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探險

繼庫克船長南進之後,於19世紀20年代左右,先後有英國人、俄國人、美國人和法國人駕船遠征南極;1820年01月,英國人愛德華.布蘭斯費爾德海軍中校在現今的布蘭斯費爾德海峽隱約見到了南極半島的陸地。因此,英國人宣稱,南極大陸是英國人愛德華.布蘭斯費爾德海軍中校首先發現的。
1819年,俄羅斯人別林斯高晉海軍中校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派遣,率“東方”號、“和平”號挺進南極,俄國人歷經艱險、長驅南下,駛進了南極圈,到達69°22'S,距南極大陸僅20多公里了,也因天氣突變,冰障重迭,無功而返。次年的10月,別林斯高晉再次受命南下,於1821年月1月,在南極半島西側的南極大陸附近,發現了兩個小島,分別用的沙皇名字命名為彼得一世島和亞歷山大一世島。因此,俄國人一直以南極的第一個發現者自居,為了表彰別林斯高晉南極探險的功勳,沙皇還特別把亞歷山大一世地附近的海域命名為“別林斯高晉海”。

1840年1月,法國探險家迪蒙.迪爾維爾從澳大利亞出發南下,看見了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並以他愛妻的名子命名為阿德利地。也幾乎在同一時期,美國海軍上尉查爾斯.維爾克斯也在海上看見了被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就是現今南極地圖上的維爾克斯地的廣大地區。南極大陸是由上述國家的探險家們不屈不饒、前仆後繼,於1820--1840年之間陸續所發現的,但究進誰屬第一,仍然眾說紛紜。
瑞典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FridjofNansen)(1861年-1910年)為了作極地航行,柯靈·阿巧(ColinAncher)專門根據他的要求設計了極地航行考察船“弗拉姆”(Fram)號。“弗拉姆”號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條特別引人注目的船:船長39米,排水量800噸,從技術角度講是一艘三桅帆船(或稱“中桅縱帆船”),人們最多也只會覺得它的船型略有些奇異罷了,但是這艘“弗拉姆”號卻曾經為兩次舉行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做出過卓越的貢獻。這兩次探險分別是1893年南森穿越北冰洋和1910年阿蒙森探訪南極。世界上險此船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哪條船既到過北級又去過南極了。如今“弗拉姆”號被極地探險博物館收藏。
中國探險
中國地處北半球,北極地區的氣候環境過程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並且關係到中國當前和未來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顯然。北極地區對中國的影響要比南極地區更直接更密切得多。然而。中國對北極地區的了解要比對南極地區的了解少得多。南極地區是海洋包圍著陸地,可以遠渡重洋。在陸地上建站進行常年科學考察;而北極地區則是陸地包圍著海洋。這些陸地早有歸屬,在別國領土上建站進行常年科學考察需要進行一系列外交談判。這本身要比科學考察複雜得多。若不在北極地區建站考察,而是乘船到北極考察,只能以擁有破冰船為前提。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為了了解北極,進行了一次次有益的嘗試。
心理影響

這項調查報告由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研究人員勞倫斯·帕蘭卡斯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彼得·聚德費爾德共同完成。報告說,極地探險給參與者帶來的主要心理問題包括沮喪、焦急、易怒、認知受損、反應遲鈍和一種被稱為“南極凝望”的自發的無意識狀態。
兩位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參加極地探險的人當中,約有5%的人符合精神失常的標準,但他們在成功應對壓力後,也會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探險成功可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有益於他們的健康和個人成長。”
報告還回顧了此前探討極地探險與參與者身心健康關係的諸多研究報告,並將極地探險的內容定義為:探險、跋涉、在夏季營地常駐並在科學考察站逗留至少一年。
報告還提出了極地探險活動參與者的選拔標準。報告說,就短期探險而言,應尋找那些成功欲望強烈、對冒險充滿興趣和很少感到憂鬱的人;但就長期探險而言,最適合的人選是年齡在30歲以上、情緒穩定、相當內向、不太主動與人交往但又對他人需求敏感、不易對生活感到乏味的人。
探險氣候

極地暴風殺手喻之為風能殺人。在南極因偶遇強暴風雪襲擊而喪生者不凡其人,1960年南極冬季,日本昭和站一名考察隊員出房餵狗,突遇強暴風襲擊,被當場颳得無影無綜。南極還稱之為暴風的故鄉,一年中有300多天受8級以上大風影響,強暴風雪不僅風力極強,最大風速可達100米/秒(12級大風風速為32米/秒),而且能見度極差,真有身手不見五指之感,是南極考察人員,考察站建築設施、飛機和考察船最大的威脅、災害之源。澳大利亞南極考察近50年中就有10多架飛機毀於暴風雪中、1985年七月,中國南極長城站,遭受大於50米/秒的強暴雪襲擊,氣象觀測站的風速風向儀(抗風能力為60米/秒)被刮壞。還有其它許多遭受南極強暴風襲擊的沉痛教訓舉不勝舉,在南極,真有談風色變之感,風能殺人之說。
所遇天象

到過沙漠的人,都有幸領略“海市蜃樓”的幻境。其形成就是大氣中的光線經過折射,把別處的景物移到視線所及的某個較遠位置。這種折射現象有時能使整個城市、湖泊或其它美麗景物突然展現在沙漠之中,非常逼真,但總使觀賞者可望而不可及。
南極冰蓋中潔白光滑的冰面上,因光線折射和冷暖氣流交替,也能產生這種蜃景假象,甚至是兩個互不相關聯的映像,變化多端、捉摸不透,給人以虛無飄渺的感觀享受。
乳白天空
乳白天空是極區特有的一種奇異天氣現象,它起因於南極潔白無暇的巨大冰蓋表面,由於太陽光線被冰蓋表面反射到低層雲面,而低層雲面又將這光線再反射到冰層,這樣來回反射多次便產生了一種使人眼花繚亂的乳白天空。這種現象能混淆人們的視線,使人對前面的景物產生幻覺或錯覺,而迷失方向,嚴重時還能使人失去知覺,甚至喪命。乳白天空對極地飛行、船舶航行、車輛行駛及野外考察都產生很大的危害。遇到時一定要冷靜處理,靜觀其變。為此,在極地的野外作業時,一定要必備適合於極區工作的防雪眼鏡以保護自己的眼睛。
極地景象
火山乾谷

在南極冰雪覆蓋的天地里,有一片傲然超於冰雪之外的天地,顯得格外別致、突出,那就是乾谷。在南極乾谷有多處,但最有名氣的是位於南極橫斷山脈維多利亞地中的范達乾谷(VandaValley)和泰勒乾谷(TilleyValley)。令人費解的是位於乾谷地帶都伴隨有水溫較高(可達25°C)的湖泊存在,這一現象科學家們正致力於探索研究其產生的原因和機制,以便使其為南極科學考察服務。
地球冰庫

據冰川、氣候與環境學家綜合分析研究,南極巨大冰蓋形成至今約有1300萬年曆史,由於南極氣溫酷寒,常年降雪,積雪成冰,終年不溶,日積月累而形成今日之大冰蓋。除了南極大陸的巨大冰蓋外,在浩瀚的南大洋中還漂游著約218300座大小各異,千姿百態的冰山。據衛星觀測到最大的冰山長達200-300公里,寬有數拾公里,高約100-200米。冰山的平均壽命約為13-15年,是北極冰山的4倍。南大洋冰山的體積總量約為18000立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