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楊藝農,字育才,北京市人,生於1900年,卒於1969年。早年隨父學醫,1923年正式畢業。曾在北京市第一中醫門診部工作。1956年,調北京中醫醫院兒科工作。
生平著作
代表其臨證經驗的論文多篇刊登於《北京市老中醫經驗選編》中。
學術思想
楊藝農治學師古而不泥古,對中醫理法方藥的運用與中藥的炮製等都提出過不同看法。如對黃連的認識,本草載其“大苦大寒,燥濕解渴,厚腸胃止腸泄痢。”他認為黃連雖苦,但大寒則殊不正確。因為《神農本草經》黃連條“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皆傷泣出,明目,腸僻,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並無大寒二字,可見大寒二字系後人附會失當,殊不足信。又如桑皮一藥,為古方瀉白散中之藥味,吳鞠通對於外感咳嗽最反對用桑皮、地骨皮,謂桑皮之性下達而堅結,由肺下走肝腎,能引邪入肝腎之陰,故認為“瀉白散不可妄用”。楊藝農則認為,桑皮甘辛而寒,泄肺熱,理嗽祛痰,為肺熱咳嗽及一般咳嗽對症之藥。他本人用桑皮治咳不下四十年,功效卓著,從無流弊。他認為研究醫學,對古人言論,須從臨床實際細心體會,不可偏信一家之言,一味盲從。否則,足以妨礙學術之進步,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此意也。
在中藥的炮製問題上,他對於藥物見火和浸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藥物見火變性為必然之理,故很多藥物不宜火炒,如阿膠不可炒珠。仲景黃連阿膠湯、膠艾湯等方,皆於他藥煎好時入膠令烊化,從無用炒珠者。此外,一般陰藥如芍藥、當歸等皆不宜見火。他主張大黃生用,不宜炒熟,因為大黃蕩滌腸胃燥結而除瘀熱,推陳致新。仲景承氣湯等方大黃皆生用,不炒制。西醫藥物學謂“大黃用大量有瀉下作用,小量能制止腸胃之發酵,促進消化,止下利。故為健胃強壯藥,用於虛弱家及小兒”。可見大黃並非峻烈之品,只宜生用。若妄加炮製,枉費人力物力,削減療效,殊無可取。試觀熟軍較生軍用量大,即其證明。
臨床經驗
楊藝農治療時邪有“六法”、“六禁”。“六法”指解表、清熱、解毒、開竅、緩下、養陰六種治法。解表法用於發熱性疾患初期。清熱法為退熱的主要方法。熱盛成毒,故清熱與解毒常配合使用。溫疫熱邪入里,傳入心包,宜用“涼開三寶”芳香開竅,清熱化濁。若大便秘結,可於退熱劑中兼用緩下之藥(有虛脫者除外),收效迅捷。熱盛易傷陰津,養陰兼以退熱,則陰復津生而病告痊。“六禁”指禁發表太過、禁養陰過早、禁香燥散氣、禁過用寒涼、禁峻瀉傷正、禁溫補助邪。實踐證明,“六法”、“六禁”對指導兒科臨床治療有較好的作用。
對於兒科的發燒、麻疹合併肺炎、急驚風等,特別是對消化不良的治療,楊藝農主張採用“變食療法”。所謂變食療法,即將患兒所餵食物如牛奶、奶粉等全部掉換,或掉換一部分(改用糕乾粉或藕粉米湯),同時減少進食量的一種飲食療法。乳製品雖營養豐富,但是患兒腸胃已弱,消化能力降低,若不改良餵養方法,減輕胃腸負擔,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甚至脫水。因此,他對患兒不僅重治,而且重防,並親自指導護理、餵養、服藥方法。這種重保胃氣、藥食並舉的思想,非常切合臨床實際。
後世影響
楊藝農在繁忙的教學、臨床之餘,先後帶徒數十人。其傳人有鬍子葵、呂敏華、羅馨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