天,平均29天,每年1月出現第一代,11月初出現第九代,並進入越冬期。世代重疊。該薊馬在一天中7~10點和16~19點化蛹或羽化,在不同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化蛹率和羽化率不同。成蟲羽化後5~7天開始產卵,卵分批產出,不規則。每頭雌成蟲一生可產25~80粒卵。卵多產於成蟲形成的餃子狀蟲癭內。有的成蟲出蟲癭將卵產於樹皮裂縫內。
防治方法
在發生數量較多時,可噴40%七星寶乳油8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4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1次,連噴2-3次,即可控制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