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
鮮于心仁,字去矜,號苦齋。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前後。其父太常典簿鮮于樞。“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見《新元史·文苑·鮮于樞傳》),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樞女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孫,江浙行省丞相、荊南王朵爾的斤為妻,外孫伯顏不花的斤好學,曉音律。必仁既受家學薰陶,又同妹夫家的維吾爾親友交好,受到維吾爾音樂的影響,因此“工詩好客,所作樂府,亦多行家語”(見近人吳梅《顧曲座談》)。他雖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卻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達觀,常常寄情山水,浪跡四方。鮮于心仁在世時與海鹽楊材之子國材、少中交遊甚密,常“盡以作曲方法授之”。貫雲石曾教楊梓及其家僮唱曲於前,受有維吾爾音樂影響的鮮于必仁又教其子國材、少中及家僮於後,所以才有因楊氏而著稱於世的“海鹽腔”。
作品
所作雜劇3種,今皆存。其中《下高麗敬德不伏老》寫唐代名將尉遲恭遭黜後重新任用,表現出老當益壯的精神。《承明殿霍光鬼諫》寫西漢時大司馬霍光忠於皇室,生前竭力輔佐,死後"為國家呵一靈兒不散",還以鬼魂進諫。《忠義士豫讓吞炭》寫晉國智伯(荀瑤)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後二劇宣揚"為臣盡忠"、"為主忘身"的封建道德和愚忠思想,表現了作者的道德觀念。《樂郊私語》說楊梓寫劇"以寓祖、父之意",意即楊梓宣揚不忘舊主是因為他的祖、父都曾在宋朝任過官,他有不忘宋朝的思想。此可備一說。楊梓的劇作以《下高麗敬德不服老》成就較高。明代被改編為傳奇《金貂記》。崑曲折子戲亦采自此劇的第3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