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村位於滄溪西畔,隸屬於楓亭鎮,距鎮趕址2公里。東與滄溪、荷珠毗鄰,西於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相連,北與上滸、斗北村接壤,南與鋪頭村隔山對峙。毗鄰福廈高速公路和福廈鐵路。西面福廈公路、南面楓秀公路、東面仙港大道皆穿村而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全村東西長2.8公里,南北寬2.2公里,總面積5.06平方公里。有耕地428畝,山林地180畝,果園120畝。轄舊宮、寨里、邱厝、後圳4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共有642戶總人數2675。

歷史沿革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宋至清稱秀郊,亦稱樹兜,隸屬連江里。清末在保和堂原地上新建一座宮宇,宮門朝向孔方山,亦稱麒麟山,青螺峰頂有座萬壽塔,狀似麒麟獨角,便命為“麟山宮,”亦曰大宮。民國期間,建立保甲制,以麟山宮命名麟山保,管轄滄溪、秀郊、荷珠等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麟山鄉,屬三區(楓亭)。1958年9月,改稱麟山大隊,屬楓亭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11月,改稱麟山村民委員會,屬楓亭鎮。

風俗人情

三十八鄉巡遊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清朝末年,時局動盪。加之黑白旗紛爭,更使民不聊生。值此之際由荷珠村、東林村等首先發起,霞江村積極參加,秘密串聯活動,逐步聯合秀郊村、東鼎村、滄溪村組成以“六鄉”為主體的民間自衛組織。組建“保和堂”,奉祀宋代愛國名將楊五郎(楊公太師),宣傳維忠維孝,忠國愛民,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以“保境安民”,“和睦鄉里”為宗旨,揚善抑惡,抗強扶弱,正確處理當時極為錯綜複雜的“黑白旗”紛爭,化干戈為玉帛,創造一個與周邊鄉親和睦共處的環境。信譽日隆,聲望日大,影響日廣,發展成36鄉。1985年,又有墘厝,下馬兩村加入,成為38鄉,人口近五萬人。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每逢元宵佳節,楓亭鎮麟山宮境內的38個自然村都要例行出遊、游燈儀式,參加人數達2000多人,活動持續3天,出遊路程50多公里,中途住村2處。出遊時,以”皂隸舞”前引開道,隨後依次排列大鑼、大燈、彩旗、橫批、宮旗、金爪斧錢、龍虎旗、執事、槍班、管樂隊、馬隊、舞龍、舞獅、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各種彩駕隊伍,一路浩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麟山游燈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元宵游燈為正月十四,麟山的游燈燈具又名架子燈,是一種適合於鄉間小道的燈具 。每隻架子燈都是用杉木做成的,架子燈長8尺,寬3寸,厚2寸。架子燈兩頭各挖兩個小孔,便以架與架用小木棍相連,一隻架子燈上有八盞燈,早年的架子燈的燈都是煤油燈,所以游燈時煤油燈用鐵線固定在架子上,現在用電燈代替燈和架子本來固定在一起方便很多。每年元宵各戶把之自家的架子燈連串在一起,由各家的男丁抬舉而行。架子燈領頭的稱之為龍頭,龍頭一般有本年新婚男子抬舉。按傳統既定游燈路線,沿溪岸過海堤、登山嶺、越田野,繞村過戶,擊鼓奏樂,隊伍蔚為壯觀。所經之處,村民們點燃焰火、鞭炮,並以樂隊歡迎,熱鬧非凡。

榮譽表彰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1950年9月,麟山鄉民兵隊長鄭瑞玉參加剿匪反霸,生擒從台灣派遣的國民黨“泉州縱隊”司令陳令德。1950年9月27日,福建省軍區司令部發令《通令》,表揚鄭瑞玉。並授予模範民兵稱號;1952年9月底鄭瑞玉作為福建戰線模範兵,晉京參加國慶三周年典禮,接受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檢閱。國慶後,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人民武裝部隊長發給他一枚國慶紀念章和一本《國慶受檢閱紀念冊》。

1993年麟山國小被評為莆田市文明學校,1995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校長陳金鍍於1989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老師;1991年、199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縣、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1993年提獲省人民政府獎勵證書;1996年被評為省級先進德育工作者;1997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職稱,事跡載入《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傳略》
1999年月1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吳儀,在省委書記陳明義、省長賀國強等領導陪同下,視察麟山國小,贈送5萬元。

教育學園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國小歷史悠久,1920年,麟山宮以“麟山書院”為校址,開辦第一期“私塾”班,至1932年,始末13年,培養學生700多人,成為當地文化人才之搖籃地。1932年秋,麟山“私塾”轉為育智國小。1947年,麟山育智國小,經ZF批准升為麟山完全國小。1950年,新中國成立一周年,麟山國小改為麟山中心國小。廣場兩旁增建教學樓兩座,使秀郊、荷珠、東林、東鼎、上滸、滄溪、後肖、建國、鋪頭等學生就近入學。又增設國中班,據統計從1934—1984年的50年間,共培養國小畢業生5160人,國中畢業生1000多人,有1000多人考上大中專院校或出國就學,有的成為教授、專家、博士、學者和知名人士。1985年麟山村從多方籌資70萬多元,遷移國小,興建新校舍,當時秀郊村無償獻地20畝,按一流標準設計,建起一座三層12間教學樓,於1986年8月落成。1993年,麟山國小被評為莆田市文明學校,1995年又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校長陳金渡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9年1月18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國務委員吳儀在省委書記陳明義、省長賀國強陪同下到麟山國小看望全校師生(學校前身是麟山書院),省市縣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導。

商貿土產

農作物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此處平原,多水田,靠滄溪水灌溉,土地肥沃。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甘薯、甘蔗等,還有大片的龍眼國園。

商貿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從梅嶺頭南行1公里,就是福廈公路135公里處,與楓秀公路連線。在這塊周邊約3平方公里的地域,如今,有湄州灣職業技術學院,有工廠、企業公司、商店和醫院,高樓大廈林立,鱗次櫛比,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呈現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已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經濟開發區。命名為“工業路”,亦稱蔡襄路,俗叫“白蛇過路”。白蛇過路開發區的建材、食品、化工、汽車配件、鞋革、服裝等幾十家“三資”、民營工業企業,增加村民就業渠道,促進麟山經濟發展

歷史人文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秀郊村(今麟山村)人林亨(1291年——1361年)才華橫溢,屢試不第,未出仕前,著《爆江風物賦》,歌頌楓亭山川毓秀,地靈人傑,以寄託自己的抱負。元代到正三年(1943年),登進士第,舉殿試第一。時年53歲,居官朝請郎,順帝為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賜他返鄉“跑馬圈山,穀皮鎮海”為轄權,收取地租作為晚年俸祿。六年後辭歸故里,隱居龍華寶幢山下至壽終。葬於錦山屏山(今楓亭蘭友社區境內)。明知縣為其建狀元坊,立在學士里(今楓亭學士社區),並建祠奉祀。

林亨傳說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林亨疾志求取功名未就,待到而立之年尚未娶親。其父為了繼承宗支,多次勸他死了這份心,早日成家立業。出於無奈,林亨順從父母之命,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娶妻蔡氏。蔡氏端莊賢淑,為人憨厚,孝敬翁姑,夫妻恩恩愛愛,相敬如賓,生下兩女,長女曰麗芳、次女叫麗嬌,姐妹倆在良好家庭美德范教誨下謹守婦道,言詞莊香,舉止消停。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元至元四年(1339年),十九妙齡的麗芳長得貌美如花,又知書達理,由父母主婚,適於鄰村東林(今斗此村)黃家為媳。時家清貧,沒有什麼貴重物品陪嫁。元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獨占鰲頭,回鄉祭祖謝恩,將自家門前一座長寬約一公里的小山轄權陪嫁給長女,由黃家繼承掌管,易名“黃繼山”,傳承至今六佰多年。
元至正四年(1344年)端午節,林亨叫麗芳回娘家觀看“興化戲”。芳曰:“如今月余未雨,禾苗缺水,正需戽水灌苗,那有時間看熱鬧”。林亨聽著女兒訴說,暗自思忖。我身為天子門生,難道女兒這點小事就不能排解,於是跟族長商議,把秀郊石牛溪在南兄厝的壩兜水壩讓——鋤頭寬水流讓給女兒麗芳

灌溉之用,鄉老允之,貫例至今數百年。
林亨未出仕之前,生活所困,執教為生,元至正元年(1341年)臘月念八日,蒙館放假回家,余中巧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傷心哭泣,欲去投水自尋短見,他上前阻勸,問明緣由,得知他夫君外出經商三年未歸,債主索債,迫於無奈。他聽言後竟把自己半年執教的酬舍,假借她夫主所託施贈於他,那婦女信以為真,收了紋銀,感激萬端,連聲道謝而去。
林亨慷慨贈銀後,身無分文,何顏見得妻子,眉愁不展,幸得霞橋薛員外贈銀和年貨,翌年又留在員外家執教邊溫習書經。這年陽居三月,被拯救的婦女之夫回家,特地來楓亭尋找救人恩人林亨,回贈銀兩,並結成摯友,薛員外又饋贈盤纏、讓他入京應試。
元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廷試中一甲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但他時年53歲,居官朝請郎。順帝被他已過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的精神所感動,特賜他返鄉“跑馬圈山,穀皮鎮海”,即馬跑過的山地,穀皮退潮所至的海域內均劃歸他管轄收租,以度晚年。
有恩不報非君子,林亨為了答謝萍員外家恩澤、把次女麗嬌嫁到員外為媳,並把跑馬圈山,穀皮鎮海的耕山與捕魚權寫成契釣,作為女兒嫁妝隨嫁員外家。
薛家嗣層一直傳承一段時間。到清初年,因海域收租不便,漁民一次性付給薛家銀兩,在家鄉購買15畝收租,作為春秋致祭之用,至建國初土地改革時廢止,山權至今仍屬薛家後裔繼承。
林亨死後墓葬在現今的楓亭中學靠近學士邊界,因沒有後裔祀祭,墳墓墳荒廢。霞橋人顧念林亨曾對其有“跑馬圍山,礱糠鎮海”之功,於是每年清明、冬至就由他們上祭。前不久,霞橋社區的老協會還捐獻萬元以上的資財主持修整林亨墓。

狀元林亨與三峰寺的傳說

楓亭鎮荷珠村,背靠三座不高的山峰,狀似三角鼎立,方圓一公里,人稱三峰山。古時山上杜杉蒼拔疊翠,枝梢縱橫交錯,樹木蔽空,翠葉婆娑,四季野花綻放,林間禽鳥飛鳴。傍繞石牛溪(滄溪),碧水環流,潮汐帆影,構成一幅詩情畫意的山鄉景色。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據傳,宋孝宗年間,福州鼓山湧泉寺一位高僧途經此地,被眼前景致所陶醉,悟出此乃是佛家聖地。遂在此地化緣募資,在林間曠野地域建造一座面朝東南方向的寺宇,規模宏大,氣勢不凡,蔚為壯觀,名曰:“三峰寺”。香火興旺,十方信眾朝拜問津絡繹不絕,僧眾達500餘人,名聞遐邇。
民間傳說,元世祖至元廿七年(1290年)九月十九日,秀郊(今楓亭麟山)林亨娘親朱氏為其母生日祝壽返家途中,忽然天空烏雲翻滾,電閃雷鳴,雨點在地上亂撞。朱氏急忙到三蜂寺門兜走廊避雨,蒼天好像有意為難朱氏,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停,雨點濺濕朱氏衣裳,她跨進寺院入門內暫避。這時,一僧人見到朱氏年輕美貌,且身懷六甲,上前阻勸戲曰;“佛門清靜居僧人,懷身有礙敬佛神,沾污寺門毀聲譽,腹中懷著是女嬰。”朱氏聽了心裡不悅回道:“佛祖善心濟世人,為何小視我女人,觀音菩薩也是女人,你說欺人不欺人。”朱氏受和尚諷刺,心裡不是滋味,即離開佛門回家。
翌年正月廿一日,朱氏產下一男嬰,肥胖可愛,夫妻歡喜不勝,其父望子成龍,萬事亨通,便為子取曰“林亨”。三年之後,朱氏牽著小林亨,再次來到三峰寺向佛爺焚香敬拜,祈求保佑林亨健康成長,將來出人頭地。剛巧碰上當年那位戲說的和尚,朱氏曰:“女人懷孕不敬神,還道產時是女人,如今親睹我仔面,將來定是富貴人。”和尚聽後,無言以答,紅臉而去。
光陰易逝,一晃十三年,林亨長得眉清目秀,蠻有帥氣,且聰穎敏悟。元大德七年(1303年)四月初月日,釋迦牟尼誕辰,朱氏母子同往三峰寺燒香敬佛。時一釋子觀了林亨相貌曰:“林亨小子聰明兒,道路坎坷命不時,欲問官運何時達,再過四十也未遲。”林亨聽後疑惑不解問和尚說:“師父道我兒難登程,人有壯志事競成,有朝—日登龍榜,你是僧人我是臣。”師父見他口氣大,隨口:“亨若高舉狀元郎,榮宗耀祖福滿堂,要修祠堂造府弟,贈送杜杉建樓房”。林亨聽和尚激訓和慈母當年避雨之事,銘記在心。
林亨回家後,暗自思忖和尚的言激,記得古人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欲求生富貴,須下苦功夫。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於是他疾志日夜挑燈苦讀,雖滿腹經綸,卻累試不第,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減初年。元至正三年(1343)林亨入京赴考,殿試第一,高中狀元,時年53歲,居官朝請郎。當年和尚的教訓記憶猶新,他上書順帝:“微臣返鄉祭祖,修繕林氏宗祠,需要三峰寺杜杉十株”,聖上準奏。林亨為了扶貧濟困,把詔書上十株的“十”字上方加一撇,於是十株變“千”株。詔書拿到三峰寺開讀,和尚不敢違旨,嘆曰:“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從此三峰寺遂趨敗落,寺宇失火、毀圯,僧眾早散,曇花一現的三峰寺銷聲匿跡,至今難於查考。

建築景觀

清代古建築麟山宮

2009年12月,福建省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仙遊縣楓亭鎮麟山宮列入其中,與當年5月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麟山宮皂隸舞”雙寶合璧。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宮又稱保和堂位於仙遊縣楓亭鎮東北部,距鎮址2公里,海拔30米。整體建築由主殿麟山宮、麟山書院,以及西廂設立的報功堂、崇德堂組成。殿堂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為土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365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3間2護,進深2座,中設天井,東西長32.4米,南北寬26.6米,高度7米,建築面積861.8平方米。為穿斗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翹檐宮殿式結構,五進門檻。整體構造穩固耐用,歷經160多年,雖遭地震、颱風暴雨而未損壞。大門前一對輝綠岩石雕龍柱和石獅。龍柱高2.73米,圍寬1.75米,每柱重約2.5噸;一對石獅與座台高1.32米,周寬1.73米,每尊重約0.75噸。龍柱和石獅均為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賜雕刻。廳堂兩廂有清代著名國畫家林肇棋於宣統元年繪製的巨幅壁畫龍、虎、猴、鹿、鶴、鷹、麒麟、鳳凰及四大天王、六尊神卒,計19幅,是珍貴的藝術精品。殿堂內的4塊木匾“麟山宮”、“麟山古洞”、“麟山書院”、“萬家生佛”均為清代莆田進士、書法名家張琴所書。

1993年10月,麟山宮列入仙遊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宮這座具有清代獨特風格的土木建築,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函。它既是歷史文物,又是楓亭鎮秀郊、東鼎、東林、荷珠、滄溪、霞安等38個自然村村民崇拜俗神、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場所,並在海外有著密切的關係和廣泛的影響。

1978年,旅台鄉親在台北市雙園區惠德里第九鄰武成街35巷4號建起“麟山宮”;1987年,馬來西亞鄉親在吉隆坡憶保律松竹園1號建起中國式“三間張”結構的“麟山宮”。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當地鄉人在二處“麟山宮”與祖廟“麟山宮保和堂”鄉親同時奉祀朝拜“楊太師”;並多次組織“返鄉進香團”,奉楊太師金身,到楓亭“麟山宮”謁祖進香。與“六鄉”鄉親一同參加祭祀和慶典活動,增進了麟山宮與海外的“五緣”關係。台灣《莆仙會刊》、《澳門日報》及海外多家報刊、電視台,都多次介紹麟山宮的文物古蹟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盛況,在海外產生極為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等海外著名專家學者也多次到此參觀考察和調研並題字留念,為促進國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楓亭麟山宮皂隸舞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2009年5月31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閩政文[2009]151號),仙遊縣楓亭鎮“麟山宮皂隸舞”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宮皂隸舞”是始於清道光十九年間(1839年)的民間舞蹈,主要活動區域在楓亭鎮北部。境內有38個自然村,地域面積1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48638人,其中:漢族47242人,回族1396人。
“麟山宮皂隸舞”是民間舞蹈中的一種古老的表演藝術,表演形式全國少有,具有節奏鮮明幹練、動作威武剛烈

,在菩薩出遊時營造莊嚴肅穆的威赫氣勢,令人望而敬畏。每年的元宵節等重大節日,境內舉行游神和慶典活動,“皂錄舞”作為迎神接駕仗儀,娛神娛人。
“皂隸舞”的表演共十七人,其中:旗牌官1人,穿長衫,戴高帽,舞令旗,傳口令,負責指揮;皂隸4人,穿緇衣,著草鞋,扎紅布巾,頭戴平頂將軍帽,每人插一幅一尺長的金色紙花,戴面具,分別裝扮成黑、紅、綠、蘭面皂隸,各執一塊皂隸板;伴奏4人,2人敲大鼓,2人吹嗩吶(長5尺的低音嗩吶);另有8人,頭戴竹製高冠,手持水火棍,穿古代士兵服,分列兩側,名為“八班”;表演程式由“請牌”、“開道”、“收牌”三個部分組成;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擺”,舞態神奇,動作整齊。
“皂隸舞”俗稱“鄉人儺”,源於漢代的“儺舞”,也是古代官員出巡時用於鳴鑼開道、耀武揚威的儀式(在莆仙戲傳統劇目中仍有保持簡單的表演形式)。“麟山宮皂隸舞”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從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關注。
“麟山宮皂隸舞”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程式性、傳承性、民眾性、娛樂性、觀賞性等特徵和藝術性、歷史性、實用性的價值。

麟山龍騰宮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麟山龍騰宮亦稱秀郊舊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2013年,翻新擴建。

麒麟山傳說

麒麟山,又名孔方山,亦稱雞籠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豐厚,是古鎮楓亭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麒麟文化滔滔溶入社會,深深紮根民心,走出楓亭。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麒麟山是戴雲山脈的延伸,綿延逶迤,像一條騰空的巨龍躍躍欲試奔向東海之濱,似與楓亭人民一起奔向光明,走向美滿幸福未來。成為千年古鎮楓亭的風水寶地,是楓江的龍脈。傳說明朝時上天派洪武君下凡當皇帝,劉伯溫做軍師,劉伯溫訴說自己勢單力薄,玉帝又指令海龍王協助打天下,龍王覺得自己年老體邁,力不從心。龍王生九子,稱“九龍”,就叫九龍幫助作戰,九龍個個武功蓋世,各有各的看家本領,英勇善戰各顯神通,戰功顯赫,幫助朱元璋坐上皇帝龍椅。九龍欲回龍宮,為使大明江山永固,挽留住九龍,北京城有個九龍壁,象徵九龍乃在捍衛皇城。在楓亭梅嶺上有一隻像石龜一樣背馱著馬提督神道碑,其實它不是龜,而是九龍之一叫“鱉蜥”,力大無邊,作戰時能托起城門,讓士兵快速衝進城裡。如麟山宮和各地神廟的龍柱的龍,那是具有吞吐水功能的水龍,神殿後壁畫的是吹吸風的風龍,麒麟也是龍,金星火眼神速快遞捷報喜訊,象徵祥瑞。從古至今有傳頌觀音麒麟送子佳話,塔斗山寶塔上觀音甘露滋潤,麒麟山麒麟送來才子佳人,遙相呼應,一脈相承。
巧奪天工的自然的造化,使千年古鎮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孕育著無數歷代名人從楓亭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走出。元朝時,麒麟給麒麟山下的麟山村送來才子林亨狀元,他的《螺江風物賦》成為千古絕唱佳句,贏得了名揚四海“一溪四八皂,五里兩狀元”的讚譽。據《仙溪志》記載;“兄弟雙進士”(蔡襄、蔡高)“昆仲兩宰相”(蔡京、蔡卞)科第蟬聯,在宋代登進士者38人,簪纓鼎盛,是從“五龍盤珠”風水寶地中躍出。又如忠惠故居,位於九社蔡坑村九龍山麓,又名臥牛山,九龍山與麒麟山隔著楓慈谿對面相望,據宋慎傑《楓亭民國志》稱讚;“九龍山之名九龍也”,“英雄之氣盡屬世胄中”,“兄弟至其元孫、來孫凡七、八世皆不愧科名”,“六葉、七葉聯進士”,“家世以仕,幾於終宋之世與國戚休”,“足見九龍山為公世居之明驗”。龍的文化播遍楓江大地,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根深蒂固。如此機緣巧合,令世人嘆為觀止。
與麒麟山毗連塔斗山上天中萬壽塔, 號稱麒麟獨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塔上有四面觀音石像。塔斗山東麓,古有“龍馬潭”,相傳有‘馬生龍駒’的故事。梅嶺,亦稱馬嶺,《仙遊縣誌》有張氏獻送“龍駒”路過梅嶺的記載。宋朱熹當年路過留有“玉梅悚豐落”詩句,嶺上有縣級文物保護朝天寺,梅嶺廟。元末,陳同、柳伯順在此稱帝三日的傳說,宋陸秀夫抗元和明林蘭友、王忠孝反清復明軍事活動場所,馬提督歸元神道碑,林蘭友的父親林日章墓等文物。這樣,麒麟山、塔斗山和梅嶺三山連成一線 ,像一道靚麗的原生態天然屏帳,抵禦各種災害,像保護神一樣,呵護著楓慈谿兩岸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譜寫譽稱“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楓亭古鎮歷史文化的壯麗詩篇。三山還像一座筆架山,三峰屹立,似案桌上擱筆的筆架,從架上勾勒出千年古鎮名垂史冊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麟山宮和麒麟山休戚與共,據【麟山宮文物志】記載,大宮門對麒麟山、青螺峰上的天中萬壽塔形似麒麟獨角,鄉民視麒麟乃中華民族吉祥之物,故取“麟山”為宮名,以示平安吉祥之意。因此不遺餘力地保護麒麟山原生態自然景觀,才能使麟山宮的宮名永久名符其實,使麟山宮“皂隸舞”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麒麟山下,林亨故里麟山村歷史上沿革至今元宵燈節游燈,千盞燈籠連線成長龍似隊伍,登上麒麟山,祈求麒麟獻瑞,一路曲徑蜿蜒,燈光閃爍,輝映山海,美不勝收。

九仙與“結楓為亭”的傳說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史志記載;漢元狩年間,何氏九仙遠道來仙遊,第一站就是到楓亭,看到楓亭依山臨海,山川秀麗,風光如畫,留連忘返。尤其是看到從梅嶺到麒麟山、塔斗山沿途一帶,漫山楓葉紅遍,層林盡染,更是心花怒放,喜不自勝,遂“結楓為亭”而居,‘楓亭’由此得名。一日,眾仙人游至塔斗山青螺峰頂,放眼湄洲灣,想把湄洲灣與大海入口處礫嶼門堵住填海造田,便在塔斗山東北側山坡上扒了兩畚箕的土,往礫嶼門方向挑去,不料途中畚箕的繩子斷掉,只好求助一村落正在梳頭老太婆的髮絲及一位小牧童在灘坡放牧一頭黑牛尾巴毛, 來系接斷繩,均遭拒絕。仙人生氣把土倒在村上形成兩座小山。那兩座小山如今依在,就叫嶼雅山,然後仙人踏著黑牛背揚長而去。嶼雅山村因此得名。在楓慈谿和滄溪交匯入海深處, 今存臥一塊巨石叫黑石牛,傳說是黑牛陷入海底變成的,石上留有仙腳印。今塔斗山‘海天佛國’石上,梅嶺、雲林、天馬山、仙公洞、大帽山等多處均有九仙走過的“仙腳印”。九仙為楓亭地方留下神奇的色彩,光彩依然照人。

2000多年來,楓亭人民以集歷史文化名勝古蹟和山海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名聞海內外。2005年建楓葉亭時,時任莆田市委書記袁錦貴(現任省人大副主任)十分關心重視楓葉亭的建設,看了楓葉亭設計圖紙,甚為讚賞,並在圖紙上作了重要批示。仙遊縣委常委鎮黨委書記張建山親自組織籌建, 得到楓亭各界的熱烈支持,克服測量、定位、搬運材料幾經許多曲折和艱難,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在麒麟山建起一座具有象徵性標誌性意義的“楓葉亭”,以表對九仙來楓永遠紀念。民眾稱讚這真是“仙助成功”!楓葉結亭是《楓亭二十四景》的領頭景點,悠久的歷史文化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舉世無雙,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吸引許多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登上麒麟山,一睹“楓葉亭”芳容為快,贊口不絕,悠哉仙境,名不虛傳。楓葉亭成為人們多么心馳神往的地方。楓亭籍作家朱來水新著【遺愛楓亭】特地把楓葉亭照片和三對石柱楹聯均收集進書。

“一頭挑雞雙頭啼”的傳說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麒麟山世代流傳著令人動聽的傳奇故事,據說,莆田東沙磨頂村村有一陳姓養鴨老頭 經常在麒麟山周圍趕放鴨子,一日巧遇路經此地的地理先生,兩人寒暄攀談十分投機,經地理先生指點迷津,指明山上有一塊世代出國公的風水寶地。養鴨老頭聽後津津樂道,心裡沾沾自喜,回家秘而不宣,只交代子孫後代,如果萬一自己在外與人爭執造成閃失,不圖人命賠償,只求某處葬身之地。忽一日,老頭尋故鬧事,特地故意趕著鴨子,往山主人的稻田裡去偷吃穀子,主人聞訊前來評理,老頭出口不遜,狂言相激,惹怒主人,欲扭其見官,雙方拉扯不慎,老頭摔倒頭碰石頭,當場喪命。其子孫聞訊前往討命,經討價還價,山主人只好賠墓地安葬息事。果然隨著斗轉星移,陳氏子孫後代日漸旺盛成為望族,其中有一人從軍戍邊有功被封為國公,從此光宗耀祖。在麒麟山腳下有一條鋪著石頭長年累月被人們踐踏磨光溜滑通往莆田的古大道,當年蔡襄利用建洛陽橋余石船運至滄溪港,抬工們經此古大道運至塔斗山頂,重修萬壽塔。古道旁立有一塊明朝墓道碑,當今乃在,碑中間刻大字;上書『皇明』下書『唐光山處士陳氏始祖墓道』,左款『萬曆已醜春興化府推事宋應題』,右款『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裔孫啟立石』。
楓亭麟山村 楓亭麟山村

據傳;有一天,閩南有一雞販子在黎明時,挑著一擔一頭雞籠子裡裝有公雞的擔子路過麒麟山腳下,走累了,便坐著路邊大石頭上休息,過不久雞籠子裡的公雞喔喔報曉,突然他聽到公雞共鳴的聲音,感到納悶,為什麼“一頭挑雞會雙頭啼”呢?再仔細一聽.原來聲音是從山頂傳來的(雞籠山,雞籠罩住公雞的山),他覺得這裡面必有玄機,便從籠子裡抓出公雞用刀砍了雞頭,剎那間雞血沖天,電閃雷鳴,鋪天蓋地風雨大作,山頂腰上一塊雞冠石遭雷霹半塊落到山腳下,雞販子嚇得落荒而逃。如今在山頂腰上還嵌著半塊粉紅雞冠石,世代出國公墓的風水被破。不久,國公血灑沙場,用血衣亦歸葬麒麟山。如今國公墓尚在,記得我小時候在麟山國小讀書時上山玩時,看到上方大石頭上刻國公墓的字被人為破壞已蕩然無存。“一頭挑雞雙頭啼”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塔斗山、麒麟山、梅嶺三山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深沉豐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優越。九仙文化,龍的文化,輝映交錯,永耀楓江大地。文物古蹟是不可再生的,我們要象愛護眼睛一樣呵護著塔斗山、麒麟山、梅嶺三山風景旅遊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三山一體連襟,親密無間,相互依存,爭奇鬥豔。對它的開發,必須合乎科學自然規律,一定要提倡生態文明,科學發展,使它成為旅遊好勝地。 [麒麟山傳說三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