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海濱村地處楓亭沿海,位於湄洲灣西畔,隸屬於楓亭鎮,踞鎮4公里,距仙遊、惠安縣城和莆田市各25公里,東與城廂區東海鎮東沙村緊鄰,西與海安村接壤,南面臨海域,隔海遙望泉港區東吳山,北與太子山相連。本村東西寬2.1公里,南北長子公里,總面積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0畝,海灘3000畝。下轄利班、湖西(虎獅)、下角、六張厝、灰在、西門頭6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1115戶,總人口5298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海濱村是朱寨發祥地,宋至清為朱姓族人繁衍之區,有海濱、海安、和平朱氏,總稱為朱寨,明清時期,屬仙遊縣連江里錢江境。民國初稱朱斗,後因位於海濱地域故得名為海濱,稱海濱保。新中國成立後,屬三區(楓亭),稱海濱鄉。1958年,稱海濱大隊,屬楓亭人民公社。1984年後,稱海濱村,屬楓亭鎮

風俗人情

朱寨巡遊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朱寨是海安村、海濱村、和平村的統稱。”朱寨巡遊又稱朱寨宮出遊,以楓亭東部幾十個姓朱的村聯合,舉行集體的“出遊”踩街活動。出遊時間,一般在上元節至正月底前,農民借農事休閒,開展一種較大規模的民眾性文化娛樂遊行。出遊隊伍男女自願參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歲稚童,千人列隊,一路旌旗飄揚,鼓樂喧天,觀者夾道,十分熱鬧。出遊隊伍有:大鑼大燈、彩旗、橫批、旗牌、宣傳牌、古銅器、龍虎旗、執事、放事、花擔、十音、八樂、車鼓隊、軍樂隊、看馬隊、弄龍、弄獅、八班、皂隸、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種種化裝歷史人物故事,出遊隊伍秩序井然,參遊人員大多喬裝打扮,有古代龍袍鳳冠,刀劍弓箭,有當代西裝革屐,長衫短裙,男女同樂,老幼同春。一路上,鳴鑼擊鼓,載歌載舞,共慶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雙人舞,友誼舞,紛紛結隊而來,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獻舞,或邊走邊舞,與古老的皂隸舞,走轎舞、涼傘舞,以及弄龍舞蹈,歌聲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風彩,體現了鄉人迎祥納福喜慶節日的歡樂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濃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傳統文化的歷史豐厚積澱。

每年元宵期間,在楓亭鎮朱寨,傳承了六百年的皂隸舞總會準時上演。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在大宮前,隨著扮演古代小吏的小孩分成兩隊,一字排開,將手中的紅色木棍在地上敲敲打打,四個戴紅面、黑面、綠面、白面面具的皂隸進場後,壓軸大戲皂隸舞開始了。
皂隸舞的表演由“請牌”、“開道”、“收牌”三個部分組成。開場時,旗牌官立於表演區後,四個皂隸和八個“八班”分別左右兩側,呈八字隊形。當旗牌官揮動令旗,高喊“開路時”,“請牌”開始。

首先由黑面皂隸離開佇列,把燭牌請出,在大鑼、嗩吶的伴奏下,把燭牌放置地上,牌的正面亮出“進香”二字,然後跳回原位。接著,旗牌官又揮動令旗,高呼“威乎乎”,眾齊聲呼應。此時,紅面皂隸重複黑面皂隸動作,獅舞向前,轉換燭牌方位,亮出“參謁”二字,請牌完畢。
當旗牌官再次揮動令牌,高喊“威乎乎”,開道開始了,眾皂隸齊聲呼應,舞起皂隸舞,按佇列左右舞動開道向前,直至燭牌前,才小跪返回原地,最後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傳

令“收牌”,這時綠面皂隸獨舞向前,將燭牌收回原處,舞蹈結束,整個過程大概持續10分鐘。
“皂隸舞”動作十分古樸簡練,因帶有宗教色彩的嚴肅性,代代相傳,基本保持原貌。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橫向流動線條較多,具有節奏鮮明、動作剛烈、粗獷豪放,造型優美等特徵。

童英踩火場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童英踩火場是朱寨巡遊的一大特色,童英踩火場由來已久,每逢朱寨巡遊菩薩回宮,童英踩火場在朱寨大宮前上演。依據傳統朱寨大宮前會先搭起大木堆,木堆壓有貢銀靈符等,在巡遊隊伍回宮前點燃木堆,待火將木堆燒成木炭時,五六個童英輪番出場,赤腳踩過火堆之上,而沒有絲毫燙傷,若神明金剛保佑一般,里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人為之奇也。最先出來的童英手執令旗,橫縱踩過火場,而後五六童英個相繼有朱寨大宮跑出踩過火場,周而復始,踏場數十次,眾人近觀深感火場之熱度,更佩服踩火場童英之勇氣。

朱寨游燈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朱寨元宵游燈為每年正月十五,由海濱、海安、和平三村一起游燈,朱寨游燈的燈具又名架子燈,是一種適合於鄉間小道的燈具 。每隻架子燈都是用杉木做成的,架子燈長8尺,寬3寸,厚2寸。架子燈兩頭各挖兩個小孔,便以架與架用小木棍相連,一隻架子燈上有八盞燈,早年的架子燈的燈都是煤油燈,所以游燈時煤油燈用鐵線固定在架子上,現在用電燈代替燈和架子本來固定在一起方便很多。每年元宵各戶把之自家的架子燈連串在一起,由各家的男丁抬舉而行。架子燈領頭的稱之為龍頭,龍頭一般有本年新婚男子抬舉。按傳統既定游燈路線,沿海堤、登山嶺、越田野,繞村過戶,擊鼓奏樂,隊伍蔚為壯觀。所經之處,村民們點燃焰火、鞭炮,並以樂隊歡迎,熱鬧非凡。

教育學園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國小

歷史人文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朱寨位於楓亭鎮東南海溪。東面與城廂區東海鎮東沙街海渠道界。西臨該鎮的荷珠、斗北村,北界山巒起伏的太子尖山峰與東海鎮坪洋山接壤,南至楓亭港的溪流交匯於湄州灣。是莆、仙、惠海天分界。這片方圓8.6平方千米的境內有海濱、海安、和平3個行政村,人口有16754人,通稱為朱寨。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追溯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朱賞攜帶家眷,從福州紫陽(今福州福馬路)南渡,分居仙邑東沙繁衍(舊時東寨、東沙總稱),與東沙蔡氏合祀一宮社,稱曰“金沙鋪”。歲月悠悠,歷盡滄桑一百多年後,蔡朱人丁分別為1500人和500人。時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朱紹祖,朱文一與東沙割分宮社,東海叫“安民社”,朱寨曰“東社”,亦稱錢江境。到至治二年(1322年),由紹祖、文一籌資建蓋大宗祠三座,元統元年(1333年)距大祠宇之東30米處、築海岸之地,建靈應堂(俗叫朱寨大宮),至正六年(1346年)於靈應堂門前左邊建造“石浮圖”,又曰“西雁塔”。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蔡兩姓各為“東沙”地名爭執,械鬥年余,

後由興化府莆田縣留應龍出面調解,對地名函義作了明釋曰:“朱” 與“珠”乃是同音,珠乃是稀世之寶,應珍藏之匣,匣狀又似村落建 築得防衛寨,朱族必號“朱寨”為宜,“蔡”與“菜”亦是同音,菜族用沙土培植,才能生長,“東沙”符於蔡姓。兩姓里民均是炎黃子孫,因姓 氏而異,何必為地名爭執。雙方聽之言辭,風波平息,各稱其名。但朱族心憂未決,傳曰求卜聖君曰:“錢江老子頂後丘,錦水潮來景色幽,安得才子憑字囗,前人種果後人收。”名曰“朱寨”為好,另對其曰:“沙堤近水曉前煙,萬載佳人繼鎮連,莫道今宵詩興絕,黃花自由晚來滅”。應號“東沙”正合詩意,從此朱蔡兩姓各取其名,互相往來,和睦如初。朱寨的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海濱村錢江朱氏始祖賞公,號逸齋,自宋微宋宣和七年(1125年)由侯官分居寨(今海濱、海安、和平、輝煌等村)。朱賞公為特賜同進士出身,歷任尤溪縣尉、南劍洲司、南安縣司。後又繁衍莆、仙、惠、泉及台灣。錢朱後裔約10多萬人。自宋到明代,海濱村中進士6人。

村貌物產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海濱村前有“四水歸堂”、“一日雙潮”回壠之力,海道運輸便捷船隻往來如梭。村後有條楓秀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水路交通發達,村中的東頭街和東沙連在一起,海濱海產繁多,有花跳、鮮蝦、海蠣、海蟹、鮭魚、蟶及各種不知名的魚類,海岸自海安村岐下起,至東沙海岸外,是寬闊的海運線。近岸堤處漲潮退朝地方,養殖蟶1000畝、牡蠣400畝,堤岸內養蝦池950畝。

建築景觀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海濱村錢江朱氏宗祠建於600年前,幾經修葺,仍保持古建築風格。祠堂分為前、中、後三座,兩邊護厝,三進門,內保存始祖畫像及歷代祖公宗牌,兩邊有歷史碑記,朱氏大事記,歷代朱氏官員名人錄,完整保留600多年的手抄江朱氏族譜。境內的朱寨大宮始建於元代(公元1333年),大宮仿宮宇結構。宮內保存元代的本星劍、圍屏、銅爐等珍貴文物;宮前有元代建造的石築“雁塔”仿古建築的石鼓樓。1997年朱寨大宮(即新興宮)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寨大宗祠

楓亭朱寨大宗祠始建於宋宣和七年(1125),座落仙遊楓亭鎮朱寨,背靠樓梯峰、太子峰、魁斗峰支山脈延伸結穴寶地,座北朝南,東向湄洲灣西北岸,環境優美,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聯為證:“官定雙潮映日萬丁地,仙示四水歸堂希世境”;“堂聚四水佑朱裔,日迎雙潮映朝堂。”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堂前有一奇觀,楓慈谿下游朱氏海灘有一塊大巨石稱“烏石牛”似一頭大水牛臥倒在海灘,東與莆田東沙界,南與惠安東吳界,這塊神奇的“烏石牛”也是三縣海灘交界奠基石,古有一腳踩三縣之奇談。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1995年宗祠重建落成,為了弘揚祖德,激勵後人,宗祠後殿壁上彩畫朱賞、朱泳公、朱文一公等始祖畫像,自第一代至廿九代先祖“仙牌”重新仿古製作,台胞及海內外宗親一千五百多人回鄉謁祖並舉行隆重進主儀式,自進主後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辦盛大祭祖活動,激勵後人慎終追遠,尊祖敬宗。朱寨大宗祠石柱上的楹聯:“固始入閩光祖德,觀洋衍派紹錢江”,講的就是朱氏家族於宋宣和年間自河南光州固始遷移到南方,在琳井形成巨族。又從莆田黃石琳井遷至錢江,錢江即仙遊縣朱寨,在唐宋時稱道觀洋。
朱氏宗祠建築為三進二天井,大門兩旁保存一對八百多年蓮花紋石鼓,宗祠左邊有一口一千多年四角井,大旱之年不乾,以前民眾飲水全靠這口好水井,民眾稱“龍井”,祠內二大天井,青石精磨而成,左邊牆壁上保留一塊青綠色大石碑,是大清乾隆十四年吉冬立,現今保存完好,掛馬樁旗桿石尚存。遺憾的是,一九八一年遭火劫,宗祠被燒成平地,多數文物被燒殆盡,有堂聯為證:“回祿無情祠宇成瓦礫,祖先有德台胞助重興。”為了緬懷祖恩,朱寨後裔及台胞宗親同心同德,捐資獻勞,於一九八八年在原址上重建,土木石結構,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60多平方米,建築格式仿古結構,保持明代風貌,建築規模居仙遊朱氏宗祠之最。

開基始祖賞公,堂號為“錢江”,後裔繁衍海內外,台灣、馬來西亞、印尼、莆、仙、惠,據不完全統計,繁衍朱氏“錢江”後裔約二十多萬人。“錢江”就是今天的朱寨。明正德十五年(1520),興化府莆田縣留應龍大人認為:“朱” 與“珠”乃是同音,珠乃是稀世之寶,應珍藏之匣,匣狀又似村落建築得防衛寨,朱族必號“朱寨”為宜。從此,“朱寨”地名沿用至今。現聚居在朱寨這塊方圓8.6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轄屬海濱、海安、和平三個行政村和輝煌半個行政村,人口二萬多人,惠安三朱人口八千多人,惠安塗嶺人口二千多人。 始祖賞公系進士出身,曾任龍溪南安知縣,次任南劍州正堂,惠安三朱大四房後裔朱一龍、朱一鳳曾任布政參政,兄弟同致仕有祠聯為證,“兄弟同登龍虎榜,君臣共上鳳凰樓。”共和盛世,人才輩出,朱氏“錢江”後裔有離退休和在職省級團級以上官員24人,第四房的三朱後裔朱阿衍曾任廈門市市長,後任福建省常委兼副省長。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教授、高級技術人才,各條戰線英模人物。

改革開放後,朱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高樓大廈林立工廠如雨後春筍。企業家朱暉在楓亭工業園區征地四百多畝,獨家創辦福建海安橡膠有限公司,成功生產全鋼子午線巨型輪胎,譽稱“中國第一胎”。

朱寨新興宮

朱寨新興宮,位於楓亭鎮東南海邊的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楓亭海濱村
朱寨這塊濱海之域,背山面海,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地靈人傑,水陸水陸便捷。在這塊方圓8.6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轄屬海濱、海安及和平三個行政村,肇居著16000多人村民,合祀一個宮宇,供奉媽祖、玄天上帝和張公神尊。
追溯歷史,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朱賞挈帶眷屬,從福州紫陽(今福州福馬路)南渡,卜居朱寨,蕃衍開族。與東沙蔡氏族人合祀在浮山之麓的一個宮社。朱姓庶民在這濱海的土地上耕耘、捕撈、航運、商賈,養生繁衍近二百年,遂成望族。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朱賞後裔紹祖、文一等人,與東沙蔡姓商榷劃分宮社。東沙曰“安民社”,後遷建宮宇曰“金沙宮”。朱寨稱“東社”,亦稱“錢江境”。元至治二年(1322年),朱文一偕同其叔父紹祖,傾巨資,倡建朱氏宗祠。元至統元年(1333年),距祠宇之東,築海崖為宅基,建宮宇,改“東社”為“靈應堂”(俗稱朱寨大宮)。宮宇落成慶典,大門前貼著“新建廟宇通湄島,興旺盛事耀錢江”的對聯。眾議應取其對聯首字曰“新興”為宜,寓意朱寨族人百業俱興,人丁旺盛之意。元至正六年(13456年),在宮堂門前左側建造“石浮圖”一座,又曰“西雁塔”,以樹東方屏藩之風煞。
據傳,當時建宮所需杉椽均往福州購買,用大船運載回。斯時,朱寨只有小帆船,難以承運。紹祖叔侄乘舟往湄洲祖廟,祈求神姑出主意。當晚他們同得一夢,神姑指明,須將杉木綑紮成排,用小船拖帶海渡。紹祖著鄉人往福州購買木材,帆船從福州港啟航,途中忽遇大風,浪涌滔天,帆船上下顛簸,隨浪濤漂蕩。在天水茫茫的大海中,有十無一存之勢,人心惶惶,船工禱告神姑保佑。瞬間,天上烏雲掩靄,祥光閃耀,恍惚望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佇立船前。轉眼之間,火光照耀帆船和杉排,晶瑩如虹。船上的人又驚又喜,面面相覷。沒多久,風平浪靜,帆船拖著杉排,剪開綠浪,在北風推助之下,順風順水抵達朱寨海邊。
明正德十五年(1520),興化知府雷查把新興宮視為淫祠改為社學。明嘉靖二年(1523年),滄溪橋倒圮,匱乏資金修復。斯時,連江鄉紳老大和於太二具呈仙邑縣令,把新興宮估銀三百兩令陳德寧承購拆毀。這時,朱氏裔孫朱尹念先祖千秋偉業,毀於一旦,其心難忍,遣其侄朱松樟往仙邑告曰:“朱寨民眾願用銀兩贖回宮宇,並加獻白金二百兩資助滄溪修建。”縣尉聽言有理,為其所感方準免拆,新興宮倖存,保存至今。
新興宮歷史悠久,自元至統元年(1333年)創建迄今已有672年。宮宇和神尊均是原建之物,是楓亭最古老的宮廟之一。雖歷盡歲月,幾經修繕,但保存完好,風貌猶存。
1983年台灣同胞返鄉祭祖,捐資重修,舊貌換新顏。如今古色古香,氣勢恢宏,飛檐重閣,雕樑畫棟,壯麗輝煌,氣宇不凡,聞名楓江。神龕供奉媽祖神尊,神采奕奕,面貌慈祥,兩眸向下,俯視眾生。神龕前上方懸掛“海閣中天”匾額,兩邊書刻“聖德惟巍能濟眾,靈聲必應頌湄瀾”的楹聯。同時還供奉玄天上帝和張公塑像。1987年西雁塔被市縣列入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