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瑪村

楠瑪村是安徽省黟縣漁亭鎮所轄的6個行政村之一,以楠嶺村和瑪坑村擷取一個字而稱楠瑪,轄有9個自然村,即:楠嶺村(即楠木嶺)、歐村、三村、金凌、利用(原名錢村)、新和(原名下茶坑)、楓坑、璜坑、利民(即瑪坑)。

基本信息

楠瑪村

楠瑪村是安徽省黟縣漁亭鎮所轄的6個行政村之一,以楠嶺村和瑪坑村擷取一個字而稱楠瑪,轄有9個自然村,即:楠嶺村(即楠木嶺)、歐村、三村、金凌、利用(原名錢村)、新和(原名下茶坑)、楓坑、璜坑、利民(即瑪坑)。楠瑪村與祁門縣相接壤,皖贛鐵路、慈張公路橫穿全境,屯(祁)景高速公路上下線出口位於該村,已開始籌建。漁亭工業園區坐落於該村轄區,有著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9個村民組,共595戶2055人,其中黨員數56人,勞動力1678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352人。土地總面積21414畝,其中山場15046畝,林業用地13763畝,退耕還林926畝,森林覆蓋率76%以上,水田2311畝,茶園1200畝,桑園960畝,是集林、糧、茶、桑多種經營的農村大村。近年來,村兩委一班人積極帶領廣大黨員和民眾,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提高。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1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786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71萬元),第二產業207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75萬元),第三產業722萬元(其中勞務收入25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39元,2008年通過縣級驗收,達到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9年爭創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目標。瑪坑,也稱瑪川,是一個田園式美麗的小山村。村前有山不甚高,開闊處多是農田。房屋依山而建,成“一”字形,其中三棟為金家老屋,有門樓亦有雕刻。屋呈“四合”型,上下廳,還有前進和後進。屋前有一道小河,清澈的河水,緩緩地向下游流去,屋後卻是峰巒起伏的群山。遠處看,雲霧繚繞;近處看,屋後一峰獨秀,高入雲表。此乃山川之精英,天地靈氣之所鍾開,確是人才輩出的一個好地方。據世居此地的人說,清末民初在北京工作的金邦平、金邦正、金邦直三兄弟是他家的堂叔公。金邦平有一子,名建寅,現在美國。金邦正有兩子,一名建午,聽說在美國;另一名叫建中,目前在國內,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他的家族金興熙公,長三輩,生有五子。長子名邦雋,他有一子名建威,現住南昌,每年夏季,大都要回老家來避暑。金尚平告訴我們說:“在我金姓款來之前,此村只有史、汪兩姓,亦有祠堂,現在已沒有了。”談話中,他拿出他家的《祖宗簿》給大家看,據簿上所載,他們的老家是世居黟城的東門,始祖是本溶公,他生有四子,名叫禮莊、禮和、禮經、禮亨。這位禮和公,原來經營木材,發跡後,就來漁亭,收購史姓住房,建造起自己的三棟大屋,把家屬都從黟城東門遷來,落戶這塊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經過兩代人的繁衍生息,子孫多至十三人,分為十三個支脈,即:東門的世德堂(原來的祖居)、楓樹降、胡羊坑(兩脈)、鍾山(兩脈)、舒家亦、金家嘴(即麻田魚鱗磅)、八都、桃源鋪、長葉嶺、後金家凌、靄崗等處,其中以瑪坑的金慶慈、金邦平、金邦正父子三人,可謂出類拔萃矣。村里金家和歐陽家幾位傑出人物:金慶慈,名殿祥,字熾昌,號蘇城,輩名興鑒,黟縣一都城東門人,住在漁亭。舉人,生而穎異,博學多才,初肆於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創立的浙江詁經精舍,繼入岑蓮池書院,學業益進,精測量學,受到直隸總督李文忠公的器重,充武備學堂教師,鏇北責關外,辦理礦務,南歸後,於光緒十四年(1888),考中舉人,被調任湖北安陸、枝江兩縣先後擔任知縣,他不畏強暴,興利除弊,善政甚多,尤長於水利,築堤防水,名曰:“金公堤”,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光緒三十一年因母病故而歸,未逾年,因憂傷過甚而卒,著有《枝江公牘》行世,有子三,以是子金邦平,次子金邦正最為突出。金熙,字緝甫,號止庵,東門人,金慶慈弟輩,居住在瑪川,光緒二十三年副貢,注選直隸州州判。金邦平(1881—1946),字伯平,號亞粹,漁亭瑪川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先後任翰林院檢討,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秘書,練兵處參議,憲政編查館咨議官、資政院秘書長等職。民國元年(1912)任中國銀行籌辦處總辦。民國三年,任袁世凱內閣政事堂參議。次年,任農商部部長,全國水利局副總裁及農商部業務處督辦。民國五年四月,任段祺瑞內閣農商總長,後入實業界,全家遷往上海,先後在商務印書館、上海銀行、啟新澤灰公司任職。民國十五年,任天津啟新總公司經理、上海銀行監察振華紙板廠董事、耀華中學校長等職,民國三十五年十二逝世,終年66歲。金邦正(1886—1946),字仲藩,漁亭瑪川人。天津孫氏家塾,北京稅務學堂求學。清宣統元年(1909)秋,考取公費留美學生,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李海大學,專攻森林學。民國三年(1914)畢業,獲森林學碩士、理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與留美學生胡適,任鴻雋、楊杏佛、過探先等發起組織科學社並出版《科學》月刊,向國內介紹留美學生情況及西方的科學知識。回國後,任安徽省立農業學校校長、農業試驗場場長、森林局局長。民國六年,任北京國立農業學校校長。民國九年,任清華學校校長(清華大學前身)。民國十一年,金邦正率領華北農民去法國、比利時學習製造玻璃技術,創辦了秦皇島耀華平板玻璃廠,擔任副總工程師,後又任北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理。民國三十五年十月逝世,終年61歲。歐陽道達(1893—1976),原名歐陽邦華,漁亭歐村人。19歲,入蘇州東吳大學預科學習,後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任北大預科講師和研究所助教。民國十三年(1924)一月,參加“清室善後委員會”的清點宮文物工作。民國二十二年底,調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科長,後調南京分院主任。“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為了文物的安全,把最有價值的文物19557箱分五批運來南京,歐陽道達為押運文物負責人之一。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再次分三隊轉移文物。第二隊由歐陽道達負責,從南京啟運,溯江而上。直至四川省樂山縣安谷鎮,歐陽道達任駐樂山辦事處主任。樂山七個文物庫房,在他的嚴密防護下,珍貴的歷史文物,未曾受到損壞和遺失。抗日戰爭勝利後,全部運返南京。解放前夕,國民政府將2972箱文物分三批運抵台灣、歐陽道達留守南京庫房,當第三批文物剛剛出庫後,歐陽道達立即組織人力,將文物庫房門用鋼筋混凝土封閉,保證了一萬多箱文物的安全。南京解放,《新華日報》發表專題表彰他保護國家文物的功績。建國後,歐陽道達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辦事處主任,1954年調回北京任博物院檔案館主任,後改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設編輯研究組,由歐陽道達兼主任。同年十二月,加入九三學社。1959年退休,擔任顧問。他博聞強論,熟悉宮廷文獻,為人正直敦厚,生活儉樸,1976年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