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登山,是毛澤東一生的愛好。萬水千山連著中南海。但在戰爭年代,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與他所走過的萬水千山,卻不是本書正文所要介紹的內容。邊學祖編著的《極目天舒——毛澤東登山紀事》所要介紹的,是毛澤東作為遊覽和健身所進行的登山活動。也就是說,這些山,嶽麓山,泰山,白雲山,五台山,玉泉山,北高峰,莫乾山,廬山……,是毛澤東健身鍛鍊所依託和征服的對象。同中流擊水時邊游邊聊的習慣一樣,毛澤東登山時也是邊走邊談,興趣盎然。他不止一次地說:“爬山就是前進,使人步步登高,可以盡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鮮空氣、陽光和無限風光,鍛鍊身體,舒暢胸懷。爬上山頂,舉目四望,會有勝利在握、心曠神怡的感覺。”“爬山是全身運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觀賞風景,還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只有這樣才能看得遠,這是一舉三得。”
圖書目錄
前言:仁者樂山
一、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登東台山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二、卅年仍到赫曦台——毛澤東登嶽麓山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三、人在溈山不見山——毛澤東登溈山
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
什方密印寺,飛落白雲間。
四、此處奇峰便不同——毛澤東登昭山
亂峰空翠晴猶濕,山市嵐錯近覺遙。
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
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毛澤東登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六、不平世界颶摧雲——毛澤東登梁山
好漢登高一擂轟,不平世界颶摧雲。
到頭反被奸人笑,兩字招安覆了軍。
七、再續漢陽游,騎黃鶴——毛澤東登蛇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一際流。
八、追陪黃紫近天顏——毛澤東登萬花山
好呈雨露時滋息,莫遣兒童浪折攀。
只恐和根移上苑,追陪黃紫近天顏。
九、山門無鎖白雲封——毛澤東登白雲山
北有白雲山,南有黃鵠磯。
人說磯上鵠,我謂山更奇。
十、佛土休將人境比——毛澤東登五台山
沉沉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
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十一、山下泉流似玉虹——毛澤東登玉泉山
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與眾泉同。
地連瓊島瀛州近,源與蓬萊翠水通。
十二、又來南國踏芳枝——毛澤東登越秀山
歲登大有,人樂春台,覽勝直窮千里目;
海不揚波,山皆獻瑞,籌邊時上五層樓。
十三、名山與高士,人地兩相倚——毛澤東登雲龍山、九里山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十四、黃河岸邊偉人情——毛澤東登邙山
山靜閒雲夾樹飛,樵人相對總忘機;
息柯且說山中事,共指長河落日暉。
十五、此中聽得野鶯啼——毛澤東登杭州諸山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
十六、回首峰巒人莽蒼——毛澤東登莫乾山
盛暑來茲頗若秋,紫薇花靜翠篁幽。
晨登塔嶺親吳越,夜看銀河貫鬥牛。
十七、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登廬山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後記
文摘
密印寺內外不乏含有故事傳說的景物。寺內有一塊高五丈、圍二丈的黑色石,上有二孔,相傳為裴休之妻陳夫人齋僧處,一孔出油,一孔出鹽,稱為油鹽石。寺外還有回心橋、來木井、養生池、仙人獻寶、龍王井、蘆花水、鏡子岩、獅子岩、萬人床、白果含卡雲等“溈山十景”。寺周山環水繞,靈秀所鍾,景致不凡。
吃過午飯,他們一路欣賞奇峰怪石、秀麗山色,走走停停,直至黃昏時分才來到密印寺山門。二人提出要謁見方丈,門口的和尚見是求乞的,巧言拒絕。毛澤東寫了一張便條,請和尚送給方丈。不一會,年近半百的方丈將二人請進了禪房。
方丈禪室清靜簡樸,四壁擺著經書。面目慈祥的方丈合掌施禮,請兩位青年入坐。他注視一番來客,然後用手指指著說:“這位施主是毛澤東,這位施主是蕭瑜(即蕭子升)吧?”
“你怎么知道?”毛澤東不勝驚訝。
“兩位施主是簽了名的,”方丈瞟了一眼桌上他們簽名的紙條說:“毛施主一個字要占兩三格,而蕭施主一個格能寫兩個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貧僧略知一二。”
方丈留他們一起吃了晚飯。“我們身上一文沒有,有一次到了溈山寺,討得一頓齋。那寺廟好大喲,方丈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飯後聊天,方丈問:“你們為什麼要這樣走呢?”
蕭子升說:“我們有心不費一文錢。來自遠方的掛單和尚不是也都一文不名的嗎?”
毛澤東則說:“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草根百事可做。有道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方丈講了一番佛教的美德,而後目望毛澤東:“毛施主,貧僧敢有一問,佛教何以在中國千年不衰?”
“自然有人信它了。”毛答。
“簡單了。”方丈說,“第一,它提供了一種完整的人生哲學,對世間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闡揚。第二,歷史上中國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學傾向。”
毛澤東不以為然:“我以為不是天性,是維護其統治的需要。”
“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堅持道:“特別是唐代帝皇,封孔子以王的稱號。封老子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經,寺院遍及全國各地。這樣,儒教、道教和佛教共存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之由……”
“是的,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用那樣的宗教戰爭,一打就是幾百年,”毛澤東說,“幾個宗教和諧地共存,對國家來說不是壞事。”
“阿彌陀佛!”方丈望定毛澤東鄭重地說:“只望毛澤東施主記住這句話,日後不要忘記!”
“這是什麼意思?”毛澤東不解。
“阿彌陀佛!”方丈閉目垂首,再不作答。
王興國在《毛澤東與佛教》一書中這樣記述:“開始,方丈以委婉的態度讚頌佛教,並力圖喚起他們對佛教的興趣。毛澤東雖早年受到佛教的影響,但這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對宗教的熱情已逐漸減退。所以他們對這種談話興趣不大,但仍然有禮貌地傾聽著。後來,方丈談到了孔子和老子,這是毛澤東等人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題目,於是他們也發表了自己的一些意見。最後,他們就佛教在中國的組織情況,向長老提出了一些問題。
當毛澤東問及寺里有多少僧人時,長老說,大約一百人屬於本寺,但經常有些遠方來的游僧,所以寺里通常住有三四百人。游僧一般住上幾天便上路了。
毛澤東等問:數千里外的和尚,跑到這裡乾什麼?方丈說:他們是來聽經和受戒的。本寺方丈素以說法著名。本寺物產甚豐,招待掛單和尚停留數日不成問題,全國僧人大多知道本寺。他們也知道,和尚是出家人,所有寺院都是他們的家。雲遊四海,在各寺內談經論道,彼此都可以得到啟示。
問:全國有多少和尚?方丈說,這沒有確切的數字。除蒙古和西藏外,全國至少有幾萬和尚。蒙古和西藏的僧人比例極高,加上他們,就約有幾十萬,甚至更多些。
問:全國有多少像溈山這樣的講經中心?方丈說,至少有上百處。如果算上規模小的地方,那大約有千處左右。
問:有什麼佛教方面的書籍出版嗎?方丈說,有的,而且還很多,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杭州這樣的中心。
問:我們打算探訪一些大寺院,您是否可以給我們寫些介紹信?方丈說:這不必要。你們不需要任何介紹信,不管到任何寺院,都會受到在這裡一樣的歡迎。
毛澤東一行在密印寺除與方丈進行了兩次談話外,還交了一個15歲的小和尚朋友,名叫法一。他說不清自己的身世和籍貫,只知道1歲時即到寺里來。他很會說話,也會寫字,還能背誦一些唐詩。他希望除佛經外,能學習一些儒家著作和詩篇。毛澤東等勉勵他多讀些書,可以向寺里有學問的和尚多多請教。晚上,蕭子升還用他最好的書法,給法一題了一首詩。第二天拂曉,毛澤東一行便離開密印寺向安化進發,小法一還一直把他們送下山。”
P28-30
後記
“仁者樂山山如畫,智者樂水水無涯。”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獨有的、卓爾不凡的個人魅力,使普普通通的登山健身活動,成為如詩如畫的休閒文化之旅,成為多少人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但僅僅通過這樣一本書,來記述毛澤東的全部登山健身活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是擇其主要的,做一番大體上的回顧與梳理。這是必須要說明的。
書中插入了一些圖片,主要是由領袖文學作家楊慶旺先生在“追尋毛澤東的足跡”的考察採訪過程中拍攝的。個別不可缺少的經典的歷史圖片,則在文中予以特別交代。在此,向這些前輩們表示真誠的敬意和謝意。
本書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李艷、胡正寬、於伯文、韓忠寶、張闖等參加了編寫,朱琦瑞、葛子瑜、任永強等亦有貢獻。
書中或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2013年4月
序言
仁者樂山
孔子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慧的人物通達事物規律,而行事暢通無阻,像水一樣靈動,似乎更喜歡水。仁義的人遵守行為規範,樸厚穩重而不改變主張,像山一樣莊重,似乎更喜歡山。當然,這只是對人的性格、情趣等內在品質的劃界與形容,而自然界卻總是山水相連、山水相通的。沒有江水流淌,高山也會落寞;因為高山滋養,江水才會歌唱。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則確實有喜水的“弄潮兒”,有樂山的“跋涉者”之情感指向之差異。一代偉人毛澤東,既愛山又喜水,哪怕是在閒暇之中,也依然透露著他那靈動如水、莊重如山的情懷。“高山仰止”不是他的性格。看見山峰就希望予以征服的毛澤東,渴望把自己像水一樣靈動的智慧,融合到厚重的山嶽之中。
在中國人眼裡,“山”受到特別的重視,華夏的祖先們甚至對它頂禮膜拜。作為炎黃子孫又兼革命領袖的毛澤東,更因其特殊的經歷與豪邁的個性而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1910年,走出韶山沖、走向東山學校的毛澤東,借用(改動二字)日本西鄉隆盛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送給父親,以表心志。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登山成為毛澤東的一大運動愛好。與湖南一師隔江相望的嶽麓山,見證了毛澤東從一個師範生成長為一個職業革命者。課後,毛澤東常和同學們漫步嶽麓山,或在半山腰的愛晚亭中讀書、談天,或登上峰頂,俯瞰湘江兩岸的美麗風光。他們也常在雨天、雪天,甚至風雨交加的深夜去登山,在山間奔跑,實行他們的雨浴、雪浴、風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遠大的抱負,高昂的愛國激情,充盈在嶽麓湘江的山水之間。
毛澤東成長於山,跋涉運動于山。他率領民眾從山裡鬧起了革命,在山裡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勝仗,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毛澤東所開闢的中國革命道路,簡明扼要的最好概括就是“依山而戰”。在莽莽蒼蒼的井岡山,毛澤東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反“圍剿”破來敵,轉戰湘、贛、閩、粵山區,播下了燎原的星星之火。長征途中,爬雪山,過草地,“萬水千山只等閒”。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中,他不知翻越了多少大山,攀登了多少險峰。他後來回憶說:“我這輩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壞,井岡山那么大,還不是靠兩條腿走過來的!”
萬水千山連著中南海。但在戰爭年代,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與他所走過的萬水千山,卻不是本書所要介紹的內容。本書所要介紹的,是毛澤東作為遊覽和健身所進行的登山活動。也就是說,這些山,是毛澤東健身鍛鍊所依託和征服的對象。
毛澤東登山的習慣是不走回頭路。上山走一條路,下山走另外一條路。沒路的時候,就硬是走出一條路來。張耀祠回憶說:毛主席爬山就像他游泳一樣,誰也甭想打亂他的計畫。他的意志堅強,輕易不願改變初衷,哪怕途中遇到荊棘或坎坷等,他也都向上爬去。杭州北高峰爬了三次,下著雨堅持按計畫爬完。他說:“不要因為下點雨,就干擾了我們散步的計畫……我們人民解放軍從來都是風雨無阻的嘛!”同中流擊水時邊游邊聊的習慣一樣,毛澤東登山時也是邊走邊談,興趣盎然。他不止一次地說:“爬山就是前進,使人步步登高,可以盡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鮮空氣、陽光和無限風光,鍛鍊身體,舒暢胸懷。爬上山頂,舉目四望,會有勝利在握、心曠神怡的感覺。”“爬山是全身運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觀賞風景,還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只有這樣才能看得遠,這是一舉三得。”
崇山峻岭中,跋涉著毛澤東偉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