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螟

楸螟

楸螟(種拉丁名: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害蟲。危害或從5月上旬開始,至10月中、下旬止,長達6個月之久。成蟲羽化多集中在16-21時,羽化率90.8-100%;白天靜伏葉背面陰暗處,傍晚開始活動,以20—24時最活躍;飛翔能力強,可高達 10 m以上,遠達數百米;有趨光性,21-23時飛向黑光燈,但趨性不強。分布在遼寧、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

基本信息

簡介

種名: 楸螟
種拉丁名: 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
國內分布: 遼寧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 15 mm,翅展約 36 mm。體灰白色,頭部及胸、腹各節邊緣處略帶褐色。翅白色,前翅基都有黑褐色鋸齒狀二重線,內橫線黑褐色,中室內及外端各有1個黑褐色斑點,中室下方有1個不規則近於方形的黑褐色大型斑,近外線處有黑褐色波狀紋2條,緣毛白色;後翅有黑褐色橫線3條,中、外橫線的前端與前翅的波狀紋相接。 卵 橢圓形,長約 lmm,寬 0.6 mm。初產為乳白色,後變為赫紅色,透明,卵殼上布滿小凹陷。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 22 mm左右,灰白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分為 2塊,體節上有儲黑色毛片。 蛹 紡錘形,長約 15 mm,黃褐色。
生物學特性: 在河南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枝消內成苗乾中、下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化蛹,4月上旬為化蛹盛期。成蟲於4月中旬開始羽化,4月底至5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第一 代幼蟲子5月孵化,5月上旬為孵化盛期;第二代幼蟲子7月上旬至8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後期世代重疊嚴重。危害或從5月上旬開始,至10月中、下旬止,長達6個月之久。 成蟲羽化多集中在16-21時,羽化率90.8-100%;白天靜伏葉背面陰暗處,傍晚開始活動,以20—24時最活躍;飛翔能力強,可高達 10 m以上,遠達數百米;有趨光性,21-23時飛向黑光燈,但趨性不強。雄蛾較雌蛾早出現1-2天,第二代及第一代雌、雄性比為1:1.40及1:1.14。成蟲壽命2-8天,一般雌蛾壽命比雄蛾長1-2天,第H代比第一代長1-3天。成蟲羽化後當晚即可交尾,次晚開始產卵,雌蛾產卵量約60-140粒。卵多產在嫩枝上端葉芽或葉柄基部隱蔽處,少數產於嫩果、葉片上。一般單粒散產,或2-4粒產在一起。卵期平均9天。孵化多在9-11 時及 15-17時,孵化率 83.0-97.2%,平均 90.1%。 幼蟲孵化後,多在嫩消距頂芽 5-10 cm處蛀入,蛀入孔黑色,似針尖大小。初孵幼蟲在嫩消內盤鏇蛀食,隨蟲齡增大,食量增加,開始由下向上危害,枝梢髓心及大部分木質部被蛀空,蟲道長 15-20 cm,寬0.4-0.8 cm,外部形成直徑約 1.5-2.6 cm橢圓形或長圓形蟲梁,嚴重時瘦瘦相連,狀如“山楂糖葫蘆”。幼蟲危害期,不斷將蟲糞及蛀屑從蛀人孔排出,堆積孔口或成串地懸掛於孔口。一般1頭幼蟲只危害1個新消,但遇風折等干擾時也轉枝危害。有的初孵幼蟲蛀人葉柄食害,待葉枯萎時再蛀入技梢。還有一部分第二代幼蟲,到後期從苗梢部轉移至苗乾下部蛀食,甚至向下蛀入根基部位。幼蟲5齡。第一代幼蟲期17—47天,平均29天。第H代幼蟲子9月底開始進入越冬休眠狀態,至10月底全部進人休眠狀態。老熟幼蟲在蟲道下端咬一圓形羽化孔,並在其上方吐絲粘結木屑構築蛹室,然後在蛹室內化蛹。第二代蛹期16—47天,乎均對天;第一代蛹期6-38天,平均14天。第二代及第一代的化蛹率分別為81.7-98.0%及78.8%。 一般苗木及 5年生以下的幼樹被害重;樹高 4 m以上的被害輕, 10 m以上的大樹一般不被害。樹冠上部枝條被害重,尤其是主技;其次是中部枝;下部技被害輕。發技早、枝條粗壯的被害重,發技晚、枝條細弱的被害輕。長勢旺、枝條粗壯的批樹類型,如金絲揪被害重;而長勢弱、枝條細的類型被害輕。
防治方法:
1.檢疫對樟子松梢斑螟、揪螟應加強檢疫措施,以防止其進一步蔓延。
2.林業技術防治(1)對挑蛀螟應結合疏果摘除蟲蛀桃和及早處理越冬寄主,以壓低蟲口密度。(2)對果梢斑螟在選擇種子園時應注意與同一樹種的天然林隔開。(3)對微紅梢斑螟、樟子松梢斑螟應搞好幼林撫育,促使幼林提早鬱閉;同時要加強管理,避免亂砍濫伐,禁牧,修技留樁短、切口平,減少技乾傷口,以防止成蟲在傷口上產卵;又在越冬幼蟲出蟄前剪除被害梢果,及時處理。(4)對揪螟儘可能截乾造林,將帶蟲苗乾燒毀。(5)及時鬆土、除草、割除藤蔓,以破壞油水野螟成蟲的棲息環境。(6)於刺槐母樹林周圍種植花期較刺槐花期為早的其他豆科植物,以誘集成蟲產卵,產卵期過後將其他豆科植物掩青漚肥。(7)對赤松梢斑螟以在林冠下營造幼林最為安全,隨著幼林成長須保留一定數量的闊葉樹將林分鬱閉度控制在0.3以上。(8)冬季深挖土可直接降低竹織葉野螟越冬幼蟲的蟲口密度。(9)對紅脈穩螟應撿拾落地蟲果、除去蟲穗。
3.人工防治 (l)在樟子松梢斑螟化蛹前後剷除凝脂團達韌皮部,以消滅其中老熟幼蟲及蛹。 (2)結合冬季撫育修剪,除去黃楊絹野螟的越冬蟲苞,集中銷毀。 (3)冬春對苗圃、幼林及散生樹進行普查,發現蟲梁立即剪除,集中焚燒。每年進行2次,並且要與毗鄰單位聯防,以消滅揪螟。 (4)用高校剪剪除綴葉螟蟲巢、漚肥或餵雞鴨。 (5)對紅松人工幼林可於春季剪除赤松梢斑蝗蟲害枝,集中燒毀。
4.燈光誘殺對果稍斑螟、赤松梢班螟、黃楊絹野螟、檸條堅莢斑螺、綴葉叢螟、沙棗暗斑螟、黃翅綴葉野螟的成蟲可用黑光燈誘殺。
5.生物防治 (1)釋放長距繭蜂防治低蟲口密度下的微紅梢斑螟、樟子松梢斑螟。 (2)對綴葉叢螟可於幼蟲入土期於樹幹基部周圍地面噴撒2億/g白僵菌粉,然後耙鬆土層,以殺死入上幼蟲。亦可招引益鳥除治害蟲。 (3)對紅脈穗螟在花期或幼果期可套用蘇雲金桿菌乳劑 100倍液加 3%苦棕油(0204乳化劑乳化)噴霧。
6.化學防治 (l)對幼齡幼蟲可噴射90%敵百蟲晶體或50%李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m%殺螟松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或50%磷膠乳油1000倍液。 (2)在 1-2年生幼林對揪螟幼蟲可於 4月下旬報施 3%吹哺丹顆粒劑,每株用藥 25 g。施藥方法:在樹幹基部周圍約 30 cm範圍內進行三點理藥,人士深 20 cm,每點澆水 500ml,然後封土。對擯榔上紅脈穩螟,可在第一批花個別開放時根施3%呋喃丹顆粒劑。如與氮磷鉀肥混施則可獲防蟲增產效果。每株樹混合施3%吹哺丹顆粒劑O.25 kg.氯化鉀0.15kg,過磷酸鈣 0.2 kg、尿素 0.05 kg於樹冠下深約 1cm、直徑 lm的半環溝內,施後覆土壓實。如土壤過乾,應適當灌水。 (3)套用 40%樂果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 100倍液塗抹被害部位,以毒殺沙棗暗斑螟。 (4)對竹螟蜜源地的板栗及株樹可用規%敵敵畏 2000倍液噴霧,以毒殺成蟲。 (5)套用 50%甲胺磷乳油注入毛竹竹稈,每株 l-2 ml,可毒殺竹螟。 (6)對樟子松梢斑螟可用磷化鋅毒簽堵孔。 (7)在落葉松隱斑螟幼蟲下樹越冬前於樹幹上塗上澳氰菊酯乳油毒林或捆上毒繩,以毒殺之。 (8)對挑蛀螟成蟲可用性信息素誘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