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欽

楊惠欽

楊惠欽: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上海書畫家協會會員。

個人簡介


楊惠欽(1948-)
生於上海,祖籍紹興。自幼即好書畫藝事。生平服膺八大、缶翁、黃賓虹等寫意派畫家。繪畫師從於王康樂、吳野洲、司同、蔣孝勛諸師,受益良多。其書法由翁史焹先生悉心指點,長期浸淫於歷代碑帖之中,尤精小楷。
曾任大慶油田書畫院副院長,大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家協會會員。

人物生平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上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協會員,在東北工作期間歷任大慶書畫院副院長、大慶市書協副主席。
自幼愛好書畫,書法師承翁史焵先生,長年浸淫於晉唐碑帖間,千字小楷一氣呵成,數十載功力躍然紙上;繪畫得王康樂、吳野洲等良師指點,畫作雄渾、朴茂,以氣象勝;
早年曾入北京故宮學習古字畫修復技藝,在此期間接觸了大量館藏真跡,因緣際會使其對傳統書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之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習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書畫理論體系。他認為書法貴在得“法”,根據字型和筆畫的外形特徵、用筆特點,將書理總結為“二元體系、六字方針”,二元體系即方、圓體系,六字方針即方筆用折、挫、翻,圓筆用絞、扭、轉,研習得“法”,就無所謂顏、柳、趙、歐之分,更無正、草、隸、篆之別;繪畫則應以理為本,懂得畫理後,自不必分花鳥走獸、山水人物,書畫同源、筆墨相通,通過線條的張弛變化駕駛馭畫作,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所謂字如其人、畫如其人、文如其人,“書、畫、文”三者的統一能讓平面作品立體地表達作者的思想,為此他不以年老仍堅持向青年才俊章子敬先生學習國學,充實書畫內涵。正因為有這番獨到的見解,使看過他作品的人無不贊其書畫神完氣足,其理論也為在習書畫的青年人打開了一條寬廣的道路,因此他的作品受到眾多藏友的追捧。

社會評價

書畫之源的探尋者————記書畫家楊惠欽先生
國人往往以“書畫同源”來論及書法和國畫的關係,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清楚地理解這種同源關係呢?《莊子.知北游》中云:“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書與畫的同源是源於天地之大美,即源自天地之本體的“道”,通過對於道的觀照而達於體現道,所謂“同自然之妙有”,才能成為真正的書畫家。即書、畫之意象乃表現自然和生命的本體——“道”,而道之活力體現則在於“氣”,故荊浩云:“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環視周圍,在我熟知的書畫家中,最能了達此種“真意”的當推楊惠欽先生了。
楊惠欽先生愛出遊,又極能“宅”得住,這一動一靜之間成了其觀照自然而又將所悟付諸筆墨的特殊方式,而我亦常常被其“游”而後“宅”出的書畫作品所“驚艷”。
記得有次其赴太行山採風,回來後一頭扎進書齋,數周后寫出《金剛經》小楷手卷和花卉、山水畫數幅。令我叫絕的是其小楷字字精妙,通篇手卷頗有晉唐書法的神韻。眾所周知,數千字的小楷一氣而就,誠非易事,若非心手雙暢,孰能成之?而其數幀山水畫則水墨淋漓,看似不拘小節而細審之卻灑脫中線條老到,章法上虛白之處運用得極妙,故水墨濃重卻無濁黑之弊,氣息頗近黃賓虹。花卉則簡潔明快,寫意不寫形。同一人能在小楷中將線條的勁健、結體和章法的嚴整運用到家;花卉、山水畫中卻又能將筆墨的放逸,章法的開合運用到嫻熟;這種書與畫的一放一收看似矛盾,內里卻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氣和道的體現。故楊惠欽先生的小楷靜穆中有靈動之韻,能小中見大,這是陰以含陽;花卉、山水畫則狂放中孕精巧、狂而不野,可謂陽以蓄陰。這完全是得於心,應於手的大自在境界。
而身懷如此“絕活”的楊惠欽先生向來率直處世,熱忱待人,常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藝術心得傳授給青年人。且據我所知,其早年曾入故宮從事古書畫修復工作,故對傳統書、畫理解深刻,後又成為大慶市書畫院的副院長,這種老資格他卻從來不向人炫耀,相反總是笑稱自己只是“書畫愛好者”。更可貴的是其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每天練書法三小時以上,且從不間斷。他曾對我言:“中國的書與畫是關乎線條的表現能力之視覺藝術,線擴展就是面,線收縮就是點,一張一弛則全以氣韻統之。”這是真正的精闢之論,是智慧的通達加之數十春秋的苦練和琢磨參悟出的至理。
書、畫作品神完氣足,為人率直,這便是我所熟悉而又敬佩的楊惠欽先生了,想必熟知他的同道和我會有同樣的感受吧,誠非我阿私之言,《詩》云:“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楊公其是之謂歟。
(本文作者:上海書法書畫篆刻家章子敬先生撰)

個人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