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宜

楊永宜

楊永宜,1923年7月28日生於江西省萍鄉市,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早年就讀於萍鄉扶輪國小及中學,成績優異,1942年9月在貴州平越(近福泉)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抗日戰爭烽火中,他隨學校輾轉於貴州、四川等地,並在遇難直接參加了抗戰活動。抗戰勝利後,他又隨學校遷回唐山,1947年畢業,留校任教,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基本信息

生平概述

新中國成立後,楊永宜先生作為我國第一批直接由前蘇聯教授培養的研究生,1950年至1952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1953年在東北工學院,主修煉鐵專業。學成畢業後到新成立的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煉鐵教研室任教。從此,他一直工作在這一崗位上,自1958年起任煉鐵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和院兩級學術委員會成員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直至1987年2月3日辭世。

學術成果

楊永宜先生治學嚴謹,崇尚實踐,在北京鋼鐵學院工作三十四年中,為建立新中國冶金高等教育的教學體制,尤其是在教材建設和促進我國鋼鐵工業生產與技術進步方面做出了重擔貢獻。它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有建樹和傑出成就的知名學者,是新中國現代煉鐵科學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他加強了國際交往,是一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冶金學者。

楊永宜先生學識淵博,理論基礎紮實,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多有建樹,特別是在高爐冶煉基本理論方面諸多開拓。他1959年主編了三卷本的《煉鐵學》,1962年又主編了《專業煉鐵學》。這些著作承前啟後,為新中國的鋼鐵冶金理論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為在校的大學生、研究生提供了優秀的教材,又為鋼鐵戰線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豐富的指導性資料,備受學術界讚譽。

進入60年代,高爐過程自動控制研究是世界已開發國家關注的重要課題,楊永宜先生再用數學方法處理極其複雜的高爐內煤氣及爐料運動方面,以及高爐過程數學模型等方面都做出了極有價值的開拓性貢獻。其代表著作如《高爐懸料力學機理的研究》《高爐氣流壓強梯度場的研究及其理論和實際意義》《高爐內煤氣分布和爐料運動研究的新進展》《高爐封口迴旋曲及高爐下部煤氣運動特性及分布的研究》等論文,為高爐過程自動控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生產實踐方面,楊永宜先生積極領導和參加了許多在鋼鐵生產上意義重大的攻關課題。如1964年首都鋼鐵公司高爐噴煤技術的開發,80年代初包頭鋼鐵公司含氟複合稀土鐵礦的冶煉攻關等,並據此發表了極有見地的論文,也是其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成果。

社會職務

由於楊永宜先生在高等教育和工業戰線上的成就和威望,在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從1962年開始,他擔任了中國金屬學會煉鐵學會的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科委鋼鐵組成員,直至辭世。

鑒於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貢獻,楊永宜先生曾多次被評為院級優秀黨員,並於1977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科技工作者,1978年榮獲冶金工業部科技大會獎。1985年被評為北京市統戰系統“為四化服務先進個人”,在他逝世後的1988年12月,國家科委,計委和經委聯合表彰了楊永宜先生在材料工業技術政策制定中的突出貢獻。

楊永宜先生在國內鋼鐵冶金生產和理論方面的成就,也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和好評。自改革開放以來,他作為知名學者多次應邀出訪美國,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考察和講學。他在出國考察之前便發現了病兆,但是仍然奮不顧身堅持工作,孜孜以求,一直未能及早治療,造成了過早去世。這對於我國的冶金學術界是令人痛惜的莫大損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