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體
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體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簡介
楚辭體 《詩經》的作品主要產生在北方黃河流域,其中雖有某些不知名的文人作品,但多數是淬於中原地區的四言體的民歌,其寫作年代大致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此後詩壇卻沉寂下來,直至戰國中晚期,一種比《詩經》作品更富有個性,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結構閎偉,句式新穎,靈活的新型詩體出現了,這就是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的"楚辭".屈原是楚辭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辭體詩歌的創始人."楚辭"這一新文體的產生:首先,從楚辭體的藝術形式特色來看,它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覡,工祝的有關宗教活動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從屈原的作品《九歌》,《招魂》《天問》等來看,無不在這方面有著鮮明的烙印.其次,楚辭的產生與楚地的樂曲和民歌也有著密切關係.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音樂和民歌被稱為"南音"或"南風",從楚辭作品中看到,其篇章體制均是比較長大的.特別是與北土的樂歌《詩經》作品相比,更顯示出其宏偉繁複.另外,將新型詩體楚辭與《詩經》作品相比較,除了上述的一些藝術形式上的特徵有所不同外,最為明顯的是句式,語調方面的不同.《詩經》作品主要為四言體,篇幅不大,以重章迭句的形式構成.屈原的楚辭作品則為長句,並大量使用"兮"字語吻詞;特別是後者,幾乎成為楚辭體最明顯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